品讀卷 早年接觸《孫子》線索考察 (四)
《曾胡治兵語錄》與孫子思想
《曾胡治兵語錄》是一部語錄體兵書,為中國近代軍事家蔡鍔所編著。曾國藩和胡林翼都是湘軍統帥,有撲滅太平天國革命的軍事生涯。
毛澤東的秘書李銳說:“有名的湖南人蔡鍔於1911年編有《曾胡治兵語錄》,就是一本毛認真讀過的書。”《曾胡治兵語錄》在曾胡語錄或蔡鍔“按語”中,數次引證《孫子兵法》的語句或思想觀點,有些還做了很有見地的發揮。試舉一些例證:
“兵事不外奇正二字……有正無奇,遇險而覆;有奇無正,勢極即阻。”(《將材》)這是發揮孫子的奇正思想。《孫子兵法·勢篇》:“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孰能窮之?”
“古人論將有五德,曰智、信、仁、勇、嚴。取義至精,責望至嚴。”(《將材》按語)這裏所謂“古人”,正是指孫武;所謂“論將有五德”,即《孫子兵法·計篇》:“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蔡鍔有帶兵將將的實際經驗,他體會孫子為將“五德”的要求“取義至精,責望至嚴”,是精辟至當之論,滲透著對孫子論述的膜拜之意。
“用兵之道,全軍為上策,得土地次之;破敵為上策,得城池次之。古人必四路無敵,然後圍城。”(《兵機》)蔡鍔在按語中也寫道:“以全軍破敵為上,不以得土地城池為意,所見尤精到卓越。”“全勝”思想是《孫子兵法》戰略指導的核心,主要記載於《謀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比較曾、胡、蔡與孫子所言,不難看出他們之間在軍事學術上的傳承關係。《曾胡治兵語錄》中明引《孫子》的地方不少,而暗引《孫子》的地方尤多,如主客、虛實、攻守、治亂等問題,都屬於孫子軍事思想的範疇。毛澤東青少年時期熟讀《曾胡治兵語錄》,從中接觸到《孫子兵法》的內容,接觸到孫子的軍事思想,這個結論想必應該成立。
後來在延安,1943年八路軍《軍政雜誌》曾出版《增補曾胡治兵語錄白話句解》,1945年八路軍山東軍區重印出版。這與毛澤東對此書的重視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