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14(1 / 1)

品讀卷 早年接觸《孫子》線索考察 (五)

是否見過《讀孫子雜記》

毛澤東的國文老師、湖南一師校長易培基,於1919年5月,在《國故》期刊第三期上,發表了《讀孫子雜記》的長篇學術論文。該文按《孫子》十三篇的順序,選擇《孫子》原文六十餘句,逐一校勘注釋。文中引證古代典籍甚多,尤以先秦古籍和兵家著作為最。《讀孫子雜記》寫作期間,正逢毛澤東在一師畢業前後。毛澤東是否了解此事,已無從知道。論文發表後,應該說毛澤東有讀到它的機會和條件,其理由是:

毛澤東在1919年5月前後,與易培基交往甚多,過從甚密。二人交往始於1916年。這年春天,擔任湖南一師本科一部三年級八班的國文教員由袁仲謙改為易培基。前文已經提到,袁仲謙曾在1913年年底上國文課時,講授過魏源的《孫子集注序》;而新來的國文課老師三年後發表了《讀孫子雜記》,這種文化氛圍難說對毛澤東沒有影響。1919年4月,毛澤東任修業小學的曆史課教員。不久,五四運動爆發,易培基老師的論文恰巧登在5月份出版的第三期《國故》上。毛澤東與易培基並肩投入愛國運動,5月27日的湖南“學聯”成立大會,以後的學生罷課和教師罷教,6月7日省教育會的罷課快電,7月9日湖南各界聯合會成立,11月16日湖南學聯發出的驅逐軍閥張敬堯的宣言……兩人並肩積極參與了這些活動。從結識至1924年易培基經毛澤東等人推薦為孫中山元帥府高級顧問,在長達八九年的時間裏,二人交往頻繁,關係密切,他們是師生,是文友,也是朋友。易培基研究《孫子兵法》,寫作和發表《讀孫子雜記》,毛澤東不可能一無所知。

還有一個背景情況值得注意。易培基的前任校長孔昭綬,主張學生要學點軍事,在校內組織了“學生誌願軍”,編為一個營兩個連,毛澤東任一連上士(即連長)。“學生誌願軍”除在課內學習軍事常識外,還在課外進行軍訓,學習基本的軍事技能。學校製定的“學生誌願軍”宗旨是:激發愛國思想,提倡尚武精神,研究軍事學術,實施軍國民教育。這是否是促使國文老師易培基撰寫《讀孫子雜記》的背景和動因呢?如果易毛師生在一起“研究軍事學術”,難道他們不討論這篇剛剛寫作、發表的重頭“軍事學術”文章嗎?須知,易培基的雜記,在民國初年的“孫子學”論文中,可謂鳳毛麟角之作。直到今天,仍然有其學術地位和價值。

結論還是那句話:毛澤東有見到《讀孫子雜記》的機會和條件。我們隻能依據“已知”做些合理的推論推測,錄以備考。目前,還隻能說它是接觸《孫子》的線索。確定的結論,還有待於新材料新證據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