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卷 早年接觸《孫子》線索考察 (三)
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
大約,毛澤東最早引證《孫子兵法》中的詞句,起始於1916年6月26日。這天,他在給同學蕭子升的信中寫道:
湖南問題,弟向持湯督不可去,其被逐也,頗為冤之,今現象益紊矣……袁氏不幸早死矣,使戰事延長,則四川與湘省獨立之功,不在雲貴首義之下,豈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敗之樞紐在是焉耳。
看到“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這兩句,了解《孫子兵法》的人都會想到這是暗引《九變篇》的話。隻不過毛澤東在引用時略有文字變通而已。孫武子的原話是:
凡用兵之法……塗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青年毛澤東與蕭子升討論湖南時局,主張不該強迫湖南都督湯薌銘離去,他的被驅逐是冤枉的。毛澤東認為在反袁護國戰爭中湯薌銘宣布湖南獨立的作為值得肯定,“四川與湘省獨立之功,不在雲貴首義之下”。也就是說,四川和湖南宣布獨立的功勞,不在雲南貴州蔡鍔等人首倡護國討袁的功勞之下。正是說到這裏,毛澤東以問代答:“豈特地有所必取,城有所必攻,南北成敗之樞紐在是焉耳。”言外之意,湯督宣布湖南獨立,雖然沒有像討袁護國軍那樣攻城略地,但其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四川和湖南如果獨立倒向南軍,則南軍勝;四川和湖南如果維護帝製站在北軍一邊,則北軍勝。所以,毛澤東說湖南和四川的政治傾向是“南北成敗之樞紐”。
孫子講“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講的是“用兵之法”中的變通情況,是很有辯證思想的,是說有時“不攻”“不爭”是必要的正確的;毛澤東引用這個名言,改“不”為“必”,前麵加上“豈特”二字,否定“必取必攻”,表達的正是“不取不攻”的意思,和孫子思想一脈貫通,不可以尋章摘句者視之。青年毛澤東此時分析政局大勢,不單純從軍事上看問題,深得孫子壼奧,令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