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卷 早年接觸《孫子》線索考察 (二)
二十二部子書與《孫子兵法》
1916年2月29日,毛澤東致信同學蕭子升,談“中國應讀之書”。其信前半部分已亡佚,後半部分是:
“右經之類十三種,史之類十六種,子之類二十二種,集之類二十六種,合七十有七種。據現在眼光觀之,以為中國應讀之書止乎此。苟有誌於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惟此種根本問題,不可以不研究。故書之以質左右,冀教其所未明,而削其所不當,則幸甚也。”
毛澤東選出應讀書七十七種,可注意的是“子之類二十二種”。以筆者之見,這二十二種子書中,是應該包括《孫子兵法》的。可惜的是,信的前半部分遺失了。從行文看,毛澤東在上引的信文前麵,似開列了經、史、子、集七十七種書目,但現存手稿部分缺失,就不能下斷語了。
盡管如此,我們的判斷仍然可以找到依據。
我國古代子書創作第一個高峰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孫子兵法》正產生於這個時期。漢代學者即在《漢書·藝文誌》中設了《諸子略》的類目,著錄當時諸子類著作。為了更好地提高研讀實效,古代學者嚐試在卷帙浩繁的子書中選編精華。在近古,浙江書局於清代光緒初年至光緒三年分冊輯刊而成的諸子叢書《二十二子》較有特色,也最為引人注意。《二十二子》所收子書具有較高的代表性。以中國古代哲學為主,兼及中國曆史、文學、政治學、社會學、天文學、軍事學、醫學等。研讀子書,應該從先秦子書入手,方能理清諸多學派的各自源頭。《二十二子》所收先秦子書,如《老子》《莊子》《管子》《韓非子》和《孫子》等,均為先秦諸子百家的代表作,這些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內容與主要範疇。通過《二十二子》,可以大致了解我國子書的主要線索及其發展脈絡,有助於人們從較廣的學術視野觀察中國古代文化。《二十二子》盡量做到精中選精,又盡量保持了較寬的學術覆蓋麵,博而不雜,分量適中,便於學人研讀與收藏。
毛澤東與蕭子升商討“中國應讀之書”,其中“子之類二十二種”與《二十二子》僅僅是偶然巧合呢,還是毛澤東把《二十二子》作為了選書參考呢,看毛澤東從儒家《十三經》中確定“經之類十三種”的思路脈絡,毛澤東極有可能受《二十二子》的啟發,確定了“子之類二十二種”。《二十二子》風行於清末民初,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讀書的毛澤東,很有可能在學校圖書館接觸到這套叢書,作為自己選書的藍本。
《二十二子》是把《孫子》作為古代兵學的唯一代表囊括其中的。
《孫子兵法》在“兵家類”子書當中處於執牛耳的地位,這是世人皆知的常識。就是把《孫子兵法》放在多種子書中,它也是上乘之作,斷不在前十種之外。毛澤東選出七十七種書,認為“中國應讀之書止乎此。苟有誌於學問,此實為必讀而不可缺”。此時毛澤東正是“有誌於學問”的人,如果“二十二種”子書中少了《孫子兵法》,豈不少了一部“必讀而不可缺”的書。毛澤東選書是嚴格謹慎的。他把七十七種書目告訴蕭子升,希望他“教其所未明,削其所不當”。在“子之類”不選《孫子兵法》,豈不是“不明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