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03(2 / 2)

毛澤東沒有提的《行軍篇》《地形篇》《火攻篇》中,也包含著不少“很好的原則”。隻是毛澤東在實踐中沒有遇到運用它們的機會罷了。孫子“十三篇”的軍事原則,已經形成了自身的思想體係,由於研究和運用者地位、視野和目的不同,概括出的孫子思想理論框架也各有千秋。

劉伯承元帥曾將孫子軍事思想概括為謀略、兵勢、正兵和奇兵、虛和實、用兵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用間等六個方麵。(陶漢章:《孫子兵法概論》,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版)

郭化若將軍認為《孫子》的軍事思想包括三個方麵:在對戰爭的認識上,反映了孫子重視戰爭、對戰爭抱慎重態度和要求有備無患的思想以及把政治列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首要因素、以“五事”“七計”全麵考察戰爭的觀點。在軍隊問題上,主要表現在對將帥和治軍兩方麵的論述中,即以智、信、仁、勇、嚴為將帥標準以及“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治軍要求。在作戰指導上它主張進攻速勝、爭取主動、靈活機動等,在作戰形式上強調野外機動作戰。(郭化若:《孫子今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謝國良少將提出,《孫子》的軍事思想包括重戰、慎戰和備戰、善戰思想,注重計謀、全勝和進攻速勝的戰略思想,主動、惑敵、因情用兵思想,重視將道和法治的治軍思想以及軍事哲學思想。(謝國良:《孫子思想研討》,《軍事史林》1986年第1—4期)

吳如嵩少將指出,《孫子》包括安國全軍的慎戰論,深謀遠慮的先勝論,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論,威加於敵的伐交論,縱深奔襲的突襲論,攻虛擊弱的易勝論,示形動敵的致人論,因利製權的任勢論,兵以詐立的詭道論,奇正相生的陣法論,用兵八戒與十圍五攻的常法論,合文齊武的治軍論,五德兼備的將帥論,因糧於敵的後勤論,九地六形的軍事地理論,剛柔皆得的戰道論。(吳如嵩:《孫子兵法新論》,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版)

於汝波少將按照簡易原則,將《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大致概括為關於戰爭問題、戰略戰術原則問題、軍隊建設問題三個大的板塊。其中關於戰爭問題分為國家至上勝利第一,重戰慎戰,多因素製勝;關於戰略戰術原則分為先知原則,先勝原則,全勝原則,致人原則,突襲原則,奇勝原則,擊虛原則,任勢原則和善守原則;關於軍隊建設分為重視將道和以法治軍。(於汝波主編:《孫子兵法研究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劉慶研究員從軍事思想體係、思維形式體係、思維方式體係三方麵予以分析,認為《孫子》軍事思想體係由戰爭準備理論和戰爭實施理論兩大部分構成,思維形式體係由戰爭問題、作戰指導和軍隊建設三個基本軍事範疇群構成,思維方式體係由邏輯思維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樸素係統方法、原始辯證思維方法構成。(劉慶:《〈孫子〉兵學體係初探》,《孫子新探》,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版)

毛澤東評價《孫子兵法》中有一些“很好的原則”,就是說這些戰爭指導原則反映的是軍事鬥爭規律,是戰爭博弈的高級智慧的結晶,因此它們在古代戰爭和現代戰爭中反複出現,並且還將在未來戰爭中被證明其屢試不爽的正確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