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這個大兵學家,不僅善於著書立說,而且善於治軍經武,善於用兵作戰。孫子善於治軍。西漢司馬遷除了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孫武練兵斬姬嚴明軍法”的故事外,在《史記·律書》還記載:“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也強調孫子的治軍才能。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指導攻伐魏國的戰爭,結果因錯用馬謖導致街亭之敗,他由此想起孫武子治軍的嚴明,感歎說:“孫武所以能製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晉]陳壽:《三國誌·蜀書·馬良傳》)
孫武也是善用兵者。孫武隱居吳國,著述兵法,待機出山,施展抱負。公元前512年,經伍子胥引薦,吳王闔閭召見孫武,經過兵法問對和吳宮教戰考察後,拜為將軍。司馬遷記載:“於是闔廬(即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東漢袁康、吳平也記載:“闔閭令子胥、孫武與(伯)嚭將師入郢,有大功。”(《越絕書·紀策考》)這與《史記》所記孫武戰事相印證。
所謂“西破強楚,入郢”之戰。據《史記·吳太伯世家》和《史記·伍子胥列傳》記載,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吳國攻打楚國舒(今安徽廬江縣西),闔閭謀劃欲進入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孫武勸阻說:“民勞,未可,待之。”(《史記·吳太伯世家》)吳王闔閭四年,攻取楚國六和鬻兩地。六年,敗楚軍於豫章。“闔閭九年,吳王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史記·伍子胥列傳》)闔閭想要大舉伐楚,伍子胥、孫武建議必須聯合二等諸侯國唐國和蔡國,方可出兵。由此揭開了吳軍“五戰及郢”的序幕。孫武的這些建言體現了先計後戰、積形造勢、伐謀合交、先疲後打的軍事原則。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領弟弟夫概王子及伍子胥、孫武等聯合蔡、唐兩國軍兵西進攻楚,經過五次戰鬥攻入楚都郢城(今湖北省江陵西北)。五戰為:小別山至大別山之戰;柏舉決戰;清發水追擊戰,雍澆打援之戰;入郢之戰。《呂氏春秋·簡選》亦有吳王闔閭“與荊(楚)戰,五戰五勝,遂有郢”的記載。此戰役體現了孫子先勝後戰、進攻速決、避實擊虛、因敵製勝、半渡而擊等謀略思想。
所謂“北威齊晉”之戰。這裏之“威”,當是威迫、威脅之意,言說吳國強大,齊國、晉國為之畏懼屈服。孫子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主要是武力威懾。《呂氏春秋·簡選》稱,吳王闔閭“北迫齊晉,令行中國”。也是威懾逼迫的意思。又《越絕書·記吳地傳》載:“闔廬(即闔閭)伐齊,大克。”《左傳·哀公十一年》記,吳軍大敗齊師於艾陵,迫使齊國求和。這些都當在《史記》所言“北威”之中。
所謂“南服越人”之戰。《史記·伍子胥列傳》稱:“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南服越人”之事,當指吳王夫差二年(前494年),吳軍大敗越兵於夫椒,乘勝追擊至會稽山,迫使越王勾踐臣服之事。從《史記》記載看,孫武參與了這場戰爭的廟算謀劃。
盡管孫武子有戰績,但是他對中國軍事史的貢獻,主要不在於帶兵打仗,而在於著書立說。所以,毛澤東不稱他是“戰將”“名將”或“軍事家”,而稱他是“大軍事學家”。這個曆史定位,再恰當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