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孫武子書”。即《孫子兵法》。這部兵書為孫武所著,起初孫武的命名很可能就叫《十三篇》,或《兵法十三篇》。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孫子武者……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於是許之。”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孫子兵法》下編載孫子佚文《見吳王》,其中兩處提到“十三篇”:“……而用之,□□□得矣。若□十三扁(篇)所……”“[十]三扁(篇)所明道言功也,誠將聞……”(漢墓竹簡《孫子兵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頁)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孫子》佚文亦有:“孫子曰:夫十三篇……”(《大通上孫家寨漢簡釋文》,《文物》1981年第二期)這三處記載證明孫武於《孫子兵法》有無可爭議的著作權。
“孫武子書”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廣泛流傳,從此久傳不衰。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在其著作《韓非子·五蠡》篇中說:“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孫指孫武,吳指吳起;“孫、吳之書”指《孫子兵法》和《吳起兵法》。韓非意思是說,處戰國之世兵學興盛,談兵論戰的人很多,士大夫之家都藏有孫武和吳起的兵書。也就是《孫子兵法》廣泛傳播。戰國末年秦相國呂不韋撰《呂氏春秋》,其《上德》篇中說:“以德以義,則……闔閭之教,孫、吳之兵,不能當矣”。後漢高誘注:“孫、吳,吳起、孫武也。吳王闔閭之將也,《兵法》五千言是也。”《孫子兵法》正是“五千言”。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刑法誌》記載:“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禽(擒)敵立勝,垂著篇籍。”三國東吳大帝孫權為“孫氏家世”宗譜撰《自序》(後人稱《天子自序》),序中載:“(孫)武,字長卿,以兵機動吳王闔閭,著書陳策,吳得誌焉!”
《孫子兵法》,亦稱《孫子》《吳孫子》《孫武兵法》,凡十三篇,是孫武一生用兵謀略之集大成者,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流傳下來的最古老、最完整的軍事理論著作。與《戰爭論》(【德國】克勞塞維茨著)、《五輪書》(【日本】宮本武藏著)合稱為“世界三大兵書”,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四、“大軍事學家”。孫武不是一般的勇士,不是一般的戰將,不是一般的軍事家,而是兵學家,是“大軍事學家”。有人說他是武聖、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著眼於孫武子在兵學即軍事理論方麵的創立和貢獻。戰國中期的軍事家、齊國人孫臏,是孫武後世子孫,曾為齊威王軍師,在桂陵、馬陵之戰中大敗魏軍,名揚諸侯,《史記》卷六十五有傳。著有《孫臏兵法》,他將孫武一門的兵學理論概括為“孫氏之道”,在《陳忌問壘》篇中載:“孫氏之道”“明之吳越,言之於齊”。意思是孫子的學說自成一家,在東方的吳國、越國和齊國流傳很廣。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征戰一生,精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續孫子兵法》《兵書接要》等書,他說:“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略解》)曹操在比較中認識到孫武學說的宏博深刻。三國時期魏國的另一位學者張子尚,著有《孫武兵經》。首次以“兵經”的高位評價“孫武子書”,是很有曆史眼光的。唐太宗李世民是文治武功顯赫的帝王,曾與名臣李靖研討兵法,經後人整理為《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收入《武經七書》,成為古代兵學名著之一。該書載唐太宗評價《孫子兵法》:“朕觀諸書,無出孫武;孫武十三篇,無出虛實。”強調了孫武子兵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北宋大文學家蘇洵撰《嘉祐集》,他在《明間篇》中評價“孫武乃言兵之雄”,又在《權書篇》載記:“孫武十三篇,兵家舉以為師。”承認孫武為兵學大師。南宋戴溪曾任兵部郎官,撰著《將鑒論斷》一書。評述九十三名將帥的用兵得失,其《孫武》篇斷言:“孫武之書十三篇,兵家之說備矣。”孫子兵學是完備的思想體係。戚繼光是明代軍事家、抗倭名將,在鞏固海防和邊塞禦敵中屢立戰功,他在所著《紀效新書》的《自序》中說:“嚐讀孫武書,歎曰:兵法其武庫乎!”“乃知孫武之法,綱領精微莫加矣。”孫武子書是博大精深的兵學寶庫。明代學者胡應麟在其著作《少室山房筆叢》的《九流緒論》篇評論:“孫武十三篇為百代譚兵之祖。”肯定了曆代兵家祖述孫武。毛澤東定位孫武子是“大軍事學家”,是準確的,是有曆史根據和曆史傳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