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品孫子02(1 / 3)

品讀卷 孫武其人和《孫子》其書 (一)

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

坦率地說,毛澤東沒有專門論述過孫武其人和《孫子》其書,既沒有這方麵的論著,也無這方麵的論文,甚至也沒有這方麵的專題談話。他對孫武和《孫子》的評論,幾乎全是在談別的問題時“捎帶”出來的。比如,他這樣提到孫武:

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句話,是包括學習和使用兩個階段而說的,包括從認識客觀實際中的發展規律,並按照這些規律去決定自己行動克服當前敵人而說的;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中國革命戰爭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二版,第182頁)

這段話,毛澤東的本意不在評價孫武子是怎樣一個人,但是他於有意無意之間說出了“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這句話,這是對孫武曆史角色、曆史貢獻、曆史地位的準確定位。細致區分,這句話包括四方麵內容:

一、“孫武子”。姓孫名武。子,是古代對男子、學者的尊稱。如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墨子,等等。孫武也被尊稱為孫子、孫武子。孫子字長卿。籍貫,一說春秋末期齊國人,如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一說春秋末期吳國人,如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孫子者,名武,吳人也。”唐代林寶撰《元和姓纂》,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姓氏典籍,書載:“吳有孫武”,“吳孫武子世居富春”。宋代鄧名世、鄧椿撰《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孫書,字子占……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其《宰相世係表》載:“(孫)書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孫武子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屬於同時代而略晚。因其功績主要是在吳國建立的,後世也稱其為吳孫子。

二、“中國古代”。孫武的生活時代,具體說是春秋末期。這是一個風雲詭譎的時代。隨著王權的淪落,諸侯對天子的朝覲、貢賦大大減少,王室財政越來越拮據。經濟上對於諸侯的仰賴,使其在政治上不得不受諸侯的擺布。有的諸侯公然同周王進行戰爭;有的諸侯名義上打著“尊王”的旗幟,實際是要把周王控製在自己手裏,爭奪指揮諸侯的霸權。社會進入了一個動蕩的時代。同時,由於各諸侯國經濟、政治、軍事力量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諸侯兼並、大國爭霸的形勢,“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孔子語,《論語·季氏篇》)的局麵所代替。隨著霸主侯國的相繼崛起,逐漸取代了天子所擁有的權力,靠天子、諸侯、士大夫三級政權來維係的政治體製遭到破壞。各諸侯國利用舊有的政治體製,“挾天子以令諸侯”,用尊王攘夷捍衛王室以征不德的名義,直接向中小國家征調兵力和軍賦,擴充自己的實力,公開同王室抗禮。先後崛起了齊、秦、晉、楚等較強的諸侯國,他們勵精圖治,積極拓展稱霸事業。孫武子所在的齊國和後來投奔的吳國,都是爭霸戰爭中的強國。總之,春秋末期是一個弱肉強食、爭霸稱雄的時代,是一個兼並戰爭不斷發生、走向統一的時代,是一個奇謀詭計盡施的時代。孫武是齊國貴族和名將的後裔。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孫武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後經伍子胥推薦,為吳王重用。孫子拜將後,為吳國的兼並戰爭立下功績。《孫子兵法》中關於“王霸之兵”(《九地》)的記載,反映了這個時代的軍事特征。這個時期,文韜武略空前發展,軍事著作的數量和質量都超過了以往的時代。齊國司馬穰苴的《司馬法》,宋國人李耳的《老子》,魯國孔子的《論語》和《春秋》,以及後來反映春秋中晚期生活的“《春秋》三傳”(《左傳》《榖梁傳》《公羊傳》),都有數量可觀的軍事論述和戰事記載。孫武在此時撰著《孫子兵法》絕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