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奇美公司有如此強大的競爭力呢?這得益於公司董事長許文龍“無為而治”的管理方式。雖然許文龍掛著董事長的頭銜,但這是一個十足的虛名,他就像英國女王一樣,對企業內部的大小事,根本就不參與管理,而是全部授權給部屬。許文龍從來不做任何書麵的指令,即使偶爾和主管們開會,也隻是閑聊家常。很多時候,他甚至根本不知道公司的圖章放在哪裏,更奇怪的是,他連專門的辦公室都沒有。因為他很少在辦公室,而是經常開車去外麵釣魚。
有一次,他在外麵釣魚時,突然遇到大雨,於是他就開車去公司避一避雨,順便看一下公司。當員工看到他時,竟然驚訝地問道:“董事長,沒有事你來幹什麼?”他想了想說:“對呀!沒事來這幹什麼?”說完,一溜煙地開車離去了。
許文龍的例子啟示我們,作為老板,一定要信任員工,充分放權。充分放權,減少控製,這種“無為而治”是一種管理境界,是一種依托企業製度、企業文化、企業戰略而建立起來的經營平台。“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你別看許文龍什麼都不做,實際上他對奇美的發展情況心如明鏡。“無為”是讓企業在製度、文化的規範下,非常自然有效地運行,就像鍾表上了發條,盡管你不在鍾表旁,但是它不會因為你的離開而停止運行。
海爾集團的董事長張瑞敏曾說:“我經營海爾主要是無為而治。我隻抓大事,企業的大事就是文化、組織和戰略。”在張瑞敏看來,“無為”中有“有為”,他認為“無為”就是企業的價值觀,它是無形的,但是非常重要。在這個無形價值觀的指導下,可以產生有形的企業發展成果。張瑞敏說:“所謂的‘超級領導’,就是當你的下屬沒有你的管理時,仍然能夠正常工作。”
反觀一些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就缺乏無為而治的勇氣和自信。一份權威的調查分析報告稱:“中國企業每個層次上的管理者,大概都把80%的時間用於管理,把20%的時間用於工作上。”許多管理者習慣於崇拜自己、相信自己,對員工不放心,經常不禮貌地幹預員工的工作,從始至終都不敢放開下屬的手,每個環節、每道關他們都要嚴把。管理者忙得團團轉,到最後企業卻在生存的邊緣上苦苦掙紮。究其原因,就是管理者管得太多造成的。
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終日疲於奔命,沒有精力抓製度、抓戰略、抓落實,因而很難取得工作實效;因為管得太多,管理者顧此失彼,漏洞百出,問題層出不窮,使企業利益嚴重受損;因為管得太多,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會嚴重受挫,會變得越來越束手束腳。時間一長,企業就會缺少活力,缺乏生機。
管理者管得太多,對員工的危害是致命的。在這方麵,我們可以用“大象理論”來加以闡述。大象小的時候,飼養員用一條鐵鏈將它拴住,使它無力掙紮。時間久了,大象就失去了掙紮的習慣,習慣了鐵鏈。直到它長成大象,原本力氣足夠大,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鐵鏈時,它也不會去掙脫了。
其實,領導者對員工管理過多、管理過嚴,最終也會把員工變成不想掙脫鐵鏈的大象。員工會習慣性地依賴管理者,而不會積極地思考、創新,不會獨立地、自信地完成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員工不可能獲得成長,不可能變得出色。因此,管理者應該從一開始,就放開拴住“小象”的“鐵鏈”,即使你覺得員工能力不夠,也要給他機會去嚐試、去鍛煉、去成長。這樣員工才可能在某一天,成為獨當一麵的人物,去分擔你管理上的壓力,幫你實現無為而治。
7.以文化凝聚人心,讓團隊文化融入每個人的血液
有一項針對“影響美國企業最重要的因素”的研究,其結論是:一個特定的企業文化決定了企業績效。很多企業不斷地宣傳公司的文化,並將其視為吸引和留住員工的一種手段,事實上,這種手段是非常有效的,並且重視企業文化的打造和宣傳,對提升企業的績效非常有益。因此,對管理者而言,建立優秀的企業文化,用文化凝聚人心,讓文化融入每個員工的血液,是管理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鬆下電器公司曆來重視企業文化的建設,當員工進入公司時,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公司的文化。公司會對員工進行價值觀訓練,並且從學徒時期開始,反複向員工傳達公司的文化,直到員工退休為止。
鬆下公司有一個特別的規定:每個月的公司小組會議上,每個工作小組都要選出一名員工做10分鍾的報告。報告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公司的價值觀,介紹公司與社會的關係。在鬆下公司,有一句話非常流行:“如果你因誠實犯了一個錯誤,公司是非常寬容的,公司會把這個錯誤當做一筆學費來對待,要求你從中吸取教訓。但是如果你違背公司的原則,那麼你會受到嚴厲的批評和處罰。”這句話很好地反映了鬆下公司重視員工的價值觀培養。
在鬆下公司的文化中,人性化的文化處處可見。鬆下幸之助在創辦鬆下公司時,就設計了“職工擁有住房製度”,該製度規定:當員工35歲時,要讓他們有自己的房子。這項惠民政策是鬆下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為此,鬆下幸之助個人捐贈2億日元,設立了“鬆下董事長頌德福會”基金,用於對員工表達人文關懷。
鬆下的企業文化中,還有一條“遺族育英製度”,這項製度旨在對意外死亡的員工家屬支付年金,保證其子女順利地接受教育。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下,鬆下公司的員工以公司為家,對公司充滿歸屬感。
很多企業都注重對新人進行入職培訓,所謂的入職培訓,除了一些技能的傳授,更多的是企業文化的灌輸和滲透。有人說,企業這種做法就像是在和員工談戀愛,目的是讓員工認同自己的企業文化、了解公司的價值理念,最終愛上公司,融入團隊。
通俗地講,企業文化的灌輸過程,就是文化的洗腦過程。但真正的文化灌輸,不能僅體現在入職培訓上,也不是把文化寫在紙上、掛在牆上。很多公司把企業文化的宣傳和灌輸視為一個過場,他們講自己的文化,員工聽的效果如何,他們沒有去了解。其實,企業文化的傳播更應該通過日常的工作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這樣員工才能漸漸接受,從而認同和接受企業文化。
在這方麵,一些世界500強企業做得非常成功,一方麵,他們的企業文化充滿人性的關懷,非常清晰明了。另一方麵,他們的企業文化傳播方式容易讓員工接受,比如,摩托羅拉公司就重視通過“家庭日”活動來傳達公司的文化,以影響員工及其家屬。
摩托羅拉為提高公司的凝聚力,經常舉辦“家庭日”活動。所謂“家庭日”,指的是把員工的家屬邀請到公司來參加活動。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活動主題貼近生活。在“家庭日”活動中,既有精彩的節目,也有豐富的獎品。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大家始終沉浸在溫馨的親情中,使員工非常受觸動。
通過這種方式,摩托羅拉很好地凝聚了人心。當員工試圖跳槽時,第一個站出來勸阻的不是公司的領導,而是員工的家人。他們的家人很可能會認為,在摩托羅拉工作是一件引以為榮的事情,勸說自己的家人不要離開摩托羅拉。
另外,摩托羅拉還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公司專門設立了道德專線,主要作用是為員工提供信息、忠告和建議。當員工遇到疑慮或問題時,可以通過這條專線來求得幫助。道德專線最大的特點是公正,在處理一切問題或疑慮的時候都會非常謹慎和徹底。該專線沒有設置來電識別功能,目的是讓員工更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愛恨情仇,且不用擔心招來嫉恨和報複。
摩托羅拉的企業文化充分說明,優秀企業文化有助於增強企業的凝聚力,使大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從而為公司的發展贏得了強大的民心支持。
當然,優秀的企業文化有一種號召力和威懾力,會散發出一種無形的力量,從而影響員工的言行。當然,它的影響力不是單獨發揮功效的,而是與企業製度相配合產生作用的。
身為公司的管理者,要想把有著不同價值理念的員工團結起來,就有必要構建優秀的企業文化,並灌輸到員工的思想意識中,使大家有一個全新的統一的價值理念。與此同時,在企業文化的指導下製定合理的製度,用製度約束員工的不良行為,使大家有統一的行為準則。這樣,公司的凝聚力才會強大起來,公司的戰鬥力也會呈現倍增效應。
8.企業一定是先做精,再做強,後做大
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為了能讓企業健康迅速地發展壯大,每個老板都必須考慮一個問題:是先把企業做大、再做精、後做強,還是先把企業做精、再做強、後做大?
人們對於這個問題,可謂眾說紛紜,各抒己見,什麼樣的理解都有。但有兩種相對集中的答案,相當一部分老板認為,應該先把企業做精、再做強、再做大,理由是把企業做精是基礎,有了堅實的基礎,企業才能圖謀發展,才能做強、做大。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應該先把企業做大、再做精、再做強,理由是市場競爭太殘酷,隻有迅速做大,搶占市場份額,才能占據足夠的資金,才有機會做強、做精。
不可否認的是,這兩種理解都有道理,但選擇哪種發展模式,更有利於企業發展呢?答案是先把企業做精,再做強,後做大。而先做大,再做強、做精企業,這種發展模式適合資金充足的老板。因為隻有資金充足,才能迅速做大,快速搶占市場。對於大多數創業者來說,投資的每一分錢,幾乎都是自己的血汗錢,金錢有限、資源有限,隻有選擇臥薪嚐膽式的修煉,等到產品做精了,才有出頭之日。
世界沐浴產品行業,品牌林立、魚龍混雜。不過,有一家企業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德立精工,尤其是它那句“求精做細,就是德立”的口號,更是讓人耳熟能詳。
德立精工從一家生產沐浴配件的小企業,發展成行業第一家自主研發全套沐浴產品的公司實屬不易,其產品遠銷歐洲、美洲、亞洲的眾多國家,它堅持從客戶的淋浴感受出發,專注於每個細節,求精做細,這使它多年以來穩步發展,成為行業裏的領軍企業。
從2003年下半年開始,德立開始走上自主研發的新道路,率先推出了多種創新產品,在行業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可以說,不經意間,德立精工在知名度、產銷量、市場占有率等方麵,都在行業內遙遙領先。那麼,它的發展秘訣是什麼呢?那就是:先做精,再做強,後做大。
德立公司對產品的質量要求特別高,追求完美,每一環節都要嚴格控製。很多低端的沐浴房產品把玻璃、拉手、滑輪、膠條等半成品買回來,經過簡單組裝就對外出售,而且在組裝過程中,不注重產品質量。但德立公司不會這麼做,他們獨立研發、設計、生產密封膠條和磁膠條、滑輪、拉手等部件,並對組裝質量進行嚴格控製。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企業精神讓德立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在眾多沐浴產品企業中脫穎而出。
德立公司表示,他們會繼續堅持先做精後做強的理念,不盲目求大,而是重點考慮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供應能力、代理商的生存質量等等,穩固地提高公司的實力。
把企業做大做強,是很多老板的夢想,他們都在試圖通過產業整合,或融資手段實現企業的快速擴張。但是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認為,企業盲目做大做強會導致其偏離主業投資,甚至加速企業的滅亡。正確的出路是先把企業做精,再做強,後做大。
在自然界中,一顆樹苗能否長成參天大樹,能否堪當大用,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樹的質地要好,可以抵抗風雨寒暑;二是要有較快的生長速度和長大的潛力。如果一顆樹苗生長速度很快,但是質地不好,就算長得再大,也無法成為棟梁之材。如果樹的質地很好,但是生長速度很慢,或者沒有長大的潛質,也難以堪當大用。
其實,一家企業也是這樣。隻有同時具備了內在的素質和生長能力、生長潛質,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持續穩定發展,才能在國內甚至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毫無疑問,企業先做精,再做強,最後做大,是企業健康發展、穩步壯大的必由之路。隻有做精了,企業才能健康,隻有做強了,企業才能持續,隻有做大了,企業才能穩定。
有一家公司,在十幾年中,隻做音樂播放器和手機,而且隻做了五個型號的音樂播放器和兩種款式的手機,你覺得這家公司有希望嗎?在這個山寨機猖獗的時代——看看深圳數碼產品的小作坊,一天就可以製造出幾十種產品,再看看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公司,一年少說也會推出幾十種型號的手機……
盡管現實如此殘酷,但是這家公司依然能強大到無法撼動,它的名字讓人們為之瘋狂,它早已是時代的代名詞,它就是美國的蘋果公司。提起蘋果公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雖然它推出的產品隻有屈指可數的幾款,但是其市值一度超過了Google。這不得不令人佩服。
喬布斯經營蘋果的思路就是專注,就是求精。他把所有的研發、市場和推廣都專注於一個產品上,甚至隻有一種型號、一種顏色,不留任何後路。正是因為蘋果公司堅持做精,蘋果的產品才能以質取勝,風靡全球。喬布斯堅信:隻有專注,才能把每件事情做到極致。這就是蘋果公司每款產品橫掃全球市場,締造王者之氣的原因所在。
把企業做精,就是企業要有自己的核心業務,要對核心業務投入100%的技術、心血和精力,把它做到極致。有人說,市場經濟就像地上撒了很多錢,你一定要先撿離自己最近的錢,因為你比較有優勢。同樣的道理,你要做自己最有優勢的產業,並用心做好,這樣你永遠不可能空手而歸。隻有把企業做精了,你才有希望把企業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