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格力電器在她的帶領下,從一個籍籍無名的“組裝廠”發展成為今天“掌握核心科技”、年營收過千億的行業首席企業。

對於董明珠“吃虧精神”的觀點,牛根生非常認同,他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對那些創業選手點評時強調:“年輕人要吃得起苦,更要吃得起虧。”對此,牛根生感觸頗深。在牛根生擔任蒙牛總裁的前六年裏,牛根生將自己年薪的五分之四輕輕鬆鬆分給了跟隨他的同伴。“看到分出去的錢能給同伴們創造更好的生活,那種感覺真是棒”,牛根生似乎回味無窮。他說:“看著錢從無到有,很有成就感。但沒想到,從有到無更令人痛快!”

對於創業者吃虧這個問題,牛根生談了他的看法,在創業的路上,“吃虧”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地吃虧;一種是被動地吃虧。“主動地吃虧”指的是主動去爭取“吃虧”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指沒有人願意做的、困難的、薪酬少的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大部分的創業者不是拒絕就是不情願去做。你主動爭取,合作夥伴當然對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絕對會記在心上,日後無論是短期合作還是中長期合作,他都有可能幫助你,這是對人際關係的一種投資。最重要的是,創業者什麼事都嚐試去做,可以磨煉創業者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僅懂得的比別的創業者多,也會進步得比別的創業者快,這是你的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

對此,馬雲非常讚同牛根生的吃苦和吃虧精神,對於這個問題他曾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點評時回憶說:“不過我仍要感謝在我創業中曾經幫助過我和欺騙過我的所有人,感謝他們讓我快速成熟起來。”馬雲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事實上,連馬雲都說曾經被3家公司欺騙過。雖然那3家公司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馬雲仍然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點評時說感謝他們:“吃虧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走過的一個曆程,隻有謹記那些曾經欺騙過他們的人,從而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防騙能力,才是最有效的吃虧精神。”

在經營的過程中,牛根生發現,在創業路上,做人其實也可以“主動吃虧”的,因為做人比做事要難。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但凡創業者有“主動吃虧”的心態,那麼創業成功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其實,創業成功也並不難,難就難在大部分創業者總是喜歡占別人便宜,不喜歡吃一點虧,結果很多合作就此而終止。一些聰明的創業者通常讓合作者占一點便宜,換來長久的合作。其實,合作者今天占你一點便宜,他心裏多少都會過意不去的,他們會在恰當的時候回報你,這就是聰明的創業者“吃虧”之後所占到的“便宜”,這也是這樣的創業者大都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母親的影響下,牛根生在童年時期就形成了“財聚人散,財散人聚”的觀念,學會了感恩,感謝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不管好的、壞的,都會使人受益。媽媽給他一兩毛錢,他分給夥伴們花,結果大家都樂意聽他指揮,一起去教訓欺負過他的“渾小子”。這時候,他第一次體會到了“人聚”的力量。從此他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自己吃虧的習慣,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號令群小,領導才能逐步顯現。

對於企業家而言,從長遠看是不會吃虧的。從很多企業家和創業者的經驗和體會來看——真誠總是不會吃虧的。當然,短期可能會吃點虧,但是長期看還是不會吃虧的。提前“吃虧”,可以確保日後不虧。就像中國古老的太極圖中所展示的現象:平衡與和諧,是兩條顏色相反的“魚”相對,而不是一種顏色的圓滿,這樣才是“完美”的境界。所以,學會吃虧,就是要適應自然的法則,保持平衡,不求個人的完滿,經營讓利的空間,這樣才能自在地生活於世。

4.永遠帶著貪婪的心情去做事,很難建設好的企業文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牽動著每個國人的心,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造成了災區數十萬人傷亡。作為一家全球知名的專業化空調企業,格力電器向災區傾力相助,通過各種渠道捐款2225萬,還有數百名格力員工一直都奮戰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2008年5月19日,全國各地人民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遇難同胞的哀思。同時,這也不僅隻是哀思,更是煥發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吹響了萬眾一心,重建家園的號角。作為格力的掌門人,董明珠在當時表示,將會繼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竭盡全力投入災區重建事業,續寫一個優秀民族企業的高度社會責任感。

由於此次地震烈度大、範圍廣且餘震不斷,對市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在地震發生後,不少市民都請求相關部門對自己居住的房屋進行安全檢測,同時,也有不少市民向報社來電谘詢自己家裏的空調在震後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董明珠說:“地震發生後,四川震區不少的空調室外機都出現了諸如室外機支架鬆動、傾斜,室外機牆麵破損需要移機等現象,可能造成部分安全隱患。”因為這個事,很多市民都湧進專賣店谘詢空調的情況,表示出了極大的擔憂。

為了使震區同胞能舒適地度過即將到來的酷暑,格力空調決定在2008年5月26日開始,推出為期一個月的“‘破隱除患,重建家園’空調四川震區免費排查空調震後隱患大行動”,格力員工為震區群眾提供免費檢測、免費重裝加固的服務,以排除四川震區的空調出現的安全隱患或是運行不良等問題,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與實際行動積極投身到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戰鬥中。如果有人身處地震災區,懷疑家裏的空調有安全隱患,就可以到格力空調專賣店預約登記報名,格力會在第一時間派出專業的空調技術工程師上門提供服務。

對於公司的這項決策,董明珠說:“很多人說,你到我這兒來我給你高薪,但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的著眼點就是為了能掙更多的錢,以自我為中心,永遠帶一種貪婪的心情去做事,很難建設好的企業文化。格力堅持培養一種奉獻精神,我們的幸福感和價值觀在於能夠讓更多人幸福起來,這就是你的價值。”

董明珠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慈善營銷很多人都是想有回報。我跟我的學生和員工講,付出不需要回報,才會有回報。

董明珠認為,如果你做一件事情目的是為了要交換到什麼,你是不可能成功和得人心的。賑濟汶川地震在所有的公益事件中僅僅是一小部分,其他例如印度海嘯我們也捐款了,這是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我們應該做的。如果靠此炒作的話,別人購買了你的產品,並不會因此就認為壞的就是好的。

董明珠說:“做企業的根本點不能放棄,所以我們不能拿此作為噱頭來宣傳。如果非要說的話,我們有很多可以介紹的:汶川所有的空調,不僅僅是格力的空調,隻要是空調壞了,格力可以不講條件地去幫助維修,我們做到了。我相信這些消費者都會購買格力空調的。但如果作為一個條件,我幫助了你們,你們就要購買我們的空調,意義就改變了。我經常教育我們的員工,我們要想的是今天可以幫助別人什麼,這是我們每天該去想的一件事情。”

關於如何取得財富,李嘉誠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言論:“在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我就賺到了很多錢,人生是否有錢便真的會快樂?那時候開始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後來終於想通了,事業上應該賺很多錢,有機會便用錢,這樣一生賺錢才有意義。我見過很多商人發展快掉下去也快,100%的失敗是因為貪婪。要知止,走正途。發展中不忘初心,初心中不忘發展。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貪心,更不會貪得無厭。”

2013年,博鼇亞洲論壇年會在海南舉行,星雲大師受邀參加了這次年會,在年會中星雲大師對企業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星雲大師說:“現在很多企業家最大的困惑是貪心不止。他沒想到貪到一定的程度,他的家庭、他的事業富有了以後,怎麼樣把自己的資產傳承給國家、社會發展,自己也會平安。他隻是盲目地往前衝,什麼錢都賺,賺到最後,萬一出什麼問題,來不及收拾。”

星雲大師建言,企業家賺錢要有道德,賺錢要肯做善事,賺錢要創新,賺錢之後要培養下一代。他說:“現在社會的發展確實比較膚淺,大家一切都向錢看。錢不是第一的,人世間還要有仁義,還要有道德,還要有品格,還要有慈悲,還要有未來。你不能隻是顧自己個人賺錢,忽視大眾的存在。重要的是,賺了錢後,要知道我在大眾裏麵,我不能離開大眾,錢都是大眾幫我賺的,我應該再回饋大眾。眾中有我,我不要離開大眾,我跟大眾同甘共苦,這樣比較有意義。”

5.責任心——要求自己比別人做得更好

2014年12月4日,天下女人國際論壇在上海開啟,董明珠也應邀參加了這次活動,在這次論壇上,網易新聞對董明珠做了一篇獨家專訪,當網易新聞記者問起:“眾所周知,您從基層的銷售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作為一名優秀的商人,您最具有優勢的一點是什麼?”時,董明珠笑著回答:“我覺得談不上有什麼優勢吧,實際上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意識到要擔當責任,其實任何人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如果你要比別人有優勢就要比別人努力。我這裏說的責任心,不是說肯定比別人更好,而是你自己應該要求自己比別人做得更好。”

也許很多人認為現在的企業裏就是靠技術吃飯,其實在認識了技術的重要性之後,還有一項品質比技術更加重要,那就是責任心。工作既是謀生的手段,也是個人對社會的一份職責。一個人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有沒有責任感,在接受崗位或者任務的時候,能用自己的責任心讓別人信服。

對於格力來說,董明珠可謂是盡職盡責。初入格力公司時,雖然董明珠隻是一名業務銷售員,但卻置公司的利益於最高處,不顧自己的麵子,低下頭來追款討債。麵對別人的不解,她卻說:“在哪個企業,就要對哪個企業負責。”或者就是董明珠強烈的責任心使她走到了董事長的位子。

作為全球空調行業的領軍企業,格力屢次推動行業技術發展和服務升級,在凸顯其對消費者的責任心的同時,也表現出格力電器在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領域的實力。“隻有一切從消費者出發,時時為消費者著想,才能走得更遠更好。”格力總裁董明珠表示,而這也是格力為什麼一直能獲得消費者青睞、贏得市場口碑的關鍵因素。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每一個職位所規定的工作內容其實就是一份責任,你做了這份工作就應該擔負起這份責任。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會是一個合格的員工。如果你想要從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憑借的就得是更出色的個人技術、與時俱進的學習能力以及成熟的責任心。尤其在大家的技術水平相近時,比拚的就是誰更有責任心。

比爾·蓋茨曾對他的員工說:“人可以不偉大,但不可以沒有責任心。”一個人隻有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才能在工作中勇於負責,在每一個環節中力求完美,按質、按量地完成計劃或任務。企業由我們每一個人組成,企業裏的每一個人都擔負著企業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責任,因此無論職位高低都必須具有很強的責任心。

在國外,很多大公司的員工精神標準就是:“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這就是在強調員工要有責任心對待自己的工作,不要總是以“打工”的心態麵對工作,要把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得負責到底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