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迎歸(3 / 3)

嘻地一聲笑了,雙手環扣著他的腰間,作為一個已是春秋之年的男人,他卻是一點發福的跡象也沒有:他們還送了碧螺春來,泡一壺給你喝?他既非油泡也不胖的體質,也不是刻意減肥,而是他太忙,憂心的事情太多,即使麵對美食滿桌也沒有食欲。

碧螺春?這還是朕給起的名兒。看這茶葉,往事卻上心頭。

哦?她當真不知這茶葉還有一番故事--前任江蘇巡撫宋犖進貢此茶給康煕品茶,原為生長在洞庭湖東山碧螺峰石壁的幾顆茶樹上,當地人稱其茶葉為嚇煞人香,康煕遊太湖嚐過感茶味甚香,但嫌其名不雅,賜名碧螺春。

原來是這樣,那位宋大人現在呢?他身在何處啊?

他年數已高,早已告老歸田,朕也不知他如今身在何處。言語中不乏唏噓的感覺,想當年,除鼇拜,平叁藩,征戰噶爾丹等等仿佛都是昨天的事情:當年,朕還賜給他一道豆腐。

豆腐?

你應該知道宮中朕所食用的豆腐與坊間製法乃有所不同,當年宋犖叁次接駕有功,朕見他上了年紀,便著禦廚太監授與巡撫廚子秘方,為其後半世受用。

那看來這位大臣確有過人之功。

他忠心為朝廷辦事,為朕辦事,所以有功。他家有別業在西陂,還是朕給提的字。如今說來,都是昨日的事了。現今這些官員啊,心腸子能有幾個幹淨的?他想來便有氣,剛剛一直忍住不發:他們表麵上奉承朕,把這裏粉飾成一片太平的景象,以為朕什麼都不知道。早在去年八月,江南總督阿山就上了一道疏,原來經他調查,兩淮應禁浮費有賞各差役銀、送遠近別敬、饋送官員及過往程儀雜費、鹽院書差解帶鹽收銀等項13條之多,這13條'陋規'、'浮費','實係眾商不得已之費累'。可剛剛那些官員在朕的麵前,嬉哈說笑,裝得跟沒事兒似的。

如果那些官員肯據實相報,康煕也隻是立些政策約束清減一下,讓他們別太過份便是。畢竟這些陋習不是一時半刻便能完全清掉的,操之過急隻會引來反作用。界時又不知再想些什麼名目來剝削老百姓,對著朝廷又隱騙多幾分,更加麻煩。

皇上不是有安排巡鹽禦史嗎?他也沒有辦法把這些事情清掉嗎?這些官職政策劃,齊宣一向不是很了解。如今聽他說來,感覺確是過份。

沒有讓這些規矩再繼續增加條目就已經很不錯了。為加強對鹽課的征收,朝廷設置了各種機構和官員,對其俸祿待遇作了有利於鹽政官吏的相關規定--朝廷遣官行鹽,有巡鹽禦史,有鹽運司,有鹽法道,有管鹽 同知、通判、知事、經曆、主簿等官,這些官員除正俸由清廷支給外,另有一大筆大大超過的養廉銀。如巡鹽禦史為5千兩,鹽運使為2千兩,另有心紅銀40兩。鹽官的養廉銀按清製直接由鹽商支付。此外,鹽務衙門的一切開支用度,包括每日商人供應飯銀五十兩,又幕友束修筆墨紙張一切雜費銀七十兩,一天共120兩,一年計算竟達43000兩,也統由鹽商來支付。而且這些均為公開可查的經費收入,換句話說,這還是合乎朝廷體製的,這有多荒謬?!各級官員養尊處優,視為固有,能守此,即已名操守廉潔矣。

剛剛李煦前來,他倒還是實話實說,承認他自己也有收受那些不公開的款項,有'程儀'、'規禮'、'別敬'等等名目的額外收入。品種多得他都數不上來,巧立名目,花樣百出。

康煕橫躺在榻上,由齊宣為他捶腳慢慢入睡,那輕輕的力度卻見沉重:如此說來,也是大勢所在,他不得不收。但能向皇上坦白,還是可以調教辦事的。

朕,也是這麼想......養神片刻,忽然伸出手來牽她:你也睡一下,下午我們得去好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