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凹溝距村子很近,不過二三裏路。那時候,村裏人燒鍋燒炕用柴就都到這裏來砍。當然是揀小的砍,大樹拿不動,就都留在山裏邊。天長日久,滿坡滿溝全是大樹。每逢夏天,你會看到眼前一片綠色,而且鬱鬱蔥蔥,遮天蔽日,要是走進林子裏,肯定陰陰森森的,你會以為走進原始森林了。
上溝的水聚在一起,組成了大橡凹河;下溝的水聚在一起,組成了小橡凹河。兩條清淩淩的河水蹦蹦跳跳流到山外,靜靜地投入峒峪河,直奔灞河而去。
明朝嘉靖元年,有一個叫孫永新的青年人,家住渭南貫子村,是個下苦的出身,經常從霸龍廟擔木炭到玉山集市出售,然後又歇腳峒峪村。這個年輕的賣炭翁很有心計,和峒峪村老老少少都能合得來,相處十分融洽。隻要歇宿在任何一家,都會和主人打得火熱,時間長了,村裏人也不把他當外人看,相互之間無話不說,無事不講。村裏人問他,霸龍廟人燒木炭用什麼木頭?他說用橡樹。於是峒峪村裏人就說,既然用橡樹,何必舍近求遠呢,距村子不遠有個橡凹溝,溝溝坡坡全是橡樹,你燒一百年也燒不完……這個貫子村的孫永新如獲至寶,當即從霸龍廟請了兩名燒炭師傅,勘察了大小橡凹溝,然後就動手燒起木炭來。
燒木炭一般分為五個步驟:捶窯,伐木,填柴,點火,滲窯。
捶窯就是選擇有利地勢,垂直向下挖八尺深、七尺寬一個地窖,四周用泥糊了,使不透氣,然後開了火門、火道,待窯壁幹後使用;伐木就是在坡上將大樹砍倒,全部截成七尺長碗口粗的木段,再運送到窯門口;將截成段的橡木從窯口穿下去,一根挨一根排列整齊,擠實,然後從火門口用軟柴點著,火苗沿著火道升騰,會把裝進窯內的所有橡木燒燃,待燃而未盡的時候,燒炭翁會不失時機地停火,將窯門封死,原來冒煙的地方也用泥糊了,或者把正在燃燒的火杠子掏出來,放在預先挖好的長方形地窖內,用土掩埋。被窒息而冷卻的火杠子,再過十多天就成為木炭,則可出爐了。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那位年輕的賣炭翁孫永新從此成了產業主、大財東,他雇傭著十多個掌握技術的燒炭師傅。峒峪村幾乎有上百名男女勞力變成了他的小工,受雇於孫永新。或在深山伐木,或把木材向窯場運送,或燒窯、出窯。自然有更多的村民把燒好的木炭一擔一擔挑到集市上出售。這簡直成了燒木炭一條龍服務的產業鏈……
貫子村孫家自從落戶到峒峪村,一天一天富裕了,成了峒峪村頭號大財東,孫永新是頭號大財主。在他變富的過程中,同時解決了峒峪村上百名閑散勞力的就業問題。凡是被孫永新雇用的普通老百姓,從此有吃有喝,甚至也有變富裕了的。世間的事兒就這麼怪,因為一個人有成就,會讓全村的人跟著沾光,讓大家都富裕起來。
孫永新後來生了四個兒子,分家後,按照居住位置叫東門、西門、南門、北門。這四門後代全是富裕戶,四百多年後,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近四十戶人家還都是有吃有喝的富裕戶。
話又說回來,貫子村孫家富了,峒峪村人原有的橡凹溝卻貧了——滿坡滿溝的橡樹,經過了二百多年的采伐,到了清朝年間基本完蛋了。大樹沒了,小樹光了,乾隆爺之後,隻剩下筷子粗的小枝枝。民國時期橡樹根也被人挖走當柴燒了,連小枝枝也找不到了。一個曾經遮天蔽日的大森林遭到了滅頂之災,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空留“橡凹溝”的盛景在人們的記憶中。
現在的峒峪人,經常這樣說,既然叫橡凹溝,必然盛產橡樹,很希望找到有關橡樹的蛛絲馬跡。果然於上世紀70年代在橡凹溝開墾荒地時,從溝裏邊一條水渠內挖出了很大很大一個樹根,由於水分的保養,根的周圍雖然腐朽了,剩餘部分黑乎乎的,仍然堅硬且具有韌性。待曬幹後當柴燒,仍然十分耐火,把未燒盡的火杠子埋到土裏邊,照樣煆出了木炭。
更為有趣的是,兩年前我主編《峒峪村誌》,發出了500多份《告全體村民書》,希望大家提供鮮為人知的素材,村民朱長生主動拿出了兩年前他在橡凹溝開荒時,發現的木炭。說是在一麵黃土坡開挖時,一钁頭整下去,忽然出現了一個黑窟窿,再一刨,窟窿裏露出了碗口粗的炭杠子,每一根都是五尺多長,他整整擔了兩擔,也就是二百多斤,這足以證明橡凹溝當年確實燒過木炭。但這一窯炭,主人為什麼沒有出窯呢?為什麼燒了四百多年還埋在地下呢?村裏人有各種猜測:有的說,也許當年同時燒了很多很多的窯,偏不偏把這一窯遺忘了;有的說,也許這塊地方滑坡,將一窯木炭埋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刨不出來也就不刨了;還有的說,也許木炭燒成後,窯主人發生了變故,來不及出窯,於是就一直埋在地下四百多年,留到了今天……
按照“千柴百炭”這種說法,當年燒窯時,每一窯得裝進兩千多斤橡樹。三十多平方裏的橡凹溝,同時要捶多少木炭窯,每一窯裝兩千多斤橡木,200多年豈不把它燒個光光淨淨嗎?難怪現時的政府提倡封山育林,對燒木炭一事嚴格控製,燒窯的人須到政府辦理采伐證,一年隻準燒那麼幾窯,不能超標,如不按規定辦事,則要受到嚴厲的懲罰。
對不起,這篇文章是我根據傳說和既有事實,想象出來的。當年燒木炭那個轟轟烈烈的場麵,我沒見到,也無法想象,權當我引導讀者走了一趟橡凹溝。
2010.8.17於西安昌仁裏
黑澇池
村西有一口池塘,村裏人叫它“黑澇池”。
黑澇池是瓦窯溝臨近村子的攔水壩,不知是哪一代老祖宗開鑿的,也不知為什麼要在這兒弄一個澇池出來,反正,自我記事起,黑澇池就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古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