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3)

第三章

貫子村孫家

峒峪村有一條街道,把村子從中間分開,南邊住著李姓人,北邊住著孫姓人。

其實,村子北邊的孫姓是由兩大家族構成的:一個是三戶孫家,一個是貫子村孫家。

貫子村孫家比三戶孫家來這個村子安家還要早50多年,據說是明朝嘉靖元年遷到這兒的。貫子村孫家高祖,先由渭南貫子村遷到藍田縣的灞源街,依靠賣木炭為生,玉山村逢集時,他總要擔一擔木炭來這兒趕集。賣完炭,因天色過晚,回不去灞源,就在峒峪村住了下來,於是和峒峪村人有了交往。那時候,峒峪村東邊有個叫橡凹溝的地方,三四條溝溝梁梁全是大橡樹,正好是燒木炭的原料,一下子被那位孫家高祖看中了,幹脆把家搬到峒峪村住下來,專門燒木炭,用現在的話說,成了木炭專業戶。橡凹溝有的是橡樹,有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很快地,孫家高祖就發了,成了峒峪村的暴發戶。

貫子村人丁興旺,後來分為東、西、南、北四門,猶以西門最富裕。到了清朝年間,西戶人家大業大,廳房蓋了三四院,好地製了幾百畝,成了藍田縣東鄉很有名望的貴族人家。

成了大財東的貫子村孫家,大小夥計雇了幾十個,幾十頭高腳牲畜(騾、馬等大牲口稱高腳牲口。)拴了幾院子。到了孫功成這一代,不知怎麼心血來潮,忽然舞槍弄棒崇尚起武術來了。孫家在峒峪嶺西邊有百十畝一等田地,破出二十畝東西挑通,修了一條跑馬道,時稱“馬港子”。馬港子蓋了十多間兵器庫,一夥人吃在庫裏,住在庫裏,除了跑馬射箭,也練掄大刀,舉鎖子石,反正十八般武藝所用的兵器樣樣齊全。東家練,夥計們跟著搖旗呐喊。據說到了清朝同治年間,陝西舉行聲勢浩大的武舉考試,這孫功成就攜了馬童孫大力去涇陽趕考,三四天輪不到他,一打聽,才知人家討賄賂。這孫功成是個倔脾氣,為人耿直,看不慣官場這烏七八糟的黑暗勢力,就一甩袖子回了老家。和他一同去的馬童孫大力卻不信這個邪,鑽進考場胡亂抓起各種兵器,又是舞,又是掄,惹得監考官動怒,逼他玩一套。這孫大力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蹲個馬步,令一幫人抬兩根石條壓在膝蓋上,然後拉弓射箭,不偏不倚,一箭中的,滿場喝彩。監考官當場封他個“武生”,戴一頂紅纓帽子回了村。

連馬童孫大力都戴了一頂紅纓帽,他的爺爺孫功成豈不弄個武舉回來!從此,貫子村孫家出了一名武舉的事兒,就在藍田縣東鄉傳開了,

貫子村孫家名聲遠揚,山裏山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特別是高祖當年擔炭的那個地方,灞源街方圓幾十裏以內的人,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每逢許廟鎮趕集,必在孫家落腳。來了山裏人,孫家掌櫃的必要熱情招待,要吃供吃,要喝供喝,臨走時準拿盤纏。山裏人勤勞,一到孫家,碰見啥活幹啥活。孫家燒窯,山裏人幫忙燒窯;孫家送糞,山裏人幫忙送糞;夏收大忙,山裏人幫著割麥;秋收時節,幫忙扳苞穀,拔豆子,甚至連摘柿子這種小活,他們也樂意相烘。孫家人也不吝嗇,山裏人臨回家時,背二鬥麥子,扛一口袋苞穀,有啥拿啥。於是,貫子村孫家仗義疏財的名聲四處傳揚。

老子孫功成創了家業,兒子孫光顯跟著享受。到了孫光顯這一代,全靠夥計勞動,他隻坐享其成。聽村裏人說,連黃白色饃都不吃了,隻吃飛羅麵(磨麥子時,從石磨口裏滾下來的麵粉要經過馬尾羅過濾,羅子在麵櫃四周碰撞時,質量輕的飛到櫃幫上,然後掃下來就是“飛羅麵”,相當於今天的上等特粉。)。他的兩個兒子也不爭氣,漸漸衰敗下來。孫家原有三大院房屋,每院四間一線子,前後四進子,全是拱脊青屋,雕梁畫棟。四進房之間的台階一律用石條鋪就。第四進叫上房,是老東家下榻的地方,居高臨下,有如總指揮部一般。孫光顯的大兒子比他老子更懶惰。雖然娶了一個如花似玉的妻子,卻染上了抽大煙的毛病,不幾年,把北邊一院家產踢騰得片瓦不留。四間如同鐵殼一般的寬房大屋,從後向前,拆一套賣一套,不出一年時間,賣了個光光淨淨,把一院莊基從此空了下來。

在我主編《峒峪村誌》的日子裏,對貫子村孫家多了一份研究,除了理清家族及其後輩的脈絡外,仔細地研究了孫家到底出沒出武舉,武舉叫什麼名字,應屬第幾代,他的直係後裔應該是誰。查來訪去,村裏沒有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於是我到縣上翻閱曆代縣誌,從明朝到清朝,藍田縣確實出了不少武舉,但沒有一個姓孫的武舉。這就是說,貫子村孫家其實就沒有武舉。這不過是村裏人對貫子村孫家一種恭維,一種熱捧!

建國後的查田定產、評定成分,還有後來的土地改革運動,貫子村孫家沒出一個地主,隻孫大任一家因秋麥兩忙曾雇用短工,被評定為小土地出租,他的旁係後裔幾乎全是中農或貧農。這正應了我們村一句老話:富不過三代!

我常常這樣想,一個人艱苦創業,已有成就,甚至有了豐功偉績,然而不能嚴格地教育後代,讓後輩堅守已有的家園,在前輩的基礎上錦上添花,那,遲早會被這些不肖之子踢騰得一無所有,甚至淪為乞丐……

2010.8.16於西安昌仁裏

橡凹溝·木炭窯

站在村子東邊,麵向太陽出山的地方望去,那就是橡凹溝。

橡凹溝分大橡凹和小橡凹兩部分,也就是上溝和下溝。總麵積約三十多平方公裏。溝深四五裏路,溝道不算太寬。

就是這個大小橡凹溝,在明朝以前,溝溝梁梁全長著橡樹(橡樹,即櫟樹,葉橢圓形,果實叫橡實,俗稱橡子。木質堅硬,是燒木炭的上等原料。),擠擠挨挨擁滿了七溝八梁。聽老人流傳下來的話,明朝或者明朝以前,橡凹溝是一片森林的世界,幾乎沒有別的樹種,全部是大大小小的橡樹。所以這裏才被叫作“橡凹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