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三位高祖按照當地分家居住的習俗,哥東弟西,所以老大就住在了村子的最東邊,老二住在了村子的最西邊。一直到四百多年後的今天,這種居住的格局還沒有打亂。東戶人,也就是老大,仍然住在村子的東邊;西戶人,也就是老二,仍然住在村子西邊。有意思的是,老三住在了兩戶人的中間,也許是因為老三年齡較小,老大老二都在庇護他吧。這是我近年來主編《峒峪村誌》時研究發現的。我把老祖先當年分房另住與現今三戶孫家整體布局寫了一篇論文,編進了《孫氏家譜》中。

我的始祖被安插在峒峪村時,這村子四周還是一片汪洋。地震的原因,除了房子蓋在一片高地上,四周可耕種的土地,全被洪水淹沒了。村西一條土梁,村東一條土梁,雖然可以耕種,但已被提前來這兒的村民占領了。沒奈何,我的始祖就扛了钁頭,拿了鐵鍁,領著他的老婆孩子,脫了鞋襪,挽起褲腿,光著腳板下地,在村子東邊和村子西邊被水淹掉的爛泥窩裏,挖出了一條一條小渠,小渠再彙成大渠,最後把地麵上的積水全部引到峒峪河裏。一天,兩天,一月,倆月,終於把積水排幹了,一塊塊平坦肥沃的土地裸露出來了。我的高祖這才舒一口氣,坐下來抽著旱煙告訴他的兒子們:困難並不害怕,害怕的是我們沒有幹勁,隻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洪澇可以治理,肥沃的土地會出現在我們眼前……

村子東邊有一個叫“四渠”的地方,就是我的高祖當年挖渠排澇的佐證。四條明渠現在還保留著原來的痕跡。四百多年後,三戶孫家種的土地大多是東、西二川的沙平地,既平坦又肥沃。而提前來這兒的村民當年過早地占領了東、西二梁的嶺地,雖然少出了點力,但卻遺“窮”四百年!

從四百年後三戶孫家後裔們的精神麵貌,仍能看出高祖老弟兄三人的不同性格。老大溫順,勤懇耕作,堅守家園,所以日子平平;老二沉默寡言,缺乏靈動性,死守二畝地一頭牛,所以日子清貧;隻有老三聰明能幹,精力充沛且具開拓進取的精神,所以家大業大,終於幹出了一番事業。依文化大革命那年頭的標準,東戶九家,全是貧農;西戶二十六家,除了貧農,還有兩戶雇農;而西戶呢,二十九家,其中有三家地主,五家富農,其餘全是中農,幾乎沒有貧農。

我們國家在實行大規模的改革開放之前,西戶人的日子最差,東戶人居中,而中戶最富裕。西戶人的住房多為一進入深,頂多帶一個後院子,個別人家在解放後十多年內還住著草房;東戶人大多是兩進入深,房屋也不算怎麼闊綽;而中戶多為三進入深,房屋建造在村裏算得上數一數二的,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被定為地主富農的幾家人,寬房大屋,青磚壘牆,布瓦密密麻麻地蓋頂,中屋多為雕梁畫棟的廳房……唉唉,同為一個始祖,他的後代子孫日子卻大相徑庭!

你說這人也怪,窮日子越過越窮,富日子越過越富。我們西戶二十多家人,吃飯穿衣都成問題,自然沒錢供後代讀書識字,沒有人當官,連出外幹事的人也很少,解放前沒出一個人才;而中戶人生活寬裕,自然想到的就是供給後代讀書識字然後出去作官,解放前有在國民政府任縣長、縣黨部秘書的,有到國民黨軍統中央任職的,有在蔣介石黃浦軍校學習的,當然也有參加地下黨組織而去延安鬧紅的……直到改革開放以後,我們三戶孫家才有了平衡的發展。無論東戶、西戶、中戶,都蓋起了一座座兩層或三層小洋樓,家家都有大學生,就連最貧窮的西戶,竟然有了好多好多研究生,甚至有出國留學的,在國外工作賺洋人錢的,更讓人慶幸的是,西戶在外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都是擁有上百萬資產的企業家。

從明朝初年我的始祖來到峒峪村起,四百多年來,我的先人們摸爬滾打,直到改革開放的今天,繁衍了134家700多口人,不能不算一個大家庭!然而,這四百多年來,靠一代一代個人的能力在社會中摸索,必然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人過上了富裕日子,有人窮得叮當響。本是同根生,一個老祖先,可是誰又管過誰呢?老大憐憫過老二嗎?老三又體恤過其他兩戶嗎?沒有,大家像一盤散沙似的各自度著自己的日月,甚至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三戶孫家內部你爭我鬥,彼此傾軋,甚至有鬧出人命的事情發生。豈不知一個孫字掰不開,所有三戶孫家後裔們血管裏流著的是同一個老祖先的血啊!

為這些不痛快的往事,我曾傷心過,曾激動地渾身顫栗過,多麼希望“和諧”、“和睦”這些讓人敬仰的字眼出現在三戶孫家所有同胞的日常生活中。這下好了,改革開放的東風讓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互相不再斤斤計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了,社會風氣也在蒸蒸日上,相信三戶孫家134家700餘口人會團結得如同鋼鐵長城,在黨的領導下把各自的家庭建設的更加美好,更加富裕。

2010.8.31於西安昌仁裏

大槐樹

大槐樹是我們三戶孫家人的標誌,是山西大槐樹移民者的象征,它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大約有400多年的曆史了。

三戶孫家是明朝嘉靖年間,從山西洪桐縣大槐樹下移民到峒峪的。據說,為了不忘記故鄉的一草一木,移民在遷走時,有人帶故鄉一罐水,有人帶故鄉一包黃土,也有人帶株槐樹苗,讓它在新的環境裏生根開花,繁衍後代。我們“三戶孫家”始祖從大槐樹下臨走時,心情照樣鬱悶,念念不忘老家,在與父母、兄長及鄉鄰分別前,跟大夥兒一樣,折一枝槐樹條拿在手中。到了峒峪村安家落戶後,立刻在房後插上了由山西洪洞縣帶來的槐樹苗。說來也奇,槐樹苗入土後,很快地就生了根,發了芽,而且茁壯成長。三戶孫家一代一代後人,隻要看到大槐樹,就會想起山西洪洞縣,想起洪洞縣那個老家,隻要見到大槐樹,就像見到了分別已久的父老鄉親。三戶孫家的人把大槐樹當作自己的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