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6
在葫蘆島,惠民社區支部書記楊旭帶我看了他們的黨員活動室,裏麵配備了電腦、電視、DVD、音響及各類圖書、文體活動用品等。她說,有了這些設備、設施,社區黨支部就有了吸引力,有活動,黨員就願意參加,就可以通過政治學習、理論輔導,幫助黨員提高認識、提高素質。而且她們還在黨員中成立了黨員互助組、黨員幫扶隊,設置了黨員救助金,幫助困難黨員解決燃眉之急和後顧之憂,讓他們覺得做一個黨員不是沒用,組織對你是關懷的,有困難是幫你的,讓他感到溫暖,這樣就願意向黨靠近。
撫順莫地溝社區黨支部對黨員實施了分類管理、動態管理,開展了“星級黨員”評比活動,設立了理論宣講星、文明行為星、帶頭就業星、治安維護星、鄰裏和諧星等等。在社區建立了黨員服務站,在樓院建立了黨員服務點,在樓棟建立了黨員服務中心戶,在組織關係接轉、生活困難救助等方麵為黨員提供服務,這樣就調動了黨員的積極性。
在棚改新區采訪,我發現各個社區黨支部都很有自己的創造性,她們給自己的活動起了各種各樣的名字,聽起來就讓你感到溫馨。比如說“黨員365工作室”、“黨員會客廳”、“民情接待站”、“黨員代辦站”等等,還有的組建各種黨員誌願者服務隊伍,認領公益崗位,有的在黨員中開展了“帶頭就業,帶領群眾就業;帶頭創業,帶動群眾創業”的活動,給就業困難的群眾“送信息、送技能、送崗位、送項目、送資金”,幫助他們就業。
惠民社區還根據每個黨員的特點,認領了相應的崗位,這些人可以及時向社區反映民情、民意,監督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監督社區內的衛生,維護小區的治安,及時與低保戶聯係,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有一個低保戶叫侯素英,無兒無女,今年60多歲了,社區黨支部定期到她家去給她擦玻璃、拖地,幫助她買菜、買米,老人深受感動,一個勁地誇“共產黨好”。
很多社區還開設了“文明大講堂”,讓黨員和居民現身說法,弄清什麼是好的、什麼是醜的,什麼是要發揚的、什麼是要改進的。她們還製定了社區文明公約,把公約做成展板掛到樓群中,讓居民有個遵循。然後搞評比文明樓院、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活動,各社區都組建合唱團、秧歌隊、舞蹈隊,有的社區甚至有十幾種。我在撫順古城子社區看了她們的柔力球表演,很精彩。
在這些活動中,都是黨員帶頭,有了黨員的帶動,群眾便爭先恐後。黨員凝聚起來了,群眾自然也就跟上來了。
原撫順市委書記說:“我們的社區幹部,政令唰唰的,特別暢通,說明什麼?說明我們棚戶區改造很有群眾基礎,我們黨的幹部其實是有素質的。”
社區的靈魂,就是這樣煉成的3中國,那些最小的書紀們在一座城市裏,局級、處級、科級到處都是,可是,一'個小小的社區書記是什麼級別呢?而社區下麵的支部書記、黨小組長又是什麼級別呢?不好意思,她們什麼級別都不是,她們什麼待遇都沒有。但是,她們以對黨的忠誠、對共和國的摯愛,奔波於社區的角角落落,以無私的奉獻,把自己鍛造成為共和國大廈牢固的基石。
在棚戶區采訪,碰到了太多太多這樣的中國最小的書記,我想,曆史也應該留下她們的名字。
楊旭,葫蘆島惠民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主任,40多歲,高個,人很文靜。在這個位置上,她已經幹了9年。如果是機關,9年的時間,有的人可能已經從科員升到科長,再到處長以至局長。可是,在社區工作的書記,別說9年,就是19年,也仍然還是一個沒有任何級別的支部書記。但是,這一點都不影響她工作的情緒,楊旭仍然那樣勤懇工作,始終不忘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是一個社區的支部書記。社區居民李福來是鋼管廠買斷工人,離婚後有一個女孩,靠蹬人力三輪車維持生活,後來又找個妻子,有心髒病幹不了重活,一家3口生活非常困難。楊旭了解情況後,多次為李福來家申報臨時救濟,多次跑學校,為他的孩子減免學費。居民孫玉梅長期放假在家,丈夫因車禍去世,留下她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兒艱難度日。楊旭知道後,為其母女辦了低保,又從生活上處處照顧她們母女,經常接濟大米、豆油,又多次到兩個孩子的學校反映情況,為其免除學費。低保戶李海臣是個失業工人,妻子雖然退休了,但有一個智障的大兒子,小兒子和他又沒有工作,一家人全靠低保金和妻子的養老金。不幸的是,李海臣又發生了車禍,被撞成了殘疾,而且肇事車輛又逃逸,沒有人給他賠償,這就使得這個家庭雪上加霜。楊旭了解情況後,又跑街道又找民政局,為其解決臨時救濟款……在楊旭身i丨[I上,這樣的事數不勝數。為了居民她放棄了無數的休息日,顧不得照看I!孩子的學習,顧不上家裏的生活,孩子抱怨,丈夫埋怨,但換來的是居II民平安如意的生活,她覺得值了。她說,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12月23;:日到了她們惠民社區,視察棚改和社區工作,走訪貧困職工,還和她們丨!社區工作者一起合影,這樣的榮譽,中國有幾個?路奎平,阜新市高德街道西城社區原黨總支書記。現在因為年齡的P關係,已經不再擔任社區書記了,但是,她依然像過去那樣,參加社區的一切活動。當年阜新市的傑出母親,遼寧省道德模範嶽雲淩就是她發丨現的,她和嶽雲淩是多年的老鄰居。現在她還參加嶽雲淩事跡報告團,I宣講嶽雲淩的感人事跡。那天我在阜新采訪了她,她雖然說話聲音不^高,但語調堅決,一看就是經過風雨、闖過風浪的人。她說,就在她擔任社區書記那段日子裏,正趕上棚改動遷。當時西城社區涉及棚改一期'工程改造的有1237戶居民,動遷戶中多數是礦區下崗職工,他們原住房y麵積小,收入低,老弱病殘比例高,有些人對棚改政策不了解,極力阻撓,使拆遷工作遇到很大阻力。作為黨總支書記的路奎平,沒有向閑難^低頭,她把社區的幹部們召集起來,組成了由社區幹部和黨員參加的工作組,挨家挨戶走訪居民,向群眾宣傳棚改的意義,做耐心細致的思想丨丨工作,做群眾的穩定和安撫工作。那些日子,路奎平和社區的幹部們兒^乎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有時後半夜才回到家,清晨又匆匆地走出家門"去家訪,有時一*天隻能吃上一^頓飯,有時一天連一水都喝不上。為了做出榜樣,她第一個搬了家,並將自己家的房子騰出來做動遷辦公室。她對那些有抵觸情緒的群眾說:“你們如果擔心,就看我路奎平的;如丨果將來有誰住不上新樓房,我路奎平也決不上新樓住。”看到吳學紅家1上樓有閑難,路奎平就幾次到有關單位求助,為吳學紅爭取來救助金iI5000元,解決了燃眉之急。86歲高齡的老黨員王振祥,家中四世同堂,9n人住在一個大院,子女都是下崗職工。按動遷協議規定,隻能享受兩套房,可孫子一家卻沒有住處。當時,王振祥老人正處於病危狀態。為了解決老人的後顧之憂,路奎平多次找開發商說明情況,考慮到這位建國前的老黨員對國家和社會的貢獻,開發商終於同意給老人解決一套住房。
付成娟,本溪市程家社區黨委下麵的一位總支書記,今年春天的時候,我去程家小區采訪,社區黨委書記趙淑淳帶我來到她的家裏,她老伴叫郭景和,今年63歲,她比老伴大一歲。說起過去的住房,老兩口感慨地說,那時候住房才30平方米,現在是80平方米,差點就是原來的3倍。那時候,一到冬天,窗戶就用塑料布釘上,春天再打開,家裏冷,做好的菜,吃幾口就涼了。趙淑淳告訴我,他們一家4口,都是共產黨員,社區的活動他們都主動參加,栽樹、種花、認領小樹。他們說,那是我們自己的家園,我們就是要愛護才行。付成娟很善講,我一打聽,人家當年是本溪礦務局中學的團委書記、女工部部長,現在的本溪市委副書記趙東岩念中學的時候,就是她發展的團員。那天趙東岩書記來小區視察,聽到她的名字,還認出了她。她現在的角色真不少,是總支書記兼樓長、義務巡邏隊隊長、新明街道辦事處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委員,這些都是最基層的組織,沒有一分錢的工資,她卻很高興,因為這裏有自己的人生價值。她還是社區合唱隊的隊長,社區從大學請來一位音樂教授,每天教他們唱歌。付成娟說,老師對我們很嚴格,有時批評人就像批評一個小孩子,讓我們的臉都沒處放,但是我們都感謝他,老人家77歲,風雨不誤,我們這些人過去都不會唱歌,隻知道喊出來就以為是唱了。人家教我們怎麼發音、聲音從哪兒出、怎麼用氣、怎麼唱才好聽,又教我們識譜。現在,隻要把歌譜給我們,自己都能唱。她們還參加了民族文化宮、市文化宮舉辦的全市合唱比賽,本溪市搞的楓葉節,她們的合唱隊還上去表演過合唱節目。她們合唱隊現在有隊員60人,男的20人,女的40人,其中最大年紀的已經80歲了。
像她們這樣的中國最小的書記,還有很多很多。跟她們接觸,會讓你感動,會感覺到她們身上的那種活力。都說棚戶區居民素質低,其實是片麵的,任何地方都有素質不高的人,而且棚戶區人樸實、率直。還i有一部分人是過去企業的基層幹部,或是企業的生產骨幹,他們當年也是滿懷理想、要求進步的。隻是因為企業破產了,他們下崗了,他們貧困了,他們的才華沒有用武之地了。一旦給了他們一個平台,他們一點都不比某些機關幹部素質差。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熙瑞深入遼寧撫順和營口的幾個社區調研,親耳聽到了廣大居民對過去棚戶區生活的描述,親眼看見了他們在新的社區中“其樂融融”的生活場麵,也了解了黨和政府在棚戶區改造這個i“一號民生工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所付出的心血,看到了基層黨組i織和黨員在社區中的作用。他說:“廣大黨員帶頭建設社區、帶頭服+務群眾、帶頭做社區誌願者,他們心中有一個理念:‘群眾利益無小事。’因此,凡群眾生活中的困難,無論是水管漏了,下水道不通了,或有個頭痛腦熱了,都有他們幫助的身影。他們的行動,贏得了人民群i眾的信賴。群眾說,‘黨就在我們身邊’。”I4王雅君和M的莫地溝從來到莫地溝的那天起,王雅君的名字就和莫地溝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那天早上,她穿一件藕荷色的運動服,顯得很是精明強幹。王雅君已經54歲了,在我看到的社區幹部中,屬年齡偏大的,但精神頭卻絲毫不減。和她談話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這是一個飽經曆練、行為果敢,卻又淡泊名利的女強人。
王雅君說,她參加工作的時候就在礦務局幹校,是一位政工幹部,後來學校解體,她也就下崗了。
2000年,愛人突然病故,兒子才16歲,自己又下崗,真是禍不單行,當時天都要塌下來了。知道自己的情況後,街道的領導很同情,到家裏來看她,希望她能到社區來工作。當時東洲區新屯街道清泉社區缺個書記,但是自己沒有心情,也不想去。後來看到人家很真誠,心想那就試試吧!反正也是臨時工,不想幹了,人家也攔不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