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改前,姥姥家外屋灶台上有一口大鍋,每天早上,她都要蒸一大鍋饅頭,或煮一大鍋高粱米水飯、小米水飯。到了晚上,饅頭一個不剩,一大鍋飯也隻能吃一頓。姥姥家吃飯從不用小碗,除了二碗就是小飯盒,因為說不定誰跟誰打起來,碗換了一茬又一茬。有時候剛端起飯碗,說不上誰就會衝著飯桌打個噴嚏,弄得滿桌子飯渣、菜末,這飯還怎麼吃啊?每逢節假日,大舅、老舅和媽媽都會來到姥姥家幫助打掃衛生,清洗他們的髒衣服,梅姨一見我媽媽來了,就跟她套近乎,說些悄悄話,甚至把媽媽的衣服拿過來就穿,穿上就不給了,媽媽也就默許了。

2005年棚改的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地方住,該讓他們走了吧!丨可是姥姥不肯,還租了3間房子把他們全帶上了。就在姥姥家搬遷後一個月,姥爺就病逝了,家裏唯一的經濟來源也斷了,這回該讓他們走了吧!可是姥姥還是不肯,隻靠每月不足千元的低保金維持生活,去了每月300來元的房租和水電費,剩下的錢隻能掰著手指頭花。

孫冕說,30多年了,在姥姥的影響下,我們全家人對姥姥由不理解、反對,到理解、支持。我們對他們也有了感情,隔段時間不見麵總丨覺得有些想。I社區的同誌說,現在,嶽雲淩已經把她自己百年以後誰來照顧李英啟的事情都安排好了,47歲的女兒汪德豔答應母親,真有那天,就收養李英啟。

我問,能到她家裏看看嗎?社區的同誌說,你來得不巧,嶽雲淩有病住院,挺重的,說不出話來,醫生不讓采訪。

現在,阜新市一方麵開展了向嶽雲淩學習的活動,一方麵定期為嶽雲淩發放救濟金,還給嶽雲淩辦了醫保,定期給老人檢查身體。將來嶽雲淩沒有扶養能力時,她收養的智障兒子李英啟和患有精神病的女兒卜秀梅將由區福利院接管。

原阜新市委書記潘利國對嶽雲淩的事跡高度讚揚,他說:“嶽雲淩老人博大的愛,閃耀著高尚的道德光芒,引領著社會文明風尚的發展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樹立了新形象,展示了新風采。”

?從中央到地方,一貫到底?社區的靈魂是怎樣煉成的?中國,那些最小的書記們?王雅君和她的莫地溝?見過6位常委的徐秀香?全票當選的趙淑淳

ir

/從中央到地方,一貫到底中國太大了,中國人太多了,怎樣才能心往一處想,怎樣才能勁往一處使?上麵的聲音怎樣才能讓下麵的人都知道,下麵的訴求怎樣才能讓上麵都了解?政令怎樣才能暢通無阻?《呂氏春秋?用民》有言:“用民有紀有綱,壹引起紀,萬目皆起,壹引起綱,萬目皆張。”為什麼能做到這樣,因為從上到下,一貫到底,絲絲相扣,連接緊密。

在采訪中,周忠軒曾有詳盡的闡述,他說:什麼叫黨委領導,黨委領導就是把握大政方針,提出目標要求,提出改正措施,用實際行動推動它,調動廣大黨員幹部。黨委不但製定目標,還要把關定向。

為什麼棚戶區改造進展這樣順利?第一個是黨的執政理念的勝利,體現黨的堅強有力的領導。這一點也不誇張,是實事求是。第二個體現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世界上哪個國家能這麼調動資源?隻有社會主義,才能調動方方麵麵的積極性、創造性。我們國家的這種製度真的能集中力量辦一些事情、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特別是在這個曆史節點,在麵臨這麼多困難,省委能作出這個決策,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改造棚戶區,要建造民生工程、廉潔工程、優質工程,要住得進、住得穩、住得好。

現在有一個詞叫“中等收入國家發展陷阱”,就是說,新興市場國家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進入一個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是,當你人均GDP到達3000美元附近時,快速發展階段中積聚的諸多矛盾,就會集中爆發出來,自身體製與機製的更新進入臨界,很多發展中國家在這一階段由於經濟發展自身矛盾難以克服,發展戰略失誤或受到外部衝擊,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就會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階段。同樣,中國這些年的快速發展,也麵臨諸多矛盾。但是,棚戶區的改造,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借鑒,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這一點非常重要。

中等收入國家的陷阱,如果處理不好,不但經濟會停滯不前,社會還要陷入動蕩之中,這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說,棚戶區改造的決策是一種戰略性決策,在這個時間節點上進行的棚戶區改造,就是一種政治遠見。這種政治遠見其實就是政治智慧、就是勇氣,就是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就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意識,智慧、勇氣和執政為民意識這三種缺一不可。既要有對老百姓深厚的感情,還要有遠見,遠見卓識。智慧、遠見、魄力,敢於擔當,你沒有這種東西能行嗎?

在遼寧棚戶區改造期間,中央從總書記到各位常委,都予以極大的支持和關注,親自到棚戶區,到棚改新區,到居民家中,了解情況,製定政策,指導工作。而從省委書記到市委書記、區委書記、各區辦事處的工委書記,一直到最小的社區書記,都把棚戶區改造當成最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忘我工作,克服一切困難,日夜工作在棚改一線。那些黨的幹部和廣大共產黨員,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勇於奉獻,敢於擔當,不怕委屈,甚至犧牲個人利益。

省住建廳廳長王正剛說:“遼寧棚改之所以取得成功,更為關鍵的是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無論是采取市場主導,還是采取政府主導,都始終堅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從省、市、區,到街道、社區,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和普通黨員,都能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認真履行職責,把心思和精力全部投入棚改這項偉大事業當中,不僅使棚改取得了重大成功,而且進一步密切了黨群關係,極大地提高了黨的凝聚力。”

真的,當你走進全省14座城市,看到那高高矗立的棚改新區時,你就會真切地意識到,這不是磚和水泥壘砌的樓房,這是共產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用她的宗旨和理念,打造的一^座座豐碑。

從黨的總書記,到中央的常委,到省委書記,到市委書記,到區委書記,再到辦事處書記、社區書記、社區下麵的支部書記,再到棚戶區的廣大黨員,你會感覺到我們這個黨是一個根紮得深、紮得牢的黨,如同一棵參天大樹,它的根深深地紮在人民群眾的厚土之中。

之牡g的炅魂是怎#煉成的社區是什麼?在你的心裏,如果還是過去的街道老大媽,那你就錯了。社區,特別是在棚改新區,它已經成為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級組織,社區是他們的家、是他們的依靠。

那麼,一個社區,幾個弱女子,她們靠什麼來維護自己的權威,靠什麼來贏得社區居民的信賴,靠什麼來把一個社區幾十棟樓、數萬人口,緊緊圍攏在自己的周圍,把整個社區管理得文明和諧、井井有條呢?

這是因為社區有一個堅強的靈魂,這個靈魂就是黨的組織。

在遼寧各市的棚改新區,如撫順的莫地社區、新地號社區、古城社區、北厚社區,阜新的文欣苑社區、本溪的程家社區、營口的紅運社區和葫蘆島的惠民社區等等,這些社區都有一個核心,那就是黨支部,(或黨委或總支)。整個社區的運轉都緊緊圍繞著黨支部或者黨委這個軸心,而這些社區的書記們,以自己卓越的工作能力和對社區工作的熱愛,給黨樹立了威信,贏得了社區百姓的信任。

黨的組織建設,對一個黨來說,是頭等大事,如果一個黨員從單位退下來之後,消失在社區的汪洋大海之中,那麼我們這個黨就會頭重腳輕。事實上,也確實有些黨員,退休之後,終於有了一種“自由”感,沒有工作了,沒有人再找他們了,沒有人再約束他們了,他們把組織關係裝進了n袋,似乎進了世外桃源,對外麵世界發生的一切或不聞不問,或冷眼旁觀。

但是,這種狀況,黨組織是不能熟視無睹的,尤其是棚改新區。

2008年,遼寧省委組織部製定下發了《關於加強棚改社區黨建工作的意見》,這個意見強調,“要通過加強棚改社區黨建工作,不斷增強棚改社區黨組織凝聚黨員、凝聚群眾的職能作用,使棚改社區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I其實,在這個《意見》下發之前,各市的棚改新區的黨建工作,就.I已經紮紮實實地開展起來了,因為他們看到了黨組織在社區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當這個《意見》出台之後,棚改新區的黨建工作,目標就更加明確了。

撫順市委組織部的同誌介紹說,撫順所有的棚改新區,都實行了“四心工程”:實施“核心工程”,鑄強戰鬥堡壘;實施“凝心工程”,凝聚黨員隊伍;實施“暖心工程”,服務居民群眾;實施“強心i工程”,提升文明素質。

其實說白了,這“核心工程”,就是把黨的組織建立起來,並形成堡壘;這“凝心工程”就是把黨員的心和居民的心凝聚起來,形成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這“暖心工程”就是服好務,為黨員服務,為居ii民服務,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讓他們感受到黨的溫暖;這“強心工程”,就是進行文明建設,提高棚改新區居民的素質。“*本溪程家社區黨委書記趙淑淳說,黨的組織建設非常重要,一個這麼大的社區,幾萬人口,憑什麼都要聽你的,你要想不孤立,你就得完善網絡。一個籬笆三個粧,一個好漢三個幫,你把組織完善了,就有人支持你、幫助你,人多力量大,事情就好辦。她們社區就是以黨委為核II心,然後下麵有總支,總支下麵有支部,支部下麵有黨小組,這些人素質高、有能力,作風正、有威信,一聲令下,馬上傳達到各家各戶,整i;I個社區,牢牢抓在黨委的手中。

在營口紅運社區,她們開展了尋找“失蹤黨員”活動,她們通過調丨1查,了解了哪些退休黨員沒有向社區落組織關係,然後向這些黨員發出《致“口袋黨員”的一封信》,然後到他們家裏去做工作,動員他們早日回歸組織3她們不僅完善了縱向的黨的組織建設,還依托群眾性團體卜組織的不同功能和不同黨員群體的特點,設立“再就業培訓黨小組”、j“文體活動黨小組”、“衛生治安黨小組”等橫向功能型組織管理體係,實現社區黨員網絡化管理,消除社區黨建‘空白點’,使黨的力量覆蓋到社區每個角落。這樣,社區就像有了一張網一樣,就能做到綱舉目張。

黨員組織起來,要有活動的陣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