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到紅運社區的時候,正好趕上“雷鋒號”的老人在忙著為社區幹活,一夥是李雲龍師傅領著在修理垃圾筒,這些塑料的垃圾筒日子久了,全都破損了,他們一個個都給修好,不僅能省下不少錢,還維護了小區的環境。另一夥是萬福和師傅領著正在修理自行車棚子,有的在焊接,有的在旁邊扶著,萬師傅一手拿著漆桶,一手拿著刷子,蹲在地上,在給車棚鐵管刷漆。這些人,過去都是工廠裏的骨幹,不但有技術,還很熱心。

現在,社區的居民生活已經離不開他們了,下水道堵了,他們就去給疏通;電器壞了,他們就去給修好;樓宇門關不嚴,自來水壞了,他們手到病除。去年冬季氣溫偏低,風特別大,為了小區樓宇的門不被吹壞,他們設計出一種防風門擋,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冒著寒風,把小區所有的樓宇門全都安上防風門擋。他們還製作了便民服務卡,發到社區每一戶困難家庭和孤寡老人手裏,卡上詳細寫明了聯係電話、服務範圍,承諾24小時全天候服務,看上去好像是哪家正規的服務公司,可他們卻全是義務,不收一分錢。為了支持他們,社區黨委和市文明辦聯係,為他們籌措了近萬元的資金,購買了各類工具,還有的部門向他們捐獻了電焊機。

和“雷鋒號”不同的是,“紅葉親情服務隊”的服務對象是孤寡老人和行動不便需要幫助的居民,幫他們拆洗被褥、打掃家庭衛生、照顧行動不便老人的飲食起居,幫助他們開藥、買菜、請醫生、交水電費等。

紅運社區孤寡老人趙秀珍的子女和老伴都已故去多年,她自己又患上腦血栓,導致偏癱,生活不能自理,“紅葉親情隊”每天輪流去照顧她的日常生活,為她買菜做飯、打掃衛生、請醫抓藥,怕她孤獨,沒事的時候就陪她嘮嗑。姚國祥是個肓人,平時都是老伴做飯,有一次老伴腦血栓病重,沒人給他做飯,一日三餐,服務隊輪流給他送飯做飯,一直到他老伴出院。盧毅是一個28歲的女孩,患精神疾病,父親早年去世,母親也在幾年前的一場車禍中去世,她一個人靠低保生活。大年三十的時候,怕她孤獨,社區書記和隊長劉鳳珍一起為她送去餃子、熟食。平時大家還捐款為她買了電視、床、米麵、衣服。盧毅有個習慣,就是天天晚上都開著燈,如果燈亮了就代表她回家了。隊長劉鳳珍每天晚上都會在樓下看著盧毅家的燈是否亮起來,直到燈亮了劉鳳珍才放心。她們和“雷鋒號”服務隊互相配合,在為孤寡老人服務的時候,碰上誰家臉盆壞了、下水道堵了、燈不亮了、電飯鍋壞了,就直接向“雷鋒號”通報,一個電話,“雷鋒號”馬上派人來修。

社區黨委對這支隊伍非常重視,給她們製作了一麵錦旗,上麵寫著“紅葉親情服務隊”。老人們說,她們起這個名字是有寓意的,紅葉代表深秋,我們年齡雖然大了,但我們的愛心還像紅葉那樣紅火。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牽動了全國億萬人民的心,尤其那天的全國默哀日,讓本溪程家小區的居民也忍不住流下眼淚。書記趙淑淳和她們幾位社區工作者正準備為汶川的老百姓捐款,被幾位社區的居民看到了,他們也要求為汶川人民獻上愛心,他們還說,有些老百姓也想為汶川捐款,可是不知道怎麼捐。

趙淑淳說,原來她想小區的居民過去都是棚戶區的百姓,很多都是特困戶,剛剛上樓不久,家家都很困難,就不想讓大家捐錢。可是這些人有要求,社區不能拒絕,那就有多捐多、有少捐少,也算是獻一份愛心吧!

於是,她們便做了捐款箱,放到小區廣場,秧歌隊也來了,鑼鼓喧天。趙淑淳說,出乎她們預料,真沒想到小區的居民竟然這樣踴躍,他們毫不猶豫紛紛解囊捐款。有一位叫宋壽田的彩屯礦退休工人,是一個老黨員,一下子捐了1萬元。趙淑淳知道,他的這1萬元,全都是從嘴裏摳出來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這是他的養老錢。趙淑淳勸他,說不要捐這麼多,以後怎麼辦?老人說,沒關係,今天我幫助他們,等我有事的時候,大家也會管我。還有一位叫張克義的老工人,70多歲,一下子捐了1000元。張師傅身體不好,嚴重的腰脫,腰上現在還有幾塊鋼板。他說,汶川老百姓有難,我們不能看著。老人是社區演出隊的主持人。

還有一對生活非常困難的老夫妻,把一個月的工資全捐了。趙淑淳知道他們一個月的工資就幾百元,就說,你們把錢都捐了,怎麼生活?他們毫不在乎地說,沒關係,我們至少還有命在。咬咬牙,挺幾天,下個月就開支了。

趙淑淳說她很感動,沒想到小區的居民境界這麼高。這些小區的居民說,我們今天過上好日子,汶川的同胞卻在過苦日子,我們怎麼能不聞不問?應該幫幫他們。如果沒有共產黨幫我們,我們也不會過上好日子,現在還得在棚戶區苦熬。我們過上好日子,不能忘了他們。

趙淑淳說,這些弱勢群體特別有愛心,有的一'邊捐款一'邊痛哭流涕,有的老淚縱橫,那場麵真的很感人,這輩子都忘不了。

趙淑淳在誇自己社區居民的時候,就像在誇自己的孩子,眼裏充滿了驕傲和自豪9繡H旗在撫順莫地社區,有一個繡紅旗的故事。

這是一麵特殊的紅旗,是莫地社區的18位棚改居民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一針一線地繡出來的。繡紅旗的倡導者叫謝素琴,她有一手非常好的十字繡技術,但是在棚戶區的時候,沒有人買她的作品。從棚戶區搬上新樓房後,她的十字繡受到歡迎,而且給她帶來不錯的收入,於是她又帶領一些姐妹一起幹,手把手地教會她們。去年是建黨90周年,社區開展向黨的生日獻禮活動,謝素琴就和她的姐妹們繡了這麵黨旗。

一個棚戶區的婦女,出於什麼樣的想法,要下這麼大的功夫去繡一麵黨旗呢?

謝素琴本不是撫順人,她是個山東姑娘。18年前,莫地溝的小夥子胡本任到山東菏澤探親,兩個年輕人相識,一見鍾情,定下終身。同村的姑娘都羨慕謝素琴,找了個東北大城市的小夥子,真是命好,謝素琴自己也挺高興。

可是,謝素琴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她心中的大城市原是這般模樣。

謝素琴說:“我一進屋就覺得不對勁,俺山東家那大瓦房,亮堂堂的,一家一個大院。可這裏,房子小不說,四麵透風,牆裂的縫子這麼寬,冬天用牛皮紙溜上。兩個牆角用木杆頂著,棚也往下掉。想想就後悔,跑了算了。可又一想,自己又不是被逼被拐來的,對付過吧!也許哪天老天幵眼,日子就變好了呢?可是,十多年了,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點改變都沒有。”

嫁出的姑娘潑出去的水,謝素琴是在大家羨慕的目光中走出她的家鄉的,現在即便是後悔了,也隻能打掉牙齒往肚裏咽,她無顏見江東父老,就是離婚,回去怎麼說?隻能這麼靠下去。

謝素琴回山東老家去探親,家人和鄰居以及那些兒時夥伴,都問她那裏如何,過得怎樣?要強的謝素琴就說挺好,誰再細問,幹脆就岔過去。有一年回山東,她爸要來看看,她說啥也不讓來。她不願意讓父親看到自己活得這個窩囊樣子。老人現在已經不在了,想想也後悔,不如i當時讓他來了。其實老人也想到了,臨去世那個時候還說,你要是缺錢、條件不好,就吱一聲。

那些年,她真的想靠自己的努力,多掙點錢,改變一下生活狀況,然後把父母接過來,讓他們看看,女兒在這邊過得不錯。可是,無論她i怎麼努力,她也沒有搬出莫地溝,沒有脫離那間趴趴房。終於,莫地溝開始了棚戶區改造,謝素芹家原來是45平方米的小平房,又花了5000多元錢,就住上55平方米的兩居室。領到鑰匙後,她和丈夫趕緊把新家拾掇得幹幹淨淨,然後迫不及待地給山東娘家去了信兒,請他們來看看自己亮亮堂堂的新樓房!

謝素琴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壓抑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社區早早就開始籌備慶祝活動。謝素琴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話說得太對了,沒有共丨產黨,就沒有我謝素琴今天的好日子,我也要為共產黨獻上一份我的禮物,表達我的感謝之情。於是她和姐妹們商量,說是我們就用十字繡繡一麵黨旗吧,既能表達我們的心情,而且還有意義,大夥一致讚同。可是真正做起來,事情卻沒那麼簡單。首先是黨旗的構圖,如果就是單純的一麵黨旗,構圖有點簡單,不飽滿,不能突顯出她們對黨的感激之情,她們查了很多資料,都不滿意。最後由居民李爽設計,大家又提了修改意見,最後確定了這麵黨旗的圖案,用89麵小的黨旗,圍繞中間的一麵大的黨旗,象征著黨走過的90年風雨曆程,而這89麵小的黨旗I又組成一個大的黨旗的圖案。好,就這樣,大家非常滿意。接著就是買材料,因為構圖是自己設計的,在賣十字繡的廠家根本買不到,她們想i到了通過網絡訂購,在上網谘詢了多家網店後,選了一家專業製作十字I繡的店鋪繪製顏色、配線,最後發貨到撫順。

繡的時候也不是那麼容易,這是一個大工程,得幾個月,有的技術好一些,有的差一些,她們就互相帶、互相幫,為了趕在“七一”前完成,她們夜裏也加班。但由於圖紙的顏色差特別相近,在灰暗的燈光下幾乎辨別不出線色來,歲數最大的徐秀榮有些花眼,她就借用放大鏡來看圖標、找線。張傳芳是個有心人,她為了晚上繡找線方便,在白天的時候,就把自己準備繡的線做上記號,等到晚上的時候方便繡製。繡的過程中,肖檬檬手指被針紮破了,貼一片“創可貼”接著繡;有的人繡時間長了眼睛幹澀疼痛,滴上幾滴眼藥水堅持著;高鳳文家中有年邁的公公,可是為了趕工期,她也顧不上;孟憲穎的兒子即將中考,她也不管了;孫微7月份結婚,新房也沒有時間去布置……

“線兒長,針兒密,含著熱淚繡紅旗,熱淚隨著針線走,與其說是悲,不如說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終於盼到你。千分情,萬分愛,化作金星繡紅旗……一針針,一線線,繡出一片新天地。”在那繡紅旗的日日夜夜裏,這是她們最愛唱的一首歌,也是最能表達她們心情的一首歌。

這麵“特殊黨旗”終於繡好了,這是她們18位姐妹用了79個日夜,用了繡線4384.9多米、針腳535920多個精心繡製出來的。這麵黨旗長2.15米、寬1.5米,整個構圖非常大氣、壯觀。

這麵“特殊黨旗”繡好後,就在莫地社區會議室裏展出,引來眾多居民前來觀看。後來有關領導和記者也都來了,大家對這麵特殊的黨旗讚不絕口。

2012年3月24日,撫順市委書記劉強陪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專家,來到東洲區莫地社區調研,當他看到那麵鮮紅的黨旗時,感到非常震撼。他說:“作為一名黨的幹部,我由此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老百姓在黨員幹部心裏的分量有多重,黨員幹部在老百姓心裏的分量就有多重。”

?社區裏新來的年輕人?生怕一覺醒來,這一切就都沒了?咱天生就是唱歌的I棚戶區裏的鄰居節?羅存穎,最後的"貴族”

?咱得了便宜,不能不吱聲/牡區裏新來的年輕人鄧麗君有一首歌叫《小城故事多》:“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這裏已包括。談的談,說的說,小城故事真不錯。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做客。”

我之所以想到這首歌,不僅僅是因為它委婉動聽,而是因為我在棚戶區采訪的時候,這首歌總是不斷地出現在我的腦海裏,如果我們把這棚改新區比作小城的話,這裏的故事不僅僅是太多太多,還讓你感動、讓你感慨。

我是今年3月中旬來到撫順的,盡管初春的撫順春寒料峭,但是這座全國聞名的雷鋒城,學雷鋒的熱潮依然拍打著條條街巷,讓你感到陣陣暖意。

2012年3月13日上午,我來到葛布街道新地號社區。陪同的有葛布街道辦事處的張越穎、新地號社區的馬琳琳。張越穎是沈陽師範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2006屆的畢業生,經過考試被錄用為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棚改時負責登記。馬琳琳是撫順遼寧化工大學的畢業生,學的是環保與監測專業。她們都沒有幹上自己的本行,而來這裏從事最基層的社區工作。

馬琳琳今年28歲,團臉,話不多。她是社區的副書記,主抓社區的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