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君對莫地棚改新區充滿了感情,她說,如今的莫地社區沒有亂搭亂建的現象,環境幹淨整潔,鄰裏團結和睦,居民的素質和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原撫順市紀委書記陳雍,在談到棚改新區的變化時也說,過去棚戶區幹部不敢去。盜竊犯罪,仇視政府。我過去到棚戶區的時候,有一家在過年前買了肉,孩子天天饞,說啥時吃呀?舍不得吃,結果過年前被偷了。孩子說,你說不讓我們吃,這回好,讓人給偷走了,吃不著了。掉眼淚啊!你想想,老百姓會說你好嗎?改造之後,書記、市長去了望花,每次去,老百姓有的在打撲克,有的在看報紙,一見書記、市長,就都鼓掌。過去你去,把你腰抱住了,你想出都出不來。社會穩定了,你給了房子,他能不說共產黨好嗎?
f小涔車的轉変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有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是中閨的希望,改變了少年便是改變了中國。同樣,在棚改新區,少年也是這棚改新區的希望,改變了少年,新區的發展便是一片曙光。
在棚改新區裏,許多社區工作者都認識到改變孩子的重要性,都把孩子的轉變放在重要的位置。撫順市北厚社區書記白豔傑說,“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
所以,她把對青少年的教育,作為社區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利用社區科普學校、未成年人教育學校、文明大課堂、家長學校這些教育陣地,對未成年人和家長雙管齊下,開設了“八榮八恥、雷鋒事跡、法律常識、愛國主義、科普宣傳”等課程,讓家長參加,讓孩子參加。
幫助孩子和幫助成年人不同,得有新的方法。白豔傑搞了“娃娃樓長”活動,小孩子都有上進心,讓這些孩子當“娃娃樓長”,不但管鄰居,更管自己的父母,所有的娃娃樓長,他自己家保證做得最好。當父母的也希望孩子好,所以就能做表率。社區總搞評比,當父母的不能眼看著孩子落後。北厚社區第一任“娃娃樓長”共有20位,是經過競聘上崗的。社區為他們精心設計了小樓長活動計劃、小樓長試行職責、獎懲製度、活動例會製度等等。小樓長個個精神抖擻,認真負責,用居民的話說,“可管事兒了。”
白豔傑還帶著社區的孩子,創辦了《社區娃娃報》,也是通過選拔,招募小記者,還成立了小記者團。這些小記者們利用閑暇時間,以詩歌、散文等不同的體裁,書寫北厚社區居民的新生活、新麵貌,歌頌他們身邊的好人好事,表達他們自己的感受,把他們寫的這些文章刊登在《社區娃娃報》上,這樣,孩子們得到鍛煉,風氣好了,學習勁頭也上來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張卓這個孩子。在北厚社區,人人都知道社區書記白豔傑和淘氣孩子張卓的故事。其實,說淘氣,那是客氣的說法,用I東北人的話就是“作禍”。這個“作”字,帶有“鬧”的意思,做別人i難以想象的事情,以至惹出事端來。
張卓是個女孩子。她母親叫董曉輝,離過兩次婚,做過兩次手術,家庭生活極其困難。母親顧不上她,也管不了她。這孩子隨心所欲,無所顧忌,在她眼裏,沒有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的概念,打架、罵I街對她來說是尋常事。社區的綠地、樹林她隨意糟蹋。有些人看了非常iI生氣,憤憤地說,“咱社區裏死的樹,有一半是她給禍害的。”在居民II眼裏,這小張卓就是個“瘋丫頭”、“野小子”。在北厚,這個孩子人人討厭,但人人又沒有辦法。可是社區書記白豔傑卻說,“我來改變她。”
白豔傑說:“這個小女孩,像個小男孩似的,綁個草繩子,在健身I器材那塊,跟一幫男孩子跳上跳下地這麼瘋,把那個器材弄得吱吱嘎嘎I響,把社區廣場的健身器材用麻繩全部纏住。我過去看,我說你叫什麼li名,她說我叫張卓。我說你就是張卓?你媽是董曉輝?她說是啊!我說丨1聽說你很存組織能力,你在同學當中,大家都聽你的,你很有兩下子是吧?我是社區書記,我現在給你一個任務,在社區內,你就當一個健身器材的保管員,怎麼樣?”I再淘氣的孩子,隻要你重視她,她就會給你一個好的表現。張卓挺高興,一口應承下來。從那以後就開始管上了,她覺得這個社區書記挺看重她,便願意和白書記接觸。接著白豔傑把張卓吸納到陽光教室中來,不僅在學習上幫助她,還為她送去了必備的學習用品。張卓這孩子很聰明,經過一段時間的輔導,學習成績很快就上來了,學習成績居然提高到班級前幾名。她還喜歡畫畫,她畫的畫後來也多次獲了獎,有學校的,有區裏的。I白豔傑並未就此為止,她還幫助這個困難家庭辦了低保,又給她媽媽送去了公益崗位,使她有了穩定收入?接著又推薦張卓當上了娃娃樓長,過年的時候,白豔傑又掏錢給張卓置辦了一套新衣服,還到學校給這個孩子開家長會。這讓張卓感到很有麵子,她向同學炫耀說:“我幹媽來給我開家長會來了,人家社區書記多有素質的人。”
張卓進步很快,後來在撫順團市委開的換屆會上,還代表全市的少年兒童去給共青團大會獻詞,還上了電視,給北厚社區贏得了榮譽。
7金茲冼手的到鳳蘭我真佩服她的勇氣,因為像她這樣一個女人,竟然能夠勇敢地站出來,麵對鏡頭、麵對記者,把自己醜陋的過去,直言不諱地說給大家聽。
這個人叫劉鳳蘭,是撫順市北厚社區的居民,說起她的職業,無論如何你也想不到:“小偷〇遼寧拍的電視片《世紀變遷》,裏麵有這樣一個鏡頭,2006年的夏天,一個50多歲、身材瘦弱但腳步敏捷的婦女,在北厚棚改新區徘徊。這裏曾是她的家,但是她已經多年沒有回家了,她家的原址上已經高樓林立。她找了整整一個上午,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家。
於是,她不得不停下腳步,向路邊人打聽。這一打聽不要緊,認識她的人吃了一驚,這不是劉鳳蘭嗎?北厚的人,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她劉鳳蘭是這塊出了名的“小偷〇她回來了,她是從監獄裏出來的,這是她第4次刑滿釋放了。
一個刑滿釋放的女人,而且是第4次,能不赫赫有名嗎?
認識她的人都說,年輕時的劉鳳蘭,人長得挺漂亮。但是漂亮歸漂亮,這小姑娘卻愛偷,偷附近廠裏的零件、廢鐵,拿到廢品站去賣,結果被警察抓住。那年她17歲,一個花季少女,被關進監獄。
7年後,24歲的劉鳳蘭走出監獄,正是談婚論嫁的年齡,正是對未來的生活有著美好憧憬的年齡。但是,一個蹲了7年大獄的女人,什麼人敢要?敢要的又會是什麼人呢?
那年她的一個姨來給她介紹了一個對象,說這人老實厚道。劉鳳蘭心裏明白,有時老實厚道的另一^麵,便意味著窩囊無用。可是,像她這種有前科的女人,還敢有什麼想法嗎?
劉鳳蘭結婚了,新的生活從此開始了。其實,如果此時她能夠洗心革麵,重新做人,一切還都來得及。可是,丈夫頂不起這個家,她又不願意這個家窮得讓人家瞧不起,而且,丈夫的單位黃了,她的單位也讓她下了崗,公公婆婆也接連去世,錢沒攢下來,倒拉了一大筆饑荒。吃飯要花錢,孩子要花錢,可是錢在哪兒?那顆不安分的心又躁動起來,她又開始重操舊業:偷!
於是,她再次翻進廠牆,偷廢鋼材或煤炭,隻要是能賣錢的東西,隻要能拿得走的東西,她就偷、偷、偷。可是,無論你多麼精明,無論你多麼巧妙,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的。就這樣,兒子5歲的時候,她被判刑3年;兒子13歲的時候,她又被判刑3年;就這樣,出來了又進去,進去了又出來。直到2005年的時候,棚戶區改造即將開始,麵臨動遷上樓,她又沒有錢了,她暗暗盤算著,我不能讓兒子像我一樣活著,我要為他攢夠了錢,為他買上樓房,為他娶上媳婦,到那時,一定洗手不幹了。
於是,她重操舊業,又被抓了進去。
等她再次走出監獄大門,回到北厚的時候,這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棚戶區沒有了,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切都變了樣了。劉鳳蘭的家也搬上了新樓,麵對新家,她也反思自己的過去,再也不能那樣活了,那不是人過的日子,每天提心吊膽,看到警察就害怕。她下決心改掉自己的錯誤,金盆洗手,再也不偷了。社區也給她做工作,讓她參加社區的秧歌隊,還要求隊員尊重她,多給她一些關懷,還帶她參加秧歌比賽,現在她變得很有禮貌,樂於助人,還被評為“北厚好人〇現在,她的兒子也已經30歲了,去技校學了廚藝,有了穩定的收入,也有了孩子,還花了5.8萬元,買下她對門的45平方米新房,一家5口,門挨門住著。劉鳳蘭每天高高興興,抱抱孫子,到社區活動室跳跳舞,她說:“如果沒有棚改,說不定現在我還在監獄待著。棚改好啊!
棚改讓我重活了一回〇$俺們那旮都是話#緣有一首歌叫《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雖然不無調侃的味道,卻也道出東北人的憨厚、樸實。而黨和政府的關愛,喚起了棚改新區居民對生活的巨大熱情,在他們身上蘊藏著的善良本性,一下子迸發出來。
在撫順的古城社區,有一支出了名的誌願者服務隊,叫“愛同舟”服務隊,意思是在愛的港灣裏風雨同舟。服務隊有35個人。社區書記徐秀香說,你以為他們都是些身強力壯、風華正茂的年輕人,像北京奧運會上的誌願者那樣,不是!這些人或是身體上有殘疾,或失業下崗、生活困難的人。社區為他們提供了公益崗位,每月領取微薄的工資。就是這樣一批人,組織起來,主動去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
他們的隊長叫秦啟蘭,剛開始的時候,有人不相信這麼一幫弱勢群體有能力去幫助別人,他們不用別人幫助就很不錯了。聽到這樣的話,隊長秦啟蘭鼓勵大家,政府和社會給了我們這麼多的關愛,我們也要盡自己所能回饋社會,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而且,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不能讓別人笑話。
棚改新區90歲居民王金蘭大娘行動不便,“愛同舟”服務隊便主動每月給她代領低保金,然後按時給她送去。有時錢沒有按時到賬,王大娘就誤以為是服務隊員給花了,就來社區哭鬧一番。隊員們雖然感到委屈,但理解老人,因為那是她的活命錢。時間一長,王大娘知道怎麼回事了,便向他們道了歉,更信任他們了。社區裏有兩位孤寡老人,一個97歲,一個88歲,服務隊員聽說老人想吃餃子,便自己掏錢買肉、買菜,為兩位老人包了餃子,給她們煮好,看著她們吃下去。隊員紀敏霞個頭不高,肢體還有些殘疾,但她卻很樂於助人。有個老人身邊無人,一次不慎摔倒受傷,她便主動承擔起照料起老人的責任來,幫著找大夫,幫著洗衣做飯,幫著收拾家務,陪老人嘮嗑,3個月的時間,從未間斷過。隊員李紅,專門負責97歲的胡廷珍老人的起居生活,為老人做飯、收拾家務,陪老人聊天解悶,自己家裏做什麼好吃的都給胡大娘帶一份。有一次,胡廷珍老人閑聊時,無意中說自己90多歲了隻過了一次生日,還是社區書記徐秀香給她過的。李紅記住胡大娘的話,又打聽出她生日的時間,在老人生日那天,“愛同舟”全體隊員還有社區幹部都來給老人過生日。那天是老人最高興的一天,熱熱鬧鬧,有生日蛋糕,有豐盛的飯菜,李紅還給老人做了她最愛吃的鍋包肉,隊長秦啟蘭還把女兒送給她的嶄新的唐裝給老人穿上。老人樂得合不攏嘴,眼淚都流了下來。
現在,“愛同舟”誌願者服務隊的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經過媒體報道之後,他們的事跡在撫順引起很大反響,不僅社區的居民主動加入進來,社會上不少單位或企業員工也和“愛同舟”攜起手來。一家大型商場給“愛同舟”誌願者服務隊送來了價值6000元的洗滌用品,好讓他們給需要幫助的居民洗洗涮涮;望花區國家稅務局雷鋒分局幹部職工來和“愛同舟”誌願者服務隊結成對子,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為社區特困居民送去了麵粉、豆油等慰問品。
“愛同舟”的隊長秦啟蘭說:“我們雖然是弱者,但我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內心的充實,感受到了人生的價值。看到那些被我們幫助的人高興的樣子,我們自己也非常快樂。”
在營口的紅運社區,活躍在那裏的兩支誌願者服務隊,都很出名,而且各具特色。一隊是男的,一隊是女的,男的叫“雷鋒號”誌願者服務隊,女的叫“紅葉親情服務隊”。“雷鋒號”現在有45人,下設6個小組,木瓦工組、器械組、電:t組、水暖組、車輛組、電腦組,這些人個個都有一手絕活。“紅葉親情服務隊”現有20多人,平均年齡已經65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