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3

在棚戶區采訪,這樣的事情聽到的就太多了。

阜新市太平區城南街道辦事處的副主任張淑穎介紹說,棚戶區的居民搬進新樓後,有的住戶把磚頭、劈柴、煤、爐子什麼的,都帶進了新樓。帶進來之後才發現這些東西用不上,又舍不得扔,就都堆到樓道裏。有的住戶不知道下水道怎麼用,把剩飯、菜葉、果皮等垃圾直接倒了進去,隔三差五下水道就堵一回。還有的把廢物、垃圾直接從窗戶往外扔,行人不敢從樓下走不說,弄得小區裏到處是垃圾,他們在棚戶區習慣了,不覺得怎麼的。

鐵嶺市翠峰嶺社區書記展豔介紹說,住樓房的一般都會想,我從樓上扔下一個垃圾或一個煙頭的時候,會不會傷害到樓下的人,可是這些人剛住樓的時候,他就不知道,順手就把刷鍋水從陽台就倒下了來,吃塊西瓜順手就把西瓜皮撇了下來,樓下居民正走路的時候,他可能一個煙頭就扔在你身上。

鐵嶺的一位小品作家叫郭洗風,是我的大學同學,聽說我采訪棚戶區,便把他為棚戶區寫的一個四幕喜劇給了我,叫《驢事生非》。這個戲有點意思,寫過去在棚戶區居住的一位居民叫王豆腐匠,家裏養了一頭驢,推磨拉碾子做豆腐,這頭驢功勞不小,所以王豆腐匠對它疼愛有加。可是動遷了、上樓了,這驢怎麼辦?新建的居民小區養花養草可以,養貓養狗可以,但是養雞、養豬不行,養驢就更不可能了。殺了他心疼,賣了沒人要,於是圍繞這頭驢產生了一係列矛盾,最後在社區的幫助下,正好一個電視劇組需要一頭毛驢做道具,矛盾終於解決。

小戲不長,卻讓人發笑,也讓人思考。這事雖非普遍,卻非常典型。因為從棚戶區走出來的人,不僅僅是生活的變遷,更是生活方式的變遷。他們從都市裏的村莊走進城市,但是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也從鄉土化走向城市化,從落後走向文明,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此,遼寧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他們認為,這種不文明的現象,是棚戶區居民遠離現代文明的結果,既要宣傳引導,更要走近幫助。要教會他們使用防盜門、對講機,教他們怎樣使用坐便、怎樣保證下水道暢通……

於是,一場旨在改變棚改新區居民生活方式的活動,大張旗鼓地開展起來了。

3必頷把人組織起采在撫順的古城社區,書記徐秀香深有感觸地說:“如何改變這些陋i1習呢?我們認為,光靠社區幹部自己不行,必須把人組織起來,讓群眾i參與管理,有了組織,互相幫助,互相監督,情形就會好轉。”

徐秀香認為:僅僅住進樓房,人隻能高興一陣子,隻有把社區建好了,老百姓過上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才能幸福一輩子。

要改變他們,就必須先把他們組織起來。

I徐秀香說,他們在各個樓裏設立了樓長,讓他們當帶頭人,全社區i一共有465名黨員,都發動起來,成立12個黨支部、41個黨小組,選出63個樓長、121個居民組,讓這些群眾組織協助社區工作。

I徐秀香在社區裏成立了夕陽衛士巡邏隊,先從外在的環境管起。然後開辦文明大課堂,開展精神文明大討論,叫“家鄉變化我變化,我為社區做點啥?”還邀請人來社區講課、作報告,讓居民自己來講自己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開展文明家庭評比、文明樓院評比,讓大家來畫選票。讓大家明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文明的、什麼是不文明的,既要有強製性的看管,互相監督;又要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成為自覺。

徐秀香說,再一個就是抓班子,抓黨員的帶頭作用、示範作用。她說,雖然我們是最基層的黨組織,但是我們也是要抓班子、帶隊伍,使社區幹部綜合素質不斷提高、工作能力不斷增強。比如說“好書漂流”、“社區建設課題研討”、進圖書館查閱資料,加強與其他社區的丨聯係、上網搜尋別的社區的經驗,利用一切時間充電。抓黨員主要就是搞活動,每逢節日、紀念日,都組織黨員參觀曆史遺址,重溫入黨誓i詞,給黨員過集體生日,為80歲以上的老黨員佩戴黨徽,等等。

再就是在社區開展各項活動,徐秀香說她們的社區有8〇〇平方米的室內活動陣地,有1.56萬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這樣的條件,一般社區是沒有的。所以他們開展了很多的活動,像“同在藍天下,共享和諧美”、“展古城風采,建和諧家園”、“群眾文化活動展演晚會”等大型廣場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又營造了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

現在,古城社區的居民都參加了各種活動隊,社區裏有“太極柔力球”、“東北秧歌隊”、“健身舞隊”,還有合唱團、吉特巴舞蹈隊。吉特巴也叫水兵舞,還有秧歌隊、毽球隊、太極拳、太極劍、健身舞隊、花鼓隊等11個文體隊伍,其中柔力球隊還到香港參加過比賽。

社區對未成年人的成長也非常重視,組織成立了未成年人學校,幵展了“少年模擬法庭”。孩子放假了,他們就組織“過快樂假期,做陽光少年”等主題實踐活動,孩子們都很有興趣,家長也願意讓他們參加。還開辟了“陽光教室”陣地,平時那些沒錢補課的孩子,就到這裏來學習,有專人管理,還可以輔導課程。社區裏還有“綠色網吧”,孩子們可以在這裏上網、學習。他們還成立了家長學校,聘請省家教協會理事、“十佳”家長和名校校長等擔任教員,讓家長學會怎麼教育孩子。

居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文明程度也不斷提高,前些年南方冰雪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時候,社區居民踴躍捐款,一共捐了4萬多元。現在,大家都把社區看成是自己的家,關心愛護,如果有人亂扔垃圾、破壞環境,就會被及時製止,甚至被大家瞧不起,以至抬不起頭。

徐秀香說,棚改新區居民回遷後,他們把“提高居民素質、構建和諧社區”作為社區建設的首要任務,如今開花結果,這讓她感到很欣慰。

個人魅力讓M—碎蒼應白豔傑說,她剛到北厚社區做書記的時候,受過很多委屈。

社區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機關裏麵有的局級領導也就管二十幾個人,多的也就30多人,而且手下又有那麼多的副手、處長、科長,哪一個不獨當一麵?再說,那麼多科員,也都是大學畢業生,哪一個不是高素質?

可是社區,說起來讓人頭疼,1萬多人的大社區,有的甚至幾萬人,算得上是千軍萬馬了,這些人在無組織、無紀律狀態下,從四麵八方聚攏而來,你想把他們的心攏到一起、改造過來,談何容易?

北厚社區是“三多三低”,即下崗失業的多、特困戶多、老弱病殘多,文化素質低、人均收入低、就業能力低。你喊他他不來,你說他他不聽,和你吵,和你罵,和你動粗的、來橫的,反正他心裏明白,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麼的?

白豔傑說,做好社區工作有個訣竅,就是“交心、攏心”。你把他當親人,受委屈也不在乎,你誠心誠意幫助他,給他解決困難,你公平正義,沒有私心,不偏不向,自然而然老百姓就會向你靠攏,就會信任你,把心交給你,你說話,他就會聽。

剛回遷那會兒,經常有樓上扔垃圾、隨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為。我們製定了居民公約和環保行為規範,在各樓院都製作了宣傳板,舉辦“告別陋習、走向文明”大型簽字儀式,引導居民“珍惜好生活、樹立新風尚”。還把社區80多名殘疾人組織起來,組建了“陽光團隊”,每!天拿著喇叭,逐個樓棟進行環保宣傳,清理樓前樓後的垃圾。

社區還組建了合唱隊、舞蹈隊、民樂隊、秧歌隊,這樣就把居民吸引過來,大家在一起不光是樂嗬,人熟了,互相了解了,就能互相有個照應。通過舉辦這些活動,整個社區形成了文明祥和、互助友愛的好風氣。

白豔傑從小就是在艱苦環境中長大的,後來下崗,生活的艱難使她非常同情棚戶區的老百姓,知道他們想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老百姓也把社區當成了傾訴心聲的場所,有什麼鬧心事、煩心事,都到這裏和社區幹部聊一聊,社區幹部不但能傾聽他們的怨氣,還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

白豔傑說,棚改以後,隨著社區建設的深入,生活環境徹底改變,居民的文明素質有了很大提高。現在無論是黨員,還是普通居民,都把社區看成是一個大家庭,社區有了事,大家都出麵維護、都來幫忙。

那年的3月份,撫順下了一場暴雪,北厚社區的老百姓都走出家門,有黨員,有低保戶,有普通居民,就連平時很少參加社區活動的人,也都加入掃雪的行列中來。白豔傑說,當時她被這場麵感動得熱淚盈眶。

現在,這個總麵積17萬平方米的北厚棚改小區,已經全部實現了硬化、綠化。通過再就業工程,小區就業率已達98%。他們有7000多平方米的群眾文體活動廣場,有80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室,無論社區環境還是辦公條件,都非常好。如今的北厚社區,不僅改變了居民的居住環境,也改變了居民的精神麵貌。大家的心氣比任何時候都高,凝聚力也空前增強。

白豔傑說,看到居民能過上幸福、和諧的生活,自己苦點累點,也值了。

^最好的途徑是啟地心靈改變一個人,關鍵是改變他的心。

莫地溝的回遷居民,盡管已經住進好幾年了,而且無論生活還是環境都越來越好了,但他們有時還覺得像在夢中。也難怪,一下子幾十年的跨越,要讓他們適應,得有一段時間。

居民孟祥禎說,他有時做夢,還常夢見又回到了棚戶區,到處是汙水,到處是垃圾,低矮的小房,壓抑得喘不過氣來。心裏還納悶,我們不是已經搬出棚戶區了嗎?

他們太珍惜現在的日子了,他們怕回到過去,不讓過去的日子重來。

社區書記王雅君知道自己身上的使命,知道莫地溝代表著什麼。這裏是棚戶區改造的發祥地,吸引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的目光。在她看來,莫地溝的外在變化是有目共睹的,環境變美了,平房變樓房了,有了大廣場,有了綠地。但是,如何讓老百姓的素質和這美麗的環境合上拍、融到一起,成為一個整體,這才是她最重要的任務,也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我問她都開展了哪些針對性的教育?她說,比如榮辱觀教育。榮辱觀其實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環境不同,榮辱觀的標準也是不同的。比如在棚戶區,亂倒髒水就不是什麼可恥的事,不亂倒,你讓他往哪兒倒?上樓了,亂倒髒水就不行了,因為你破壞了環境。從樓上亂扔垃圾,在棚戶區的時候,更不算什麼,本來到處都是垃圾。但是現在就不行,不僅僅是破壞環境,還危及樓下行人的安全,危害大著呢!現在看電視,常發生樓上墜物傷人事件,最後全樓賠償。這些道理,你必須給他們講清楚。樹立了正確的榮辱觀,首先他得自己不這樣做,以後看到誰這樣做,才會去製止。如果這個人不聽,就會受到更多的人的斥責,讓他在這個小區裏抬不起頭來,被人恥笑,形成輿論壓力。這就是榮辱觀。

為提高棚改新區居民的素質,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批住進以後,就抓了一個點——莫地溝。街道和區接收以後,開始對莫地溝進行管理。當時還沒有“八榮八恥”的提法,當時提出評星,開始的時候叫曝光台、光榮榜。後來覺得不妥,改叫評議台、光榮榜。你做錯事了,大家就評議這件事。第一次點社區,第二次點你樓棟,第三次就把你個人的名字點出來。人有臉樹有皮呀,開始從樓上往下扔東西,什麼都有,經過曝光台、評議榜,給你登出來,對大家進行教育,誰還敢啊?就是要幫助大家適應現代文明。

2006年10月,王雅君到外地參加了一個創建綠色社區培訓班。回來後,便在社區抓環境規劃,提出小區綠化、硬化、亮化標準,製定了居民公約、製度,規定小區內禁止使用煤爐、禁止經營燒烤、禁止播放高音喇叭等;隔三差五還為居民播放環保內容的電視錄像,向全小區居民發出了“愛我家園、建我家園、護我家園”和“告別陋習、倡導文明”的倡議書,要求人人都能做到“管好自己的嘴,不隨地吐痰;管好自己的手,不亂扔垃圾和雜物;管好自己的腳,不踩踏綠地;管好自己的門前,不亂堆亂建”,教育居民樹立環境保護的新理念。

社區還根據莫地溝老百姓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製定了“居民行為規範十不準”,釘在樓前的牆壁上,其中有6條屬於環境保護方麵的要求。她們還建立了社區黨校、市民文明學校、社區服務中心、社區老年活動室、社區健身室、社區文體活動廣場和社區文化走廊、宣傳板、法律谘詢台等等,一方麵為居民服務,一方麵通過這些形式,提高人們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