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質量,他們把一處棚戶區分成幾個標段,比如說10萬平方米,分成5個標段,由5家建築公司來競標,你公司就是再有能力也不行,不能都給你,你可以再去競其他區域。這樣一個區域由幾個施工單位同時施工。對工程進度有一個嚴格規定,你幹不上去,進度慢了,人家怎麼就幹上去了?這樣他就無話可說。他們還搞進度評比,進度快的就獎勵,進度慢的就處罰,比如5個施工單位,前兩位獎勵,第三位,不獎不罰,後兩位則罰,獎勵的錢從哪來?就是從罰款中來。

在施工過程中,有一筆錢叫不可預見費用,比如說,打地基的時候,碰上了原來沒有預料到的岩石,那麼打掉這岩石就要費工費時,那你的費用就要相應增加。但是,這筆錢雖然有,輕易是拿不到的,因為這種不可預見的費用,需要他們5家共同研究確認,然後報市政府批準才行。如果不是非常較真、不是親臨現場、不是拿出有理有據的分析,人家怎麼說怎麼信,那就不行了。所以,經常碰到這樣的問題,你不去現場,他下一步無法進行,所以你就得多跑,多跑必然就要累。還要費口舌,有時甚至吵架。但是,雖然累、辛苦、生氣,但是國家的錢節省了。

光認定這塊工作,他們一天就要跑最少100公裏,所有的事都得跑現場處理。有時中午飯直到下午兩三點鍾還吃不上。因為你不及時解決,下道工序就無法進行,耽誤了工期算誰的?

那時候,他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和民工沒有什麼區別,灰頭土臉,有時檢查,不管泥啊水的,一蹚就過去,褲腿上全是稀泥。

這5年,他們沒有星期天,每天都跑工地,檢查質量。有一次,陳立俊本來到一個地方檢查別的工作,正好看到旁邊有施工隊在砌防土牆,他上前看了一下,發現水泥的標號不對,又看了一下牆,認為厚度不夠,看到排水管也沒有所規定的長度,於是他馬上讓施工隊停工,然後找到他們的負責人,讓他們推倒重幹。

晚上施工隊的頭找到他說,老陳啊,別推呀,我已經幹了這麼多了,要是重幹,損失就太大了。陳立俊說,你到現場看了沒有?對方說,沒有。老陳說.?咱們先別說推還是不推,你到現場看一看,如果你能拿出方案,說是可以補救,那你就不推,然後我檢查。

第二天那位頭頭打來電話,說:“老陳啊,我照你話辦了,推倒重砌。我這一下損失可是20多萬元啊!”老陳說,“那我們不管,不但你要推倒,我們還要到現場檢查,馬虎一點都不行。”

陳立俊說,對施工隊報上來的數字,不可輕易采信,這不是對他們不信任,而是你的職責所在,必須親自到現場重新測量,有的時候,還真就能查出一些虛報的數字。如果你不負責任,國家就要損失多少錢啊!所以,他們還聘請了一些棚戶區的動遷居民做質量監督員,這些人非常認真,他們天天過去看,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房子。發現問題及時彙報,馬上就去處理。

那些年,陳立俊他們每天馬不停蹄。撫順這個城市是一個帶狀的狹長地帶,這地方看完,馬上又要到另一個工地去處理問題,如果你不到位,他碰到問題你不給解決,就要影響進度。有時剛到一個工地,另一個地方來電話,到那邊問題還沒有處理完,這邊又來了問題,還得馬上返回來。

他回憶說,那時候,哪有什麼路啊?到處是工地,坑坑窪窪,雨天泥漿把車濺了一身,冬天路滑,車直打滑,那也得去。幾年工夫,就報廢了一台車。自己是撫順土生土長的,但是很多地方真的不熟悉,這次棚改,撫順沒有沒跑到的地方。

那時候,連續5年沒有雙休日,家裏的事就更顧不上了。他說他有一次做手術,是甲狀腺結節,才住院4天,便被找到現場,因為那裏有急事等著去處理。

我問他:“忙忙碌碌5年的時間,有什麼感受?”

他說:“很有成就感,人一輩子究竟能做幾件事,有這樣一件事,這一輩子就算沒白活。”

11Iilfnjci^nnTTHIinr^rHW_itm?nrjrgl:^+鼸ttMTTffriliir?rnwr?S

?,.&a1

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終於,我們上樓了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結婚、複婚,真忙大年初一的禮物市委書記"燎鍋底”

和原來比,真是天壌之別這生活,你上哪兒找去就說俺搬新家了孟祥禎的夢想成真'imuraa;

?.-V....謂_._藝______警r!i???"^?ibttiry?nrnw^^wn^fg^wiifinrnra卞hmmr?/公乎IE義比太陽還奚有光輝2005年10月25日,遼寧省棚改第一批居民回遷樓,在鐵嶺鐵西街陽光園剪彩。

這不是一個尋常的日子,這一天,在遼寧的棚改曆史上必將大書一筆。它昭示著在黨的領導下,無論麵臨多大的困難,無論遇到多少險阻,隻要是我們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夠做到;隻要是我們要實現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完成。

接下來的日子,撫順、本溪、阜新……在遼寧的14個城市中,回遷的鞭炮,搬家的笑聲,可謂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

從2005年4月6日,遼寧省棚改第一鏟在撫順莫地溝棚戶區動工,到2006年12月31日,經過635天的奮戰,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兩至三年的時間基本完成800萬平方米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任務”的目標,提前一年完成,實際改造舊棚戶1212萬平方米,超額完成400多萬平方米。

房子蓋好了,就要上樓了,然而,老百姓的疑慮卻加重了。

這怪不得他們,多少年了,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他們不能不擔心,當初政府“誰先簽協議,先交款,先搬家,誰先選號”的承諾能否兌現。

而實際上,確實也有些人因為有關係、認識人,也開始活動了。

民生工程要贏得民心,就得公開、公正,就得一碗水端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遼寧棚戶區改造研究課題組在本溪調查的一份報告中認為:本溪棚改回遷房在分配上,“陽光操作,公平公正,確保回遷居民的合法權益。”這份報告中說:“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研究回遷房屋分配方法,對棚戶區改造回遷分配方案、分配程序、分配結果在醒目位置張榜公示,市紀委、監察局、公證處及拆遷地區街道辦事處、社區、居民代表全程監督。”

老郭說,用這種現場抓鬮的方式分房,誰也無法作弊。

在鐵嶺,為了確保分房“公開、公平、公正”,他們在整個回遷過程實行“陽光操作”。動遷時,按照搬家順序發號,回遷時按號在回遷協議簽訂的戶型範圍內自主選房,對參加選房回遷戶的搬家順序和協議選房戶型情況以及安置房源情況進行公示。選房時,按回遷安置區域,同區域回遷戶集中到一起召開選房大會,整個選房過程由公證部門現場公證。

在撫順,全市各區棚戶區改造指揮部按照搬遷或簽訂協議及交款的先後,將回遷戶的選房順序進行了公示,通過各種媒體提前公告回遷選房時間和各項須知,及時通知安置區內的住戶按時參加選房,並在選房日期的前3天將備選房源公開,供選房者實地了解房源樓號、戶型,確保回遷安置的各個環節都置於群眾的監督之下。回遷選房時間表排定之後,有關人員早到位、早培訓,做到回遷選房通知一戶不落。由房產、紀檢、監察、檢察、信訪、公證機關組成指導和監督小組,對回遷選房實行全程的指導和監督。在選房現場,外麵維持秩序、解答問題的工作人員佩戴綠牌,裏麵負責選房的工作人員佩戴紅牌,負責監督的群眾代表一律佩戴粉牌,各自界限分明,不得隨便出入。每個選房小組設有兩名公證人員,對房源、選房過程和選房結果逐項進行公證。每個組安排一名紀檢監察幹部和兩名群眾代表負責監督選房過程,選房結束後,當天公布選房結果。

在營口,好事辦好的製勝法寶就是“陽光工程”。時任市委書記孟繁利、市長趙化明要求堅持六公開原則:封區普查與房屋性質認定公開;評估價格與裝修補償標準公開;回遷安置地點公開;搬遷序號、交款號、選擇樓層號公開;監督和舉報公開;內部工作流程公開。趙化明說:“在棚戶區改造中,必須堅持公幵、公平、公正的原則,必須保證有關棚戶區改造的政策不折不扣地執行,堅持讓利於民不打折,必須保證回遷樓的質量,必須保證按時回遷,必須嚴肅紀律。”

在葫蘆島,老百姓回遷的順序,在他們剛剛搬遷的時候,就已經一切就緒。為了保證拆遷安置協議簽訂工作的順利實施,葫蘆島市棚改辦召開了協議簽訂前的工作部署會,成立了協議簽訂組、財務組、機動組、綜合協調組和後勤保障組,各司其職。在棚改辦公室門前張貼了拆I遷補償安置協議辦理流程圖,設置了引導員和谘詢台。由於第一天辦理手續的居民戶數太多,為防止群眾爭搶簽訂協議,避免發生意外,也為做好以後的回遷安置工作,棚改辦決定將第一天簽訂拆遷補償協議和辦理遷出證明的被拆遷戶,順序號並列第一名的辦法,再於一周後召開一次抓號大會,抓出各自的順序號,並依此確定出選擇回遷樓房的順序號。而第二天以後簽訂協議和辦理遷出證明的,按第一天抓出的順序號???自行排出,並根據順序號的大小確定回遷樓挑選的順序號。

本溪市程家小區居民郭英田告訴我說:程家小區回遷那天,當時他去摸號,摸出來後,打開一張紙,那是一張疊成四折,用釘書釘釘上的I紙,然後交給工作人員,工作人員當眾打幵,大聲唱號,唱完,政府工作人員登記。唱號的旁邊有群眾代表監督,老郭說,那個唱號的群眾代表和他非常熟,告訴他說你是一樓,老郭說他當時臉都白了,手這麼臭。見他真的相信了,那人才笑著告訴他,是59號樓3單元4樓2號。這樣他的那顆心才落了地,當時就樂了。

老郭說,當時誰也不愛住一樓,才從棚戶區出來,誰不想嚐嚐住樓的滋味?要還是住一樓,和住平房有啥區別?可現在,一樓值錢了,現在一樓可以多賣兩三萬元,人家做個小生意的,每月還可以掙個千兒八百元。

老郭抓了號之後,不走,他等到對門的那戶抓出來,看看是誰,然後熱情地打招呼,咱倆是對門,好啊!兩人都很熱情。然後就是蓋章、公證、簽字。再然後,拿鑰匙,有人跟你去檢查房子、門窗、衛生間、I廚房、下水管都檢查一遍,看你還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人家好給你修整改進,如果沒什麼意見,那就簽字。

如此陽光,公平和正義還會缺失嗎?!之終子,我們上樓?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對莫地溝老工人王文章那一代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理想世界,也是他們為之奮鬥的目標。所以,即便眼前吃點苦、受點累,也在所不惜。

可是,為了這個目標,他們足足等了60年。

“上樓了,上樓了,終於上樓了。”王文章,這位80歲的老礦工,當他把房屋的鑰匙拿到手裏的時候,滿含熱淚,百感交集。

他們終於等來了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