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在2006年年初,撫順市考慮到鋼材隨著施工季節的到來會有價格波動,為規避價格風險,便提前預定了一批鋼材,一次性支付7500萬元,預采購了2.5萬噸螺紋鋼和盤圓。這樣,僅購買鋼材一項就節約投資成本1125萬元。但是,這裏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等到旺季提貨的時候,廠家見利忘義,不履行合同,非要按提貨時的市場價格給貨。
采訪中,這位市領導依然很氣憤地說:棚改的原材料在夏季建設高峰時,價格正高,所以在冬季最淡的時候,我們就交了定金,把鋼材買下來。比方說,當時2000塊錢1噸,高峰時是2500元。這樣的話,一噸可以節省500元。既買了最好的鋼材,而且價錢也便宜,我把錢先交給你,我夏天用的時候再取。結果,其中有個鋼廠就不給貨,因為市場火起來,鋼材全漲了,不想給,我就急眼了。我找他們廠長,我告訴他,我這是先禮後兵。不然的話,第一條,我起訴你,法院不僅迅速判決,你還要賠償我的損失。第二條,我讓所有的輿論都針對你,把你這個廠長的唯利是圖品質公布於世。最後他乖乖把鋼材拿出來,還作了檢討Q阜新也是這樣,他們不僅對價格采取幹預措施,而且在材料采購上,既要保證價格低廉,也要保證質量最好。副市長李明山說:“我們凡是大宗材料,都由政府進行采購,把材料管好了,對於保證工程質量,節約、降低工程造價以至防止腐敗問題,作用都非常大,我們采購的幾種大宗材料,包括鋼材、水泥,我們強調要好、要省、要快。所謂好,必須是骨幹企業,好的品牌產品;所謂省呢,就是你采購的東西必須比市場同期的價格要低一定幅度,也不是越低越好。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保證是品牌產品的前提下,比同期市場價格要低。快呢,就是保證供應,不能因為咱們集中采購,耽誤工程進度。”
在鐵嶺,棚改工程建設所需的材料,大到水泥、紅磚,小到衛生潔具都進行了政府采購,既節約了資金,又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工程材料質量。以水泥一項為例,原計劃每噸270元,通過政府采購,價格為每噸255元,僅此一項就節約資金75萬元。
陳立俊說:“所謂市場運作,並不意味著全由開發商來運作,政府主導中,也含有市場運作,就是在選擇工程隊、工程原材料購進方麵,要運用市場經濟手段,貨比三家,要競爭,材料競價,看誰的質量好、價格低。我們用的自來水表,正常需要120多元一個,我們用30元就把它買下來,還是最好的產品。為什麼?因為我們量大,政府出麵,沒有二道販子,直接和他們談,直來直去不拐彎,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
^工期〖工期?『對棚戶區改造來說,難題一個接一個。把老百姓從棚戶區裏搬出來,這僅僅是棚改的第一步。萬事開頭難,開頭之後就更難。因為開弓沒有回頭箭,你的承諾要兌現,省裏定的期限要完成,麵對的困難要克服。
那些搬出棚戶區的老百姓,更是天天盼著住新樓,今天找,明天問。你說他能不急嗎?住自己的房子,什麼困難都能克服,租人家的房子,花錢多不說,生活全都亂了套。身體不好的,一著急就病了;病情嚴重的,一犯病,垂危了。如果等不到上新樓,將是多大的遺憾!
每一個建設者,心裏都壓著一塊石頭,這石頭,就是工期!工期!“倒排工期”——采訪中,所有的棚戶區建設者,都頻繁地使用這個詞。
什麼是“倒排工期”?倒排工期就是向老百姓承諾,把蓋好房子、向他們交鑰匙的時間定下來,然後按照這個時間一步一步往回推,擬定每一個建設階段的完工時間。
本來,最後交鑰匙的時間已經是超極限了,沒有留出一點機動的時間。這就把建設者自己置於一個非常艱難、非常被動的地步,稍有差池、稍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像流水作業一樣,整個流程就要受到影響,你這列棚改快車就要晚點,就不能按時靠站,等在站台上的旅客就上不了車,就會抱怨、不滿。同時,他們的生活節奏也將被打亂。
於是,保證工期,成了棚改建設者上上下下最為緊張的關注點。
原撫順市一位領導同誌說,有個茨溝,當時每天進度都報我,每天無論有什麼大事,第一件事就是看進度報表,這天我一看,整個撫順棚改工地,茨溝進度最慢。第二天我就到茨溝去看,到了現場,說你這是怎麼回事?他們說是這底下有河卵石,又有淤泥,不好幹。我說你們為什麼不早說,你已經耽誤20多天了。好了,不要再說了,給你半個月期限,以觀後效,如果不行,電台、電視台全部對你進行曝光,然後把你這個工程隊驅逐出棚戶區改造現場,以後撫順所有工程不許你們幹。這是一個國有企業,是撫順一家建築公司。我說,你們敢拿這個工程開玩笑,棚戶區改造大會你沒參加?表態你也講了,回頭說話不算數。如果半月完不成,以後所有工程不允許你們幹,還要追究責任,追究主管部門責任。我回去之後,他們連夜開會,一直開到下半夜3點。找原因,研究辦法,半月以後,進度趕上來了。這和戰場一樣,拿不下來行嗎?
他還給我講了一件事:順城區拆得比較晚,進度慢。那天下午3點,我告訴司機,走,咱們到工地看一看,就一個人去。他們都認識我,到那兒我一看,窗戶為什麼還不安?我看了一圈之後,一言沒發,就走了。我剛到辦公室,電話來了,是順城區委書記和區長,他們趕到現場,馬上開會,研究進度。開到半夜1點,采取了幾條強硬措施。等到一個星期以後,工程進度全部趕上來了。他們的壓力也很大,有時根本不用你說,看一眼,他們就受不了。
說到倒排工期,他說,春天拆,拆完了整體,就得建設,建設完後就得裝修,裝修完了就得分配、人住,老百姓就得搬進去。搬的時間定了,取暖期之前必須搬進去,時間卡死了,倒排工期,分秒必爭,你能出問題嗎?我們必須替老百姓著想,老百姓在外麵過兩個春節,過兩個冬天,成本大了,他們承受不了,精神壓力會更大。而且這些人當中,精神病人特別多,時間長了會出現一係列的問題。殘疾人也多,這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你當年不回遷,老百姓承受不起,你不替他們著想不行啊!這就是以人為本。你一拖好幾年他受得了嗎?他一塊錢都舍不得花,困難到什麼程度?
撫順市東洲區區長助理、區棚改指揮部副總指揮李永芳說,當時政府定的時間是11月15日,眼看時間越來越近了,還有好多項沒有完成,天一天天冷下來,要是不抓緊把進度趕上去的話,肯定影響配戶。那些日子,我們班子成員天天在工地上,一個標段一個標段走,一件一件地和項目經理落實。我們每天都蹲在工地上監督,心裏急得直上火。對施工單位提出的困難和問題,馬上解決。有一天,我剛到現場,看到一夥工人沒事坐著,一問,原來是沒電了。有些民工還準備到外麵找活幹,建築公司的老總急得團團轉,說工人要是走了就招不上來了,那不就更耽誤事了。我也急壞了,人家電業局是正常施工停電,而且也發了通知。我趕緊給供電公司的聶總經理打電話,人家正在開會,說稍等一會兒。我說不行,我這邊太急了,棚改是大事,耽誤時間我承擔不起這個責任,不管怎麼著,求你幫幫忙。人家真行,沒過5分鍾,派來一輛發電車,這一關,終於過去了,沒有人家幫助,肯定耽誤工期了。
遼寧谘發管理公司工程監理楊子巍在撫順東洲區的一個施工現場,被熱火朝天的建築場麵所感染,被工人們不辭辛苦、加班加點搶時間的精神所感動。他說,咱們在搶主體的時候,晝夜加班,分成三個組,歇人不歇馬,整個現場是燈火輝煌,我記得區裏有一個工人,因為倒灰的那塊跳板,一碰把胳膊碰出血了,他纏巴一下就接著幹。咱說你去處理處理吧,他說不用處理,等把這邊牆砌完了,驗收合格了我再去處理。因為當時定的這麵牆,多長時間之內得砌出來,並且得達到要求。工人也非常努力,有一個水暖工,已經兩天兩夜沒睡覺了,這鎖管不像原來套鐵管那種套,它是用熱熔機的那種套,所以在晚上溫度非常低的條件下,用大衣圍著那些熱熔器讓溫度上來,把這管熔上,就是為了保證11月15日準時給老百姓通上氣。
在本溪、在鐵嶺、在阜新,在遼寧大地,所有的棚戶區改造建築工地上,為讓廣大棚戶區居民盡早地住上新房,所有的工作人員放棄一切節假日,施工人員多工種立體、水平交叉作業,24小時歇人不停工。
那一座座大樓,伴著星月,伴著汗水,拔地而起。
f兵鍵時刻,必頷布人站出來在阜新,第一個采訪對象是馮健,因為在到阜新之前,我是在報紙上看到他的事跡。
馮健最早是阜新市房產局工程科科長,後來又到科技科,2005年調到阜新市棚改辦任副主任。
一見麵,馮健給我的感覺,人很樸實,說話很沉著,是一個很紮實、也很務實的人。和他一起來的小夥子叫劉嘯,他倆在棚改辦剛成立的時候就一起共事。
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性質的時候,馮健說:我們棚改辦就像戰役中的指揮部,負責製定政策,基層解決不了的問題,都上交到我們這裏。我們解決不了的,就上報給領導小組。剛開始的時候,棚改辦人特別少,不像現在,人員都配齊了,各個部門都有,那時候我們就3個人。經常需要挑燈夜戰,加班加點。家裏人不理解,說哪來那麼多的活呀?你想想,白天下去檢查、處理問題,不知什麼時候,一會兒省裏來通知,要報表,周報、月報、季報,什麼報你都得親自動手。一會兒市裏領導要材料、要數字,一會兒市長現場辦公,一會兒各級媒體來采訪,你得彙報,材料、數字都得是最新的。數字怎麼來的,不是你坐那兒編出來的,你得一個一個地方要,有的一時半會兒拿不出來,你幹著急。有一回,我們一起工作的劉嘯,現在是綜合部部長。那天他媳婦過生日,小!劉把蛋糕都買好了,就等下班好去給媳婦過生日,人家年輕人重視這個。可是,突然省裏來通知,要報配套基礎設施,快下班了才接的通知,第二天一早就必須報上去。怎麼辦?一點辦法都沒有。.得,你也別走了,媳婦生H改天再過吧,咱倆得把活搶出來。
劉嘯接過話頭說,棚改辦剛成立的時候,工作千頭萬緒,萬事開頭難,沒有補助,沒有編製,沒白天,沒黑夜,有的人適應不了,幹了幾天就走了。有一個同誌主動寫自薦信要求到我們這個部門,結果適應不了,幹了幾天就離開了。
馮健說:幹我們這個工作,必須有一定的應變能力,有時按條條不行。棚改是一個從來沒有過的事情,什麼情況都有,怎麼也想不周全,各種情況千差萬別,政策不可能全部涵蓋。所以,你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就要仔細研究,把新情況搞清楚,換一個思路,把問題化解,光踏實肯幹不行,要有智慧。
阜新棚改一期的時候,太平區高德東山小區施工碰到一個問題,當時打地基的時候,挖出了防空洞,這些洞是“文化大革命”期間挖的,備戰備荒。這些洞沒有圖紙,而且這塊地方到處都有,你也搞不清究竟有多少。怎麼辦?設計部門建議改成粧基礎,這樣就得提高造價1200萬元。本來資金就緊張,如果再增加這1200萬元的投入,錢從哪兒來?可是,如果不改變工程,怎麼保證質量?
於是就找來當時有最先進設備的一個部門,讓他們勘探,結果他們幹了15天,圖紙也出來了。按理說沒有什麼問題了吧?可是,一施工,完全不是那回事,圖紙上標注的地方沒有洞,沒有標注的地方反而有。看來,所謂的先進設備並不先進,解決不了我們燃眉之急。項目經理也急得直上火,因為工人都來到現場,不幹活也得給人家工錢,耽誤一天,他就要損失很多錢。其實不僅項目經理,就是市領導、施工隊伍、區棚改辦都很著急。
這時市長要求我們抓緊組織論證,快點把地質情況搞清楚,不能再影響工程進度了。我們馬上組織人,走訪當地居民,召開專家論證會。然後組織人力,土法上馬,采取定點打樁的方法,用3天的時間,終於把這一地區的地下情況搞清楚了。為保證質量,又采取混凝土加鋼筋以增加結構強度,加固基礎地基。當時有部門不同意這樣做,怕出現萬一,他們要擔責任。但是,我已經把事情弄清楚了,我就敢於擔當這個責任,因為用我的辦法,既可以保證質量,也能為棚改建設節省大量資金,也節省了時間。於是我就要站出來,堅持自己的意見。後來得到領導的支持。現在證明,我的堅持是對的。
馮健說:“棚改就是這樣,碰到的問題太多了,關鍵時刻,需要有人站出來,勇於承擔責任。如果大家都瞻前顧後,那就什麼也幹不成了。這件事也是集體的智慧,你想,一下子節省了1000多萬元,這不是小數字。”
馮健還介紹說,我們對質量問題,也是嚴格把關的,衛生間坐便根部安得好不好,是不是虛連;塑鋼窗嚴不嚴,塗料刷得勻不勻,這些技術標準和容易出問題的地方,我們都是提前告知,而且也要重點檢查。老百姓也很認真,他們就經常去看,發現問題就直接反映給我們。我們也馬上就到現場去檢查。
我說我很佩服他的精神,他說,我們主管副市長李明山,一到星期六、星期天,自己就坐公交車到現場,也不和我們打招呼,也不用誰陪著,一點架子也沒有。他從當副市長就趕上棚改,一直是他抓。市長都這麼兢兢業業,我們還有啥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