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慶還是一口回絕,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媽,棚改用的是國家的錢,占國家的便宜的事不能辦。再說,那麼多雙眼睛盯著你,你敢嗎?”
其實王雙慶自己就是個無房戶,一家三口加上嶽父、嶽母,就擠在一處隻有36平方米的房子裏。有人對王雙慶說:“雙慶啊,活動活動心眼兒,給自己在棚戶區弄間房子。”還有人勸他:“跟領導講講困難,請領導幫個忙。”
聽了這話,王雙慶直搖頭,個人的事,咱不能跟領導張口。再說,沒房的也不是咱一戶,要都這樣做,棚改還怎麼改呀?
選房的時候,老媽和妻子在人群之中,四處尋找王雙慶,老媽說:“違反政策的事他不敢幹,那選房的事他怎麼也得給參謀參謀啊!”眼看按順序快要到輪到自己選房了,老媽終於沉不住氣了,對一名工作人員說:“同誌,我找王雙慶,我是他老媽!”可是,直到選完房,王雙慶也沒露麵。
有些人見和王雙慶沒法溝通,就想在他愛人身上做文章。可是王雙慶早就給妻子打了預防針:凡是不熟悉的電話不接;凡是為棚改說情的電話就說我不在;凡是到家送禮的,無論是誰也不能收。
但是,王雙慶畢竟土生土長,找他的人總是千方百計通過各種渠道,求他辦事。王雙慶老嶽父住院時,有個老同學前來看望,並求幫忙把自己的“偏廈子”辦個“自建公助”。由於不符合政策,王雙慶硬是沒有給辦,並在規定的時間照扒不誤,弄得老嶽父好沒麵子。
王雙慶的母親在棚戶區親屬多、老鄰居多,人家有事情求到眼前,總得跟兒子說一聲。她就給兒子打電話,讓求她的人在電話裏說明情況。開始的時候王雙慶還耐心解釋,後來一看基本都是額外要求,不符合政策,辦不了,索性連父母的電話也不接了。
有一次,一個親屬讓王雙慶辦房子的事,找到王雙慶的母親,母親就給兒子打電話,打了半天,王雙慶也沒接。於是非讓王雙慶母親陪他去王雙慶家。那天晚上,王雙慶見母親領的那位親屬拎了一大兜水果,就堵在門口,門都沒讓進。母親氣得掉了眼淚,說:“拆遷也不能連親戚也不認了,門都不讓進,還有我這個媽嗎?”
王雙慶的父親雙目失明,平時最高興的事就是和兒子嘮嘮國家大i事、社會上的新聞。可是現在就連過生日,兒子都沒回來。
王雙慶的母親患有嚴重的眩暈症。一天,母親犯了病,暈倒在床上,是鄰居們幫著將母親送進了醫院。王雙慶聽說後,也隻是給妻子打i個電話,讓她趕快去護理母親。
王雙慶的嶽父患有嚴重的心衰,一年多的時間裏,嶽父已經先後3次住院,王雙慶沒去護理一天。不過嶽父卻很理解:“雙慶他忙啊!”一次妻子高燒39度,夜裏11點多往拆遷部打電話讓他回家。因為!王雙慶要連夜排選房順序,第二天就要公示,他隻能歉意地對妻子說:“真是對不起!’i王雙慶對自己家的親屬“六親不認”,可是對棚戶區的老百姓,他I可不是這樣。
王長友高位截癱,愛人智障。聽說要拆遷,王長友既高興又無奈:iI“動遷是好事兒,可咱家一沒錢、二沒勞動力,這家咋搬啊?”王雙慶知道後,幫著找了一間周轉房,又和社區商量,買張床,雇輛車,幫王長友搬了家。I82歲的毛秀峰老人,在炕上躺了10多年,老人骨瘦如柴,兩個兒子I都有些智障。為了幫助老人搬出棚戶區,王雙慶四處聯係周轉房,老人的兒子不是嫌小就是嫌偏僻。最後費盡周折,終於找到一處,老人的兒子終於同意。搬家時,為了不出意外,王雙慶還給聯係了一輛救護車。
有個棚改戶喝完酒,醉醺醺地找到王雙慶,一邊耍酒瘋,一邊提一些無理要求,甚至扯他的脖領子,拍他的桌子。可是王雙慶不氣不惱,還是耐心地給他解答政策。王雙慶的同事說:“王雙慶一個大男人,不是沒有脾氣,可他就是!不和老百姓急眼。”
王雙慶說:“沒辦法,老百姓也不容易。你要是沒個耐心,不就天天幹仗了。”>
?蓋老百姓住得起的房子?一定要選個好地段?在棚改問題上,誰也不能亂插手?一分錢也不能漲?工期!工期!
?關鍵時刻,必須有人站出來
/蓋老蒼蝕住得起的房子2005年4月6日,遼寧省棚改第一鏟在撫順莫地溝棚戶區動工。
一時間,伴隨著一台台推土機的轟鳴聲,伴隨著一座座高高豎起的塔吊,伴隨著工地上一個個忙碌的身影,5萬平方米以上城市集中連片棚戶區改造的大幕,在遼沈大地上全麵拉開了。
莫地溝的老百姓,終於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們打出了“棚戶區百姓向黨和政府致敬”的橫幅,並燃起了煙花、放起了鞭炮,他們說:“終於等來了這一天。”
在本溪、在阜新、在鐵嶺、在朝陽……在遼寧的各個城市,“棚改”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這是遼寧建築史上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工程。
這是中國建築史上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工程。
這是世界建築史上規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的工程。
它的重要意義就在於,這是給窮人蓋房子。
在棚戶區改造問題上,沒有開發商,無論指揮者、還是居住者,是站在一起的,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政府和老百姓站在一*起,政府直接操盤,既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因為維護了老百姓的利益,就是維護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政府主導,就是政府和老百姓站在一'起,處處事事站在老百姓的利益上,目標非常明確,不是為了掙錢,就是一項民生工程、優質工程、廉潔工程。
棚戶區裏居住的都是弱勢群體。但是,在這弱勢群體中,他們也不是生活在同一個水平線上,雖然普遍貧困,但貧困的程度還是有差別的。因為收人情況的不同,因為家庭人口的不同,因為年齡的差異,因為健康程度的不同,人們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
所以,在蓋房子的時候,必須從實際出發,讓各種條件的人,讓各種需求的人,都能住上自己滿意的房子。
省裏要求,要充分考慮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要設計小戶型,讓困難的居民不用花錢就可以上樓。想增加麵積的,你少加一點錢就夠了。比如說老兩門,35平方米,一個廳,一個房間,一個廚房,有個陽台,還有一個吃飯的地方,就足夠了。所以,在房屋設計的時候,什麼形狀,什麼走向,房間的結構,都去征求老百姓的意見,民生工程,就要聽老百姓的意見,讓他們滿意。老百姓看不懂圖紙,就畫形象圖,給他們講,什麼叫民生工程?老百姓滿意、心順了,這才是民生工程。好事要辦好,這是省委提出來的。
在阜新采訪的時候,阜新市副市長李明山說得更具體,他說,阜新市從書記到市長,對戶型設計都非常重視,親自過問,專門提出要求,房子雖然麵積不大,但功能要齊全,利用率要高。後來我們經過反複研究設計,戶型最小的37平方米,最大的68平方米。68平方米還可以,但是37平方米的怎麼擺也是小。怎麼辦?人一輩子能上幾回樓,不能讓老百姓生活不方便呀!後來我們反複考慮,決定把陽台加寬一點,這樣住戶就可以把廚房挪到陽台上,把廚房這個地方變成小餐廳。另外,過去傳統的50多平方米的房子,衛生間也就不到1平方米。後來我們考慮衛生間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太小了一起身就撞門,不方便。後來衛生間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都要兩平方米以上,除了方便安置衛生間潔具以外,還能放一台洗衣機、放一個淋浴頭。雖然浴盆放不下,但能洗淋浴。你看,雖然隻有37平方米,但功能一點都不少。從現在居住的情況來看,老百姓非常滿意。
在撫順和阜新,我去了幾戶小戶型的人家看了一下,因為要小戶型的一般都是人口少,以老年人居多。像莫地社區的王淑貞家,就她一個人,屋裏一張床、一個廳,陽台做飯,由於家具很少,屋子顯得挺寬敞。她過去家裏就十幾平方米,現在35平方米了,自己感覺已經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了。
李明山副市長說,棚改房和商品房不一樣,商品房你就是給他裝修了,他也要砸,他有錢,他有自己的想法。棚戶區不行,老百姓收入低,買得起馬,配不起鞍,你得讓他搬進來放張床就能住才行。我們姚誌平書記,當時是市長,親自主持研究棚戶區新建住房標準。考慮到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要求不準建成毛坯房,室內牆麵要刮大白,要安裝居室門、廚房門、衛生間門、簡易燈具等。衛生間要安裝衛生器具,廚房要安裝水池、水龍頭和灶台,以滿足居民入住使用的基本要求。
建設者們對各種情況都考慮得非常周到,都有各種應對措施。
在本溪的彩北小區,原來考慮美觀而設計的直線型坡屋頂,後來改成了實用的曲頂,這些曲頂其實就是閣樓,作為“兜底房”,用於安置那些交不起差價款或者原來住在違章建築裏的住戶。那個小區有100多棟樓,這一改,重畫的圖紙加起來就足足有一噸多重。建設者的工作量雖然加大了,但是老百姓最難的住房問題解決了。
在丹東,為了讓老百姓住上放心、舒適的新樓房,他們在市中聯大酒店,專門召幵了棚戶區改造拆遷安置住宅設計方案評選大會,向社會公開征集回遷房設計方案,讓廣大群眾參與評選。
鐵嶺等市針對特困家庭建設廉租房,租金很低,其實就是象征性的。
原本溪市建委主任白光,這位清華大學的畢業生說:“棚戶區改造,不光是解決了老百姓的居住問題,重要的是政府的執政方式在棚改過程中有了一個重大的轉變,真正向貼近老百姓的方式轉變了。”
f一定要選個好地段如果你以為,棚戶區改造反正不賺錢,隨便安置個地方就行了,那你就錯了。
省住建廳廳長王正剛說,統籌規劃是棚戶區改造的基本原則,在棚戶區改造中,政府的規劃、國土、建設等部門,統籌考慮城鄉發展規劃、城市建設規劃與棚戶區改造規劃,統籌考慮基礎設施、公用設施與環境建設,注意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各市政府還注意將棚戶區改造與推進城市發展和經濟轉型相結合,與土地資源整合相結合,與促進就業、再就業相結合,與增強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相結合,與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相結合。在各地規劃設計中,大多選擇依山傍水或黃金地段建設新型棚改小區,適宜人居,方便居民工作、生活。
這麼多的“相結合”,可見其要求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