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無產籍房屋,區別情況處理,凡是自建公助、解放前建設的房屋、有地照無房照的房屋,都實事求是地予以確認,給予補償。
省政府與遼寧省電力公司協商,對棚戶區改造小區外電網,由電力公司承擔;新建回遷住宅小區供電配套工程,電力公司不再收取經營與管理費用。
沈陽市出台了三項優惠政策,即:對提前搬遷的被拆遷居民予以獎勵;降低進住政府補貼房的準人門檻;實行“三免費”(免費看房、免費查檔和免費複印)。同時提供了幹淨整潔的辦公環境,提供了複印機、飲水機、椅子等便民服務設施。羅士圈棚戶區是沈陽市最大最老的棚戶區,僅用了34天便順利完成拆遷任務。拆遷者沒有強製推行拆遷方案,而是提供一條龍服務,連煤氣、自來水、房產中介等生活配套服務公司,也來到了現場,為居民服務。
大連市製定了一係列讓利於民的優惠政策:一是政府在棚戶區改造中,對原居住麵積小的住戶實行政策性補貼。二是對經濟條件差、買不起合適住房的動遷戶,政府通過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方式解決。三是對經街道、社區認定確屬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線和特困的住戶,采取“一戶一策”的方式,額外給予補助2萬?3萬元購房資金。
撫順市對棚戶區改造房屋補償標準、房屋殘值評估、拆遷安置排序等項目張榜公示,讓群眾一目了然;對“雙困戶”、“孤老戶”、“雙殘戶”實行特殊政策,由政府出錢租房和借房;棚戶區居民回遷,不僅進住費全免,而且有線電視費、物業費也減半。
鞍山市規定,新建樓房不準建毛坯房,交付的房屋要保證居民進去就能滿足日常生活。朝陽市在省裏確定減免項目的基礎上,采取職權範圍內能減免的全部予以減免。
遼陽市把棚戶區改造作為給困難群眾送關懷、送溫暖的民心工程,由政府全程運作,做到政府補貼到位、費用減免到位、個人籌資到位、回遷安置到位、實施監管到位的“五到位”。
阜新市對低保戶、低保邊緣戶采取了減免拆遷安置結構差價、減收公共部位維修資金、補貼購房款等措施,提高困難家庭的支付能力。對一時交不起錢的特困家庭,允許打欠條入住新房或按廉租房管理。對因曆史原因造成產權不清、手續不全、違章建築等情況,在補償安置中采取了實事求是的態度,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向被拆遷人傾斜。
*阜新市副市長李明山說:“我們不能讓老百姓因拆遷沒有地方住,盡量保證‘有錢沒錢都上樓’〇;7市委書沱#子鄯劉邦取勝之後,曾得意地說了這樣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之所以戰勝項羽,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他知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隻有所有的屬下都盡心盡力,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在勝利之日,他沒有把勝利歸功於自己,而是忍不住對自己的部下大加讚‘賞,這不是故作姿態,這是情不自禁。
原鐵嶺市委書記李文科在一次棚改總結大會上,情不自禁地對他的幹部們給予熱情洋溢的稱讚,如數家珍:“大光市長掛帥親征,多次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及時處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以貢同誌對幹部包戶工作精心安排,親自動員,頻繁調度,認真督促;秉傑同誌運籌協調,研究製定政策和方案,解決拆遷、回遷中的實際問題;玉本同誌兩個多月一直與包戶幹部一起忙在現場、吃在現場,工作到深夜,還坐在動遷戶的土炕上與房主老漢一起卷老旱煙、嘮拆遷,感動了住戶,影響帶動了幹部;國範同誌身先士卒,專做‘特殊困難戶’工作,不僅做通了50多戶‘特殊困難戶’的工作,還與動遷戶處成了朋友,拆遷過程中鐵西片沒有一戶強遷戶和上訪戶;彥麟同誌組織各包遷單位幹部開展政策培訓,統籌分配力量,放棄休息時間逐戶走訪動遷戶,天天坐鎮現場,解決動遷中遇到的難題,使所包片區提前完成了任務;福祥同誌在鐵嶺工作期間,深入調研,積極工作,為拆遷政策的製定和拆遷的啟動做出了重要貢獻;鳳傑同誌接任領導小組副組長後,積極協調解決企事業單位動遷中的各種問題,指揮公安部門遏製上訪苗頭、鑒別虛假房照、維護拆遷秩序,確保了拆遷工作順利進行。
“值得一提的是高維仁同誌調任市委副秘書長後,沒有在辦公室坐一天,一直忙碌在啤酒廠拆遷現場,為了不讓群眾帶著問號動遷,不厭其煩地向群眾宣傳解釋政策,說幹了喉嚨,嘮啞了嗓子。他在西豐處理完姐夫的喪事後,為了不耽誤第二天工作,連夜趕回鐵嶺,路上不幸出了車禍,就在受傷住院做手術前的麻醉狀態中,還在念叨拆遷。
“農機局孟繁偉局長不僅親自承擔拆遷任務,而且專啃‘硬骨頭’,直接做門市房動遷工作,顯示了較強的群眾工作能力,有的動遷戶看他工作認真負責,主動要求讓他承包。
“54歲的銅鍾街道副主任丁國來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街道工作,對轄區內動遷戶情況了如指掌,包遷期間他父親因病去世,為了不影響工作,他不僅在父親治病期間沒能到場陪護,而且為父親辦完喪事的第二天就投入拆遷工作中D“低保戶、殘疾人楊克禮,患股骨頭壞死多年,行走不便,司法局公證科的同誌主動到他家裏辦理公證手續。
“拆遷辦柳城賓同誌在胳膊受傷、行動困難情況下,仍堅持在一線,配合工作。
“為了認定動遷戶,拆遷辦的吉耀明同誌冒雨等候近兩個小時才見到人。
“有一個姓邱的動遷戶開始時對政策不理解,抵觸情緒大,市委黨校工作組第一天冒雨上門就被推了出來。工作組的同誌一連數日,無論刮風下雨,始終等在門前,終於坐在了這家的炕上,入情入理拉家常,苦門婆心講政策,又幫動遷戶一塊塊量麵積,幫他家算細賬,承諾不讓他少得一分錢,反反複複20多次,邱家人終於被打動,簽了協議。
“市綜合執法局崔福健同誌與同事任文舉、王天佐第一天到所包的動遷戶做丁作,就被罵了一頓。第二天再去,崔福健竟被房主一拳打在臉上,當場嘴角流血,但他忍著疼痛克製住情緒,沒和房主吵一句。第三天,他們又平心靜氣地出現在房主麵前,房主終於明白眼前是真正來丨為自己辦事的好幹部,他說這樣的幹部絕不會讓他吃虧,協議咋簽,全聽工作組的。
“市民政局張雲峰、張連和、陳若彩幾位同誌包扶鐵西片一個動遷丨!戶,起初該戶因對政策不理解,又鬧又罵,堅決不搬。他們風雨不誤,ii天天去說服動員,終於使戶主受到感動,不僅同意自己搬遷,還幫助動員其他動遷戶。拆遷結束後,市民政局收到了1〇戶動遷戶送去的錦旗和^感謝信,信上的一首詩很耐人尋味,我念給大家聽聽:‘雲峰風中跑,連和雨中站。若彩講政策,百姓心裏甜。棚戶必改造,利國利民權。社會必發展,小康必實現。’這首詩內寫有市民政局包戶幹部張雲峰、張^連和、陳若彩三位同誌的名字。如果不是被包戶幹部深深感動,群眾怎能創作出這樣動情的詩歌?i“市委宣傳部劉章奇同誌看到包遷戶生活非常困難,沒錢參加房II改,便主動為動遷戶墊付了4800元的房改款,一名副科級幹部能盡全力給動遷戶提供這麼大的幫助,讓人欽佩,I“市委辦公室承包沈陽鐵路局的一棟土樓,住在這棟樓的22戶居民i需要在拆遷前到沈陽鐵路局辦完房改手續,市委辦租了一輛中巴車,將M住戶一起拉到沈陽辦理手續,並為群眾提供了免費的午餐和礦泉水。結^果僅用9天時間,就使這座原來連房改手續都未辦的土樓住戶全部簽了動丨遷協議。“銀州區教育局承包的動遷戶張健英因病下崗失業,靠撿破爛為生,和讀高中的兒子住在鐵西簡陋的棚戶房內,教育局的同誌經多方協調,為其爭取到回遷35平方米的戶型。她深受感動,提前交出了鑰匙,但又無錢租房,隻能搬進一處廢棄公廁居住。發現這一情況後,區教育:局機關立即發起了‘獻愛心扶貧解困’捐助活動,局領導親自給張健英送去了購買生活必需品的500元錢,並為她出錢租房、出人搬家。“當時在棚戶區處處可以聽到這樣的感慨:‘黨員幹部的好傳統、1好作風又回來了。’”丨1麵對全市廣大幹部,李文科動情地說,正是你們這些包戶幹部,在市委、市政府與棚戶區居民之間建立起了溝通的橋梁和紐帶;正是你們艱苦細致的工作,使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惠民政策,與動遷戶的實際利益實現了有效對接,讓“陽光工程”溫暖了每個動遷戶;也正是你們無怨無悔的努力,打消了群眾的種種疑慮,使拆遷工作打破僵局,取得突破。總之,這次幹部包戶拆遷,不僅一舉突破了拆遷改造的僵局,開辟了我市整個棚戶區改造的新局麵,而且鍛煉、檢驗了幹部隊伍,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樹立起黨和政府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良好形象。
?李文科講的是鐵嶺,遼寧的14個市,哪一個市不是這樣呢?
一個偉大的黨,除了她自身的因素外,在關鍵時刻,總會有一大批她所造就的精英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成為中流砥柱,這些人物便是這個團隊的希望所在。
沒“六親不認”的王雙床說到拆遷,不能不講一個拆遷部部長的故事。
他叫王雙慶,2005年春,撫順市棚改工程剛剛拉開帷幕,這位剛過30歲的王雙慶被委以重任,擔任望花區棚戶區改造指揮部拆遷部部長。負責拆遷,意味著權力,而在某些人眼裏權力便意味著利益。
王雙慶從小在南溝棚戶區長大,他的父母、弟弟現在還生活在南溝,他兒時的玩伴、同學很多也住在南溝,妻子家的許多親屬也都住在南溝。
現在南溝要動遷了,遷往古城子。這是個機會,兒子是拆遷部長,房子大小,怎麼算,怎麼給,就他一句話。
王雙慶的父母現在還和弟弟住一起,弟弟結婚的時候,沒有房子,父親就在老房子前麵搭了一間“偏廈”,父母住在偏廈裏,把主房讓給弟弟。
現在,老媽聽人說,別處棚戶區有的“偏廈子”都辦了“自建公助”,就是承認麵積,回遷時可以多給一處住房,這挺好,自己的兒子正好就管這事,那就讓雙慶給辦一下吧!
老媽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卻一口回絕:“不行,咱家的房子不符合政策。我是管拆遷的,違反政策的事情,不能辦,也不敢辦。”
老兩口沒房住,這可是大事。老媽不死心,又找到兒子商量說,“這事不行,那能不能想辦法讓咱家的麵積再大點,我和你爸爸好有地方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