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故事,隻要你走進棚戶區,就會聽到很多很多。
3一個都不能少在張藝謀的電影《一個都不能少》中,隻有13歲的小魏老師,為了尋找不知跑到哪兒去了的學生張慧科,曆盡艱辛;為了籌集去縣城的車費,她帶著學生搬磚,車費不夠,就步行。在城裏,她更是一分錢也舍不得亂花,餓了吃人家的剩飯,渴了就喝自來水。在她的心裏,隻有一個念頭,就是高老師臨行時的囑托:“這些學生,一個都不能少。”
棚戶區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而民生工程就是為了讓每一個人都享受改革幵放的成果、享受棚戶區改造的實惠。那麼,無論什麼情況,都要做到“一個都不能少”。調查登記一個不能少,簽訂協議一個不能少,不願搬遷就反複做他的工作。就是沒錢上不起樓,也要千方百計幫助他,還是一個不能少。這也是遼寧棚戶區改造中,每一個黨員幹部內心的信念和責任。
棚戶區改造首先要進行的就是調查登記,由於棚戶區範圍大、人口多,加上時間緊,給調查登記帶來很大困難。但是各市負責動遷的工作人員,會同各區有關部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幹部全力以赴,深入居民家中,挨門逐戶調查、登記。他們口號是“不錯一戶、不差一人”,白天住戶不在家,無法調查,他們就晚上去。碰到住戶出遠門,他們就一趟一趟地跑。遇到智障人家,無法溝通,就想方設法聯係他們的親屬。
38歲的撫順市東洲區萬新街道辦事處棚改指揮部副總指揮冀剛,被撫順市民推舉為“感動撫順”的十大人物之一。他在緊張的棚改日日夜夜裏,沒有休息過一個星期天、沒休息過一個節假日。每天天不亮就上班,晚上夜很深了才回家,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他還將指揮部設在拆遷區裏,風餐露宿。就連父親病了,他都沒有時間到跟前,反而委托同學把老人送去醫院。
45歲的馬顏鳳是撫順市順城區葛布街道北街社區的書記,獨自一人帶著孩子生活了十幾年。新地號棚戶區改造工作啟動後,她就一直忙來忙去,挨家挨戶調查做工作,嗓子說啞了吃點藥頂著?,腳走疼了,回家泡泡第二天接著幹。新地號社區有1505戶,她一個人就簽了六七百戶,甚至手指都磨起了泡。自從2005年4月8日進駐新地號棚戶區以來,她就顧不上家了,甚至連兒子也顧不上,兒子隻能自己煮點方便麵對付。有一天兒子對媽媽說:“媽,你看我像方便麵不?”兒子一句玩笑話,母親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
沈陽居民董來福夫妻都是殘疾人,勝利大街動遷時,街道辦事處幫助他們在羅士圈地區買房安置。但是他們動遷後沒有住處,補償金根本不夠買房。信訪組了解情況後,馬上協調殘聯、民政,在4.5萬元補償的基礎上,再由兩個部門協調救助2萬元,讓他能買得起政府補貼房。在新房竣工之前,又幫他們租了房子。
沈陽的周建成是1968年下鄉的知青,回城後,住一處違建房。後來違建房動遷,他因母親去世,回老家奔喪,沒有簽上協議,也沒得到補償。後來他在羅士圈地區買了一處違建房。按政策,他隻能得到幾千元的補償。但是拆遷指揮部了解到周建成生活確實困難,按低收入戶給他補償了3.6萬元,還協調街道、社區給他辦了低保。
唐春芝是丹東市元寶區九道辦事處永寶社區居民,丈夫患心髒病,幹不了活,她本人患乳腺癌,手術後連吃藥的錢都沒有,孩子讀高中。她住的青龍山棚戶區改造開始,鄰居一個個都搬走了,隻剩下孤零零的她一家了,她急得直上火,沒有錢。按政策給她的房子應該是37平方米,要交納3.3萬元。這時,社區幹部站出來,幫她找開發商做工作,並把開發商領到家來,讓他看家裏的情況,後來開發商問最多能拿多少?她說我最多隻能拿出5000元,最後開發商讓社區出個證明,同意她隻交5000元就可以簽協議,其餘全免了。唐春芝感動得直流眼淚。
本溪市天華房地產有限公司在動遷入戶調查中,發現孫永成、鄧福I儒、鄭子平3位老革命傷殘軍人的生活都很困難,無力交納動遷上樓的超I麵積款。天華公司對3戶家庭給予特殊照顧,將他們原來居住的棚戶房無償交給天華公司,天華公司無償為他們每戶提供一套50平方米樓房。I撫順市順城區有一人家,姓方,就哥兒仨,一個智障,一個半身不遂。現在動遷了,但房照在哪兒說不清,隻知道來渾的,除了吵就是罵。沒有辦法,順城區村鎮辦主任劉穎特意趕到市產權處,整整查了兩i天,50多年前的產權證明還真找到了。方家老三當時就哭了,一邊說感丨j謝,一^邊說對不起〇II本溪市牛心台街道辦事處紅臉社區水泉街三、五組49戶動遷居民所住的房子,是原先本煤公司牛心台礦50多年前建的家屬住宅,建成後沒I辦房票,房改時也沒辦私產。棚戶區改造開始了,可他們因沒有房照無I法安置,居民們萬分焦急。得知這一情況後,市治沉辦、溪煤房產物業服務總站、本煤破產辦清算組、市房屋產權管理處以及街道、社區,一路綠燈,全力以赴,終於把這49戶居民的產權關係理順了。
I彩北街道辦事處黨委書記楊士太介紹說,本溪市兩個月內拆遷4000餘戶,如此多的人從棚戶區裏搬出來,在新樓蓋起之前他們上哪裏安身u呢?關鍵時刻,他們發動群眾,要求沒有棚戶區的社區,為搬遷戶騰房y子,租給拆遷戶。幾天時間,居民們就騰出了800多套房子,許多黨員不收租金,把房子無償借給棚戶區居民,他們說,這是“後方支援前方!”
陪同我到撫順古城社區采訪的戚麗紅,是五老街道辦事處的組織委丨員,1993年參加工作,她親曆了當年棚改動遷的全過程。她說,當時她們包河西社區,她們接受培訓,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先是下去把棚改的精神向下麵傳達,包括棚改的文件、政策規定。老百姓最關心的是上樓要交多少錢、沒有錢怎麼辦?當時她們3個人一組,由社區幹部領著,I進屋後,先是介紹自己,隨後就向老百姓宣傳,最長一天工作從早上7!:點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有時家都回不去,就在園區(古城子創業園區)吃。有時連園區都沒時間回,幹脆就在老百姓家裏做飯吃,就是為*I了節省時間。
我問她,那些就是不肯搬的怎麼辦?戚麗紅說,那就一個勁地去做工作,幾十次地去,直到做通為止。一個組包多少戶,每天做通了多少戶,簽了多少戶,這些情況,每天都要向上麵彙報。那時壓力也真大,就像過去打仗一樣,人家的山頭都一個個拿下來了,你這邊卻按兵不動、一步不前,而整個工程又不能為你無限期地等下去,豈不貽誤戰機、影響大局?那時候,自己的孩子還小,基本上就讓家人給照顧了,自己根本顧不上。
4一個不滿意都不能拆和一個都不能少正好相反,隻要有一個不滿意都不能拆。
為了真正保證棚戶區每一個居民的利益,原遼寧省副省長李佳向各市提出要求,他說:“進行棚戶區改造是一項民生工程,一定要達到讓老百姓滿意,讓民生工程變成民心工程。各市在棚改工作中一定要做到逐戶征求意見,一戶不滿意都不能拆,都要想辦法溝通,達到居民滿意為止。”
這是一個高難度的規定動作,要完成它,按常規打法不行,非有創新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