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年輕的寡婦,鄉親們更多的是同情,有些還會給以真誠的幫助,幫她看看小孩或是送些吃的東西。但偶爾有些不正之徒也會對桂花心懷不軌,總想從她身上撈點不懷好意的油水,桂花總會小心地防備著那些對她不利的小人。看到這些,有些好事的鄉親們會悄悄地、認真地告訴桂花某村有個男子為人正派、家景也不錯、隻是不幸死了老婆、聽說還想再娶一個等等之類的消息,桂花也知道,鄉親們是在告訴自己何必這麼辛苦地過日子,可以考慮找個合適的男人再嫁一次。可是,看到那活蹦亂跳已能穩穩端端走路的小浩洋,桂花那種再嫁的想法壓根兒就沒有。兒子是她的希望,是她的一切,更是她活下去的支柱,她可以為了兒子而付出一切,在她的思想裏,就算嫁個世界最好的男人,那也不是孩子的親生父親,他又怎麼全心全意疼愛她的小浩洋呢?
母子倆相依為命。小浩洋乖巧懂事。他四歲時就能幫助母親掃地煮飯。稚嫩的雙手幫母親料理力所能及的家務。
小浩洋六歲那年,母親咬緊牙頭,從牙縫裏省出可憐的幾個錢把兒子送進了學校。每年的學費使這個原本一貧如洗的家庭顯得更為艱難了。桂花更是沒日沒夜地在外麵忙農活或撿廢品以取得一點微薄的經濟收入來維持家用和積累兒子的學費。為了湊足學費,幫媽減輕負擔,懂事的小浩洋,每天天剛朦朦亮,他就搶著去割豬草;下午放學後,小浩洋總是不聲不響地提著簍子去野外撿幹牲畜屎,或是上山裏去撿柴,小小的身子骨總是被那些枯樹枝壓得喘不過氣來,有時還會被那崎嶇不平的山路摔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但堅強的沈浩洋從來就不會哭一聲,更不會到母親懷裏去訴說,偶爾桂花幫兒子洗澡時,看到兒子身上那一塊塊傷痕,想起柴房裏那一大堆柴火,她便會緊緊地抱著兒子淚流滿麵。
窮人家的孩子,麵對貧困和現實無能為力。他們把對人生的向往和對幸福的追求,堅信不移地寄托在漫漫的求學路上,他們深信隻要學業有成,就會美夢成真。因此,沈家的孤兒寡母也不例外。
從小學到初中,沈浩洋一直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他聰慧機敏,且勤奮好學。讀高中、上大學,是他無比向往的理想和夢寐以求的追求。然而,對於一個隻能勉強支持自己讀完初中的家庭來說,他的理想隻能是一種幻想。殘酷的現實折斷了他內心幼嫩的翅膀,他不忍再讓可憐的母親讓自己日夜操勞,於是他毅然選擇了當年生活補貼較高的礦山中等專業學校。再說,當年的中專生可以解決戶口問題,是成績優異的貧困農家弟子跳出農們的好途徑。何況,在當時吃上國家皇糧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沈浩洋終於順利地考上了中專,而且是以全縣最好的成績考上的,沈母的心也好比懸在半空中的一塊石頭,落下了地。
她沒有辜負丈夫臨終的囑托。桂花臉上又有了笑容。心情竟也開朗了很多。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兒子的成長,人生艱難已使四十歲不到的沈母看上去像六十歲的老婦人。常年是皺巴巴的補丁衣褲裹著瘦弱的身軀,由於生活的壓力,背已有些佝僂,額頭也爬上了縷縷皺紋,一雙原本明亮的大眼早已暗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