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在平壤、南浦、安州、宣川、義州、元山、仁川、大同等地也發生了群眾性的示威和暴動。3月2日在海州、黃州、釜山等地,3日在開城、鹹興、沙裏院等地也發生了示威和暴動。除了極少數親日官吏、大地主和買辦資產階級外,農民、工人、學生、小市民、宗教界人士、民族資本家以及在日本統治機關服務的部分下級官吏和中小地主都直接參加了這場鬥爭。參加鬥爭的人民在和日本軍警搏鬥的同時,還襲擊了官廳和公署,破壞鐵路和通信設備,處決了日本官吏、親日派、民族敗類和惡霸地主。從3月1日到5月31日的三個月期間,在203個府、郡發生了1491起示威和暴動,有200萬以上各階層群眾參加。截止同年12月末,在全國218個府、郡中有217個府、郡(11個府、206個郡)發生了3200餘起示威和暴動。
"三·一運動"爆發後,日本帝國主義者頒布了戒嚴令,動員全部警察、憲兵、軍隊進行血腥鎮壓,還調動日本本土的一部分軍隊和警察開進朝鮮半島,進行野蠻屠殺,終於把這場運動鎮壓下去了。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帝國主義者在3月1日至5月31日的三個月期間,殺害7509人,打傷15961人,逮捕46948人,破壞和焚毀私立學校和教堂49所、民房715戶。
"三·一運動"是朝鮮半島人民舉國一致的鬥爭,成為以後反日革命鬥爭的重要新起點。接著,在上海成立了韓國臨時政府,在我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邊境地區發展成為轟轟烈烈的抗日武裝鬥爭,給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稱霸夢想以沉重打擊。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者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終於迎來了反日民族解放鬥爭的最後勝利。
朝鮮半島的獨立問題,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在國際上進行了醞釀和討論。1943年11月下旬,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中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開羅舉行會唔,12月1日簽署《開羅宣言》宣告:"三大盟國軫念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期間,使朝鮮自由獨立"。1945年7月26日由中、美、英三國簽署,後來蘇聯也同意加入的《波茨坦公告》,重申要履行《開羅宣言》中關於實現朝鮮獨立的決定。
根據美蘇對日作戰達成的協議,美國和蘇聯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對朝鮮半島進行軍事占領,接受日本投降事宜。當時,在朝鮮半島駐紮的日本軍隊分為兩部分,38度線以北是屬於日本關東軍指揮下的軍隊,38度線以南是屬於日本大本營直轄的第17方麵軍指揮下的軍隊。因此,美蘇雙方當時都宣稱"三八線"不是政治分界線,而是有利於對日作戰和接受日本投降而劃定的一種臨時性的軍事技術性界線。1945年8月13日,蘇軍在雄基、羅津、清津登陸;8月22日解放平壤,23日南下至三八線南側重鎮開城,解放了三八線以北地區。在蘇軍開進朝鮮半島將近一個月後的9月8日,美國太平洋方麵陸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派遣的美國第24軍軍長霍奇中將率第7步兵師在仁川登陸,次日進駐漢城。已越過三八線到了南方部分地區的蘇軍,主動撤回三八線以北。1945年9月9日,日本殖民主義者的最高代表、朝鮮總督阿部信行和日本駐朝鮮陸、海軍司令向麥克阿瑟的代表霍奇中將簽署投降文告,降下了朝鮮總督府前的日本太陽旗,宣告日本帝國主義者對朝鮮半島的36年殖民統治正式結束。
美國方麵接受日本投降以後,接連發布美軍布告,宣布美國軍隊對北緯三十八度線以南的朝鮮半島領土和人民實行統治,韓國人犯法要接受屬於美國軍政廳的法庭審判,美軍當局發行的軍用鈔票同朝鮮銀行券同時作為流通貨幣在南朝鮮使用等等。9月19日,根據美國政府的指示,美軍在原日本的朝鮮總督府的基礎上正式組成軍政廳,美軍第7師師長阿諾德少將被任命為軍政長官,開始作為政府機構對南朝鮮實行軍政統治。美國軍政廳為了便於統治,又任命金性洙、呂運亨等11名韓國人為軍政長官的顧問。10月9日,美軍政廳宣布廢除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一切法令,代之以美軍政廳公布的許多新法令。1946年2月14日,美軍政廳設置了一個由韓國人組成的最高谘詢機構--南朝鮮國民代表民主議院,由李承晚任議長,金奎植任副議長。8月24日,美軍政廳宣布建立南朝鮮過渡政府立法議院,由90名議員組成。立法議院僅有向美軍政廳提出建議權,而由美軍政長官掌握否決權。1947年2月10日,美方推出韓國人安在鴻任軍政廳的民政長官;7月1日又推出韓國人徐載弼任最高議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