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政體的變化

韓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者統治時期,前赴後繼,英勇頑強地為爭取民族獨立而鬥爭;"八·一五"解放以後,繼續反獨裁、爭民主,堅持反對暴虐統治的鬥爭,譜寫出一篇又一篇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第一章 建國

日本在1910年8月完全吞並朝鮮半島以後,實行總督統治,推行野蠻殘暴的殖民政策:在政治上殘酷鎮壓一切反日鬥爭;在經濟上大量掠奪土地和財富;在文化上扼殺韓國的民族文化,實行愚民同化政策。

由日本軍閥頭目、現役陸海軍大將充任的朝鮮總督,擁有行政、立法、司法等一切大權,是朝鮮半島的絕對的統治者。韓國國內的一切政黨、團體,統統被解散;群眾政治集會,不論其規模大小,一律加以禁止。全國設立了24所監獄,許多韓國愛國人士被加上"擾亂治安"、"破壞安寧秩序"、"暴行"、"思想犯"等罪名逮捕入獄。據日本自己公布的統計,1912年的逮捕事件為52000餘起,1918年增加到142000餘起。

日本根據1912年公布的所謂"朝鮮土地調查令"、1911年公布的"朝鮮森林令"和1918年公布的"林地調查令",以"國有地"名義直接掠奪了朝鮮半島過去的驛田、宮田等全部公田12.5萬餘公頃,還掠奪了未開墾地、鹽堿地和農民的一部分土地共90餘萬公頃;在朝鮮半島1600餘萬公頃林田總麵積中,把1300萬公頃變成了"國有林"。通過土地調查和林地調查,從法律上確認了日本帝國主義者、日本人和韓國人地主對土地、林地的所有權和高額的封建地租征收權,使朝鮮半島大批農民淪為赤貧的佃戶。日本帝國主義者還加緊對糧食和原材料的掠奪,1919年僅大米就從總產量1270萬多石中奪走了267萬餘石。

在文化教育方麵,日本侵略者把日本語定為"公用語",關閉了許多韓國人私立學校。結果,私立學校從1910年韓國被吞並時的2100餘所減少到1919年的749所。根據報紙檢查法、出版法等法律,除了總督府的機關報《每日申報》外,禁止發行一切韓文報刊,同時禁止進口外國報刊,甚至連從日本進口的刊物也嚴加限製和禁止。僅在1910年一年間,在韓國禁止出售的刊物即達255種,並且沒收和焚毀了過去發行的全部愛國刊物。

但是,任何野蠻的專製統治也不能把韓國人民的民族愛國運動鎮壓下去。在日本帝國主義吞並以前就開展起來的反日義兵鬥爭,繼續不斷出現。1910年9月至1913年8月,朝鮮半島義兵部隊同日本帝國主義軍隊在各地進行了大小70餘次戰鬥。在平壤、安州、肅川、寧邊、順川等地,群眾襲擊和燒毀了日本帝國主義殖民者的財務所、郵政所和派出所。然而,由於日帝強大的武力鎮壓和反日義兵鬥爭本身的弱點,這一鬥爭迅速走向衰落。後來,一部分義兵以朝鮮半島北部邊境地區和中國東北、前蘇聯沿海州為中心轉變成為獨立軍運動。

與此同時,反對日帝的愚民同化政策的反日愛國文化啟蒙運動也迅速開展起來。一部分知識分子以新文化團體為名,先後組織了"憲政研究會"、"大韓自強會"等啟蒙思想團體。他們主張普及資本主義的近代科學文化,反對日帝的殖民奴化教育。當時在全國各地和中國東北等地建立了許多私立學校,為培養愛國青年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這個時期,還有一部分獨立運動者組織了"新民會"等小型的獨立運動秘密團體,繼續進行"謀議獨立"的活動。另一部分獨立運動者采用天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活動形式,開展爭取獨立的活動。

朝鮮半島人民日積月累的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怒火,終於在1919年爆發了。這就是在韓國民族解放鬥爭史上占有光輝一頁的"三·一運動"。這一運動的導火線是,日本侵略者派人把砒霜偷放在紅茶內,於1919年1月22日毒死了不甘心俯首貼耳聽任日帝擺布的韓國國王高宗李熙。李熙雖然是在1907年被廢黜的皇帝,但在許多韓國人的心中仍是民族的象征。以孫秉熙為首的33名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以韓國民族代表的名義,起草了《獨立宣言書》,決定趁為李熙舉行葬禮的機會於1919年3月1日在漢城舉行和平示威遊行。這一決定宣布以後,獲得韓國各階層代表的支持和響應。

1919年3月1日上午10點,漢城鍾路大街塔洞公園內聚集了成千上萬民眾和青年學生。下午2點30分,學生代表宣讀了《獨立宣言書》,隨後高呼"朝鮮獨立萬歲!"、"日本人和日本軍隊滾出去!"、"成立朝鮮獨立政府!"、"自由平等萬歲!"等口號,並上街示威遊行。30萬群眾的遊行隊伍,霎時間淹沒了整個漢城。群眾還散發《獨立宣言書》、《獨立新聞》、《覺醒號》、《敬告二千萬同胞》、《同胞們團結起來》等宣傳品,揮舞許多麵朝鮮王朝小國旗。在愛國群眾行動感召下,一部分韓國人巡警也覺醒過來,加入了遊行隊伍。日本總督下令用武力鎮壓手無寸鐵的和平示威者。結果,許多人被打死、打傷或被捕入獄。這時,自稱為"民族代表"的孫秉熙等"33人集團"卻被群眾民主運動嚇破了膽。他們未到塔洞公園參加集會,除了在外地的4人外,其餘29人隻到泰和飯館宣讀了一下《獨立宣言書》,就讓日本警方抓走,以表示他們和平請願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