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帝國主義者投降後,韓國人民一直為爭取真正獨立而鬥爭。廣大群眾通過民主選舉在各地建立了人民委員會,一些民族主義者和愛國人士組建了各種政黨和團體。朝鮮建國同盟領袖呂運亨在1945年8月15日組織了建國籌備委員會,自任委員長,安在鴻任副委員長。9月6日,建國籌備委員會在漢城召開有1300多名各界代表參加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宣布建立"朝鮮人民共和國"。隨後,根據朝鮮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組織法,選舉了有55名委員、20名候補委員、12名顧問的中央人民委員會。9月10日,還通過了清除日本帝國主義和封建殘餘勢力等6條政治綱領。然而,這些活動立即遭到美國軍政當局的排斥和反對。各地人民委員會在美軍抵達南朝鮮後不久就被強行解散。10月10日,美國軍政長官阿諾德少將發表聲明,稱"三十八度線以南的朝鮮領土上,隻有美國軍政府,不可能存在其他任何政府"。10月16日,駐南朝鮮的美軍司令霍奇中將也發表聲明,否認朝鮮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存在。

圍繞著朝鮮半島獨立和建立政府問題,國際上也展開了激烈的鬥爭。1945年12月中下旬,美、英、蘇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的議題之一是朝鮮問題,並於12月29日發表了《莫斯科外長會議公報》。公報中的第三部分規定:韓國將重建為獨立國家;設立臨時朝鮮民主政府;由在南朝鮮的美軍司令部和在北朝鮮的蘇軍司令部組織一個聯合委員會,來協助組成臨時朝鮮民主政府;由美、英、蘇、中四國實行對朝鮮不超過五年時間的托管統治等等。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的決定,從一開始就遭到南朝鮮一些人士的反對。他們組成"反對托管國民總動員委員會",發表宣言,舉行集會和遊行,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反托管運動"。由朝鮮北部的蘇軍司令部和朝鮮南部的美軍司令部派出的代表組成的"蘇美聯合委員會",從1946年3月20日起在漢城舉行工作會議。由於雙方在應與哪些政黨和社會團體進行谘詢協商來組成臨時朝鮮民主政府問題上產生分歧,會議毫無成果就中斷了它的工作。

1947年11月14日,聯合國第二屆大會通過了美國提出的關於朝鮮問題的決議:由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等九國代表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員會";在聯合國韓國臨時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全朝鮮半島的議會選舉和建立政府。1948年1月8日,聯合國韓國臨時委員會代表團在印度代表梅農率領下到達漢城,準備同南北方的李承晚、金九、金日成、金枓奉等幾位領袖人物會談。金九主張從朝鮮半島撤走美、蘇軍隊,在全朝鮮舉行民主選舉,建立統一政府。李承晚則主張在南朝鮮進行單獨選舉,建立過渡政府。由於駐紮在朝鮮北方的蘇聯軍方不允許聯合國韓國臨時委員會代表團入境,梅農等人未能同金日成、金枓奉會談,更無法監督舉行全朝鮮半島的議會選舉和建立政府。因此,聯合國大會臨時委員會(即"小型聯大")在1948年2月26日又通過了在南朝鮮單獨舉行選舉的決議。

1948年5月10日在南朝鮮單方麵舉行了大選。在這次選舉中當選的198名議員,於5月31日選舉李承晚為臨時議長,組成國會,並批準成立了憲法起草委員會。這一委員會起草的憲法草案於7月12日在國會上通過。根據這個憲法,7月20日李承晚在國會上當選為總統。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李承晚任總統,李始榮任副總統,李範奭任國務總理。朝鮮北方於1948年8月25日舉行大選,9月9日建立了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