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學術研究 第五章 人際吸引的心理機製
成人心理衝突的原因依據發展心理學觀點,兒童與成人的關係要經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第一,親近成人的依附時期;第二,擺脫成人束縛的反抗時期;第三,獲得獨立地位結束反抗的自立時期。青少年學生處於第二個發展期,即通常說的"心理斷乳期",他們與成人之間往往發生較多的心理衝突與人際障礙,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因此廣大教師與家長迫切需要有關減少與青少年學生心理衝突的理論谘詢。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人際關係都是由認知、情感及行為三種心理成分構成的。在這三種因素中,情感因素起著主導作用,它製約著人與人之間心理距離的親疏程度,是人際關係親密性,深刻性及持久性的主要調節器,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人際吸引為主要標誌,不良的人際關係以人際排拒為主要標誌。因此,欲揭示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衝突產生的原因,首先應弄清人際吸引的心理機製。本文擬在論證人際吸引機製的基礎上,探討青少年與成人心理衝突產生的原因。
一、人際吸引的心理機製
關於人與人之間相互吸引的問題,西方社會心理學者提出許多理論,其中代表性的理論有三種。第一種是社會交換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這種理論依據成本與報酬概念解釋人際吸引的原因。假設社會交往是一種交換過程(包括物質商品交換和諸如讚揚等非物質商品的交換),如果交往雙方能從對方身上獲得利益,即當交往雙方在交往中獲得的報酬超過自己所投入的成本時就產生相互吸引。第二種理論是強化理論,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伯恩和克洛利。這種理論從強化原則出發,把社會刺激分為酬賞和懲罰兩大類,酬賞性刺激使人產生積極愉快的體驗,進而導致相互吸引;而懲罰性刺激則使人產生消極不快的體驗,並導致對他人的厭惡。所以,能從相互交往中得到酬賞是人際吸引的主要原因。第三種是平衡理論,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海德。這種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認知結構係統,當係統中各種認知因素出現平衡狀態時,就會引起內心愉快的肯定體驗,而不平衡時,則引起不愉快的否定體驗。因此,當人們對某一事物持有相同的態度時,就會彼此喜歡和吸引。概括地講,社會交換理論認為能從交往對象身上獲得利益是人際吸引的原因。強化理論認為在交往中得到對方的獎賞是人際吸引的原因,而平衡理論則認為求得認知平衡是人際吸引的根本原因。
上述三種理論從不同角度解釋了人際吸引的原因,每一種解釋都有其合理的內核與一定的說服力,為我們了解人際吸引的心理機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每一種理論又都有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三種解釋的立論依據都是與人際吸引不同質的其它理論。如社會交換論是受啟於經濟學中的交換概念,雖然給予了進一步發揮,即將人們的交換由物質領域擴展到非物質領域,但卻仍帶有明顯的經濟學化和庸俗化傾向。強化理論則是強化原則的延伸,即借用行為主義關於人類學習規律的概念體係來解釋人際吸引的原因,雖然具有一定的新意,但顯然是過於簡單化了,忽視了人在社會交往中的主觀能動性。至於平衡理論,它是關於態度轉變的認知不協調理論在人際關係中的具體應用,隻適用於解釋典型的人際吸引現象,而且牽強附會的成份較大。由於上述三種解釋的立論依據都是建立在其它理論基礎上,所以,對人際吸引之原因的解釋還是不能完全令人滿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