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際吸引的心理機製(3 / 3)

4、以行激將

我國古代兵家十分重視將帥行為對士兵的巨大激勵作用。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他們重視的是將帥行為對士卒的榜樣作用以及平時對士卒的感情投資。《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尉繚認為,指揮作戰的將領要自身作出表率激勵士卒,這樣就能使士卒聽從指揮,如同心指揮四肢一樣,他說:"故為將者,必本乎率身以勵眾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就是這個意思。將帥不僅戰時應為士卒作出表率,即使平時,也應關懷士卒,作出感情投資,心理學上叫做"關懷激勵"。孫武說:"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以與之俱死","上下同欲者,勝"。即如果將帥對待士卒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那麼士卒就可以與他共患難,同生死,如果上下同心,同仇敵愾,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尉繚也說:"夫勤勞之士,將必先己。寒不重衣,險必下步,軍井成而後飲,軍食熟而後飯,軍壘成而後舍,勞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師雖久而不老不弊。"著名軍事家吳起更是身體力行。據《史記》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漢代名將李廣,"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卒共之。......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嚐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像吳起、李廣這樣的將軍,士卒怎麼能不拚死效力呢?

5、以情激將

即"動之以情",激發自己將士和敵方將領的某種情緒。這是最常用的激將方法。綜觀中國曆史上的激將戰例,主要有如下四種以情激將的方法:

(1)激其仇恨心士兵如果對作戰對象沒有仇恨,其作戰也不會勇敢奮死。孫武說:"殺敵者,怒也。"就是說,欲使士卒勇敢殺敵,必須激起他們對敵人的仇恨和憤怒。因為仇恨和憤怒是強烈的否定的情緒,這種情緒使人趨向於引起憎恨和憤怒的對象,欲攻擊之、摧毀之而後快。士兵如果有了這種心理狀態,就可以推動他們英勇作戰,打敗敵人。在曆史上,利用敵人侵我領土、毀我家園、殺我同胞姐妹的事實激起將士對敵人的憤怒是我國古代兵家常用的方法。

(2)激其責任心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每個人對其他人都負有一定的責任,如對父母對子女、對國家的責任。人對自己責任的意識,心理學稱為責任心或責任感。當人履行了自己的責任時,人就會感到滿意、高興;沒有履行責任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羞愧。因此,激發士兵的責任心,就可以提高部隊的士氣。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旦士卒的責任心被激發起來,士兵就會"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3)激其事業心事業心也即現代心理學中所講的成就動機,它是人的高級心理動機之一。建功立業,千古留名,做出成就,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心理追求,隻不過強度不同而已。人一旦有了強烈的成就動機,任何艱難困苦都可以忍受,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中國古代兵家也十分注意激發自己和士卒的事業心。《漢書·馬援傳》中說:"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宋代嶽飛的"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皆是勵人或自勵的名句。

(4)激其自尊心,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都有自尊和受人尊重的心理需求,稱之為尊重的需要。如果不能達到自尊和受人尊重,人就會感到羞愧和無價值。因此,激發人的自尊心是常用的激將方法。《三國演義》第五十回中有這樣一個激勵將士自尊心的例子:曹操赤壁大敗後,"曹仁置酒與曹操解悶。眾謀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慟。眾謀士曰:'丞相於虎窟中逃難之時,全無懼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馬已得料,正要整頓軍馬複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頓足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眾謀士皆默然自慚。"這裏,曹操是明哭郭嘉,暗羞眾將和眾謀士。

在對付敵將方麵,以情激將也是極常用的方法。這是因為人在激情狀態下,往往會出現"意識狹窄"現象,使人的認識範圍縮小,理性批判力降低,自我控製能力減弱,進而使行為失去控製,甚至做出一些愚蠢或魯莽的行為。所以,孫武說:"故將有五危,要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即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點:有勇無謀,隻知輕率地與敵人硬拚,會被敵人誘殺;貪生怕死,膽怯懼敵,會被敵人俘虜;急躁易怒,缺乏冷靜,會受不了敵人的挑釁而妄動;過分廉潔自尊,潔身自好,會經不起敵人的侮辱而失去理智;而不識大局,過於"愛民",會經不起敵人的煩擾而陷於被動。他告誡人們:"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因慍致戰。"尉繚也認為:"將者,......寬不可激怒,清不可事財。夫心狂耳聾目盲,以三悖率人者難矣。"即將帥應胸懷寬廣,不要被敵人激怒;廉潔奉公,不要被敵人利誘;審時度勢,不要閉目塞聽;冷靜理智,不要狂妄暴躁。孫武主張,對急燥易怒的敵將,可"怒而撓之",即用挑逗的辦法來激怒他,使其失去理智,輕舉妄動,為我所製;對於輕視我軍的敵將,可"卑而驕之",使他更加驕傲,然後尋機擊破他。

具體到一次戰鬥的全過程,如何激將呢?在這方麵,我國古代兵家也有十分珍貴的軍事心理學思想。例如,在《孫臏兵法》中,孫臏將戰役中的激將法歸結為五個階段,使之貫穿於一次戰鬥的全過程。他說:"孫子曰:合軍聚眾,(務在激氣)。複徙合軍,務在治兵利氣。臨境近敵,務在厲氣。戰日有期,務在斷氣。今日將戰,務在延氣。"即在每次戰鬥之前,應集合部隊,進行戰鬥總動員,使士卒了解這次戰鬥的意義,激勵他們的戰鬥決心,這就是"激氣",在部隊出發之後,還要不斷整治部隊,使部隊保持銳氣,這就是"利氣","利氣"是使士氣聚而不散;當部隊臨敵,馬上就要投入戰鬥時,但應設法鼓勵鬥誌,這就是"厲氣","厲氣"是使士氣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由於每次戰鬥皆有一定的日期,不允許曠日持久,拖延誤事,因此在戰鬥的過程中,還要繼續鼓勵戰士,以便按預定期限結束戰鬥,這就是"斷氣","斷氣"有"一鼓作氣"之意;一場戰鬥結束了,往往又要投入新的戰鬥,必須使士卒有連續作戰的準備,保持旺盛的戰鬥情緒,這就是"延氣",即使士氣延續下去,應當承認,孫臏的這些關於激將的論述,符合軍事心理學的規律,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總之,激將法中所包含的心理學思想是十分豐富的。我國古代關於激將法的思想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我們應當繼承這份遺產,認真研究其心理機製,為發展我國的軍事心理學和領導科學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