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怎樣以利激將呢?我國古代軍事家、思想家也有許多珍貴的思想。第一、賞要嚴明。做到"有功而賞","以功致賞",即應以戰鬥中的表現作為賞的惟一依據,"不賞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否則,"賞無功謂之亂"。第二、賞應與罰結合。《三國誌》中說:"賞功而不罰罪,非國典也"。即應將獎賞與懲罰結合運用,做到有功而賞,有罪而罰,"賞一而勸百,罰一而懲眾",隻賞不罰,亦達不到充分激勵的效果。《孫臏兵法》指出:"不信於賞,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並認為"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士畏上也",即賞可以激勵士卒忘死戰鬥,而懲罰可以使士卒服從指揮,賞罰結合,激勵效果最好。第三、賞罰要公平。不公平就會引起不滿。怎樣才算是公平呢?一是賞罰不以個人感情為據。《管子》認為:"喜無以賞,怒無以殺",即不能因為個人歡喜而行賞,也不能因個人惱怒而擅殺。二是不以關係遠近、地位高低而定。《左傳》中說:"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韓非說:"誠有功,雖疏賤必賞;誠有過,雖近愛必誅"。三是要重賞重罰。《尉繚子》提出,在治軍時,要"賞如山,罰如溪"。即賞要像高山那樣沉重,罰要像溪水那樣湍急。賞和罰必須達到一定的量才能引起充分的激勵效果。四是要賞罰及時。用現代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要"及時強化"。賞罰不及時會降低激勵效果。孫臏主張"賞不逾日"和"罰不還麵",即有功者當天就要行賞,有罪者立即就應處罰。
2、以境激將
即設置某種特殊的情境來激勵將士的士氣和誘使敵人犯錯誤。這是中國古代軍事家和將帥經常采用的方法。他們的主要作法是:
(1)利用人的感官效應,提高士兵的戰鬥力。孫武認為:"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人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耳目也"。即可以采用某些視覺刺激(如旌旗)和聽覺刺激(如鑼鼓)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專注於戰鬥,無其它分心念頭。士兵用心專一,就會"使全軍攜手於若使一人,"現代心理學的研究還表明,某些視覺刺激和音響不僅有吸引人注意的作用,而且有激動人情緒的作用。例如,戰場上旌旗獵獵,金鼓隆隆,無疑有振奮人精神的作用。現代戰爭中進攻前的紅色信號彈和炮擊,也有振奮軍心的作用。
(2)利用人的危險情境中爭取生存的本能。人遇到危急情況時,必須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動員機體的全部力量,采取有效的行動。此時人的身心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心理學上稱為應激。應激一般說來有利於人的潛能的動員和發揮。王充說:"有水火之難,惶或恐懼,舉徙器物。精誠至矣,素舉一石倍舉二石"。這就說,人的應激狀態下可以迸發出平時不可能發出的力量。我國古代兵家也十分重視危險情境對士卒的激勵作用。孫武認為,士卒的心理是"圍則禦,不得已則鬥,過則從","投之無所往,諸、劌之勇也。"意思是說如果被包圍,士兵就會本能地抵抗;碰到不得已的情況,就會拚死戰鬥;陷入非常危險的境地,就更服從指揮;如果把部隊置於無路可走的絕境,士卒就會像古代勇士專諸、曹劌那樣勇敢。所以他提出:"投入亡地然後存,陷入死地而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危險情境使個人的生命受到威協,為了生存士兵必須拚死戰鬥。一個人如果有了奮死的決心,在戰鬥中就會勇不可擋。對於這一點,我國古代兵家有著深刻的認識。吳起說:"一人投命,足懼千夫。"韓非子說:"一人奮死可以對十,十可以對百,百可以對千,千可以對萬,萬可以對千萬。"《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的曆史上有名的韓信擺背水陣的戰例,就生動地說明了危險情境對士卒的激勵作用。
應當指出,在使用危險情境激將的時候,應當十分謹慎,不能教條地搬用這一方法。在曆史上,三國時期的蜀將馬謖正是教條地照搬這一經驗而失去街亭的。危險情境對人的激勵作用的前提是奮死戰鬥可以求生,至少是有求生的可能。如果士卒認為即使奮死也難以求生,那麼士卒就會被絕望、恐懼的情緒壓倒,其激勵作用就成問題了。
(3)設置某種情境,造成敵人心理上的錯覺,誘使敵人作出錯誤的判斷並采取錯誤的行動。孫武主張:"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謂之"示形"。即用假象來欺騙敵人,迷惑敵人,調動敵人,爭取戰爭的主動權。他還說:"善能使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孫武的這些主張,是符合現代軍事心理學思想的。毛澤東同誌指出:"錯覺和不意,可以喪失優勢和主動。因而有計劃地造成敵人的錯覺,給以不意的攻擊,是造成優勢和奪取主動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
3、以理激將
人的理智、情感和意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現代情緒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人的情緒的產生是由環境事件、生理狀態和認知因素三個條件製約的,其中認知因素是決定情緒性質的關鍵因素。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在本世紀50年代提出的情緒的評定--興奮學說認為,刺激情境本身並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的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即要經過人的認知過程。同一刺激情境,由於人們對它的認識和評估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如果認為刺激對個體有利,就會產生肯定的情緒體驗,並企圖接近刺激物;如果刺激被評估為對個體有害,就會產生否定的情緒體驗,並企圖躲避刺激物。人們對戰爭的認識也不例外。士兵對戰爭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戰鬥熱情和戰鬥意誌。一旦士兵認識到戰爭的必要性和正義性,他們就會迸發出極大的戰鬥熱忱。對於這一點,我們的古人亦有深刻的認識。《左傳》中說:"師直為壯,曲為老"。韓非說:"用兵者,服戰於民心"。吳起說:"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在我國曆史上,以理激將,曆來為兵家所重視。如成湯伐桀,作《湯誓》,曆數夏桀之罪,號令天下伐之;周武王伐紂,作《太誓》,告於眾庶民:"今紂王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遏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用淫聲,用變亂正聲,怡悅婦人。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在商郊牧野,又一次作戰前動員,聲討紂王的罪惡。周武王在戰鬥之前如此接二連三地聲討紂王的罪惡,其目的是曉諸侯和士卒以"理",激起他們的戰鬥決心和戰鬥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