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
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大多一帆風順,受到家庭的過度保護,習慣於被別人圍著、護著、捧著,從未嚐過"逆境"滋味,不知道什麼困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不能控製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甚至不能應付一些較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非常脆弱。他們在遇到不順利時,往往表現出過分的失望、焦慮、沮喪情緒,甚至意誌消沉,自暴自棄,不能客觀地分析現實條件和自我狀況,使挫折的不利方麵在其身上表現得非常明顯,以致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走向違法犯罪道路。例如,學習是件艱苦的勞動,上課要認真聽講,課後要完成作業,無論喜歡不喜歡,一個人到一定年齡都要在一個學校班級中生活,與老師同學打交道。要適應學生生活,獨生子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但這對於那些任性慣了,又缺乏克服困難、應付挫折毅力的部分獨生子女來說都會成為難事。調查結果表明,未成年獨生子女犯原在社會上輟學的真實原因是在遇到考試失敗、升學落榜、同學矛盾、師生誤會、丟錢失物、父母離婚或死亡等挫折時,既缺乏適應能力,更缺乏戰勝困難和應付挫折的能力,隻好采取消極的方法,導致厭學、逃學、輟學行為的發生。這些中途輟學流落到社會上的獨生子女,由於沒有適當的資格(文化知識、文憑、專業技術等),難以找到良好的職業,稱心的工作,容易在社會上閑逛,從文化娛樂場所中受到不良影響,容易在不良刺激的誘惑下,萌發違法犯罪的念頭。同時,他們也容易被社會上不法分子教唆、拉攏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3依附性強而生活自理能力差
多數新收押的獨生子女犯,不會洗衣服,不會鋪床疊被,不會整理自己的物品,有的甚至在家時連飯碗也未曾洗過,獨立生活能力很差;有的日常改造中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就無所適從,就哭鼻子。由此可見,他們是在溺愛嬌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許多家長對自己的獨生子女過分遷就,進行過分保護,不讓子女做家務活,而由自己全部包攬,有的甚至連子女的家庭作業也代替去做。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富裕的家庭,雇傭別人幹家務,不讓子女幹哪怕是十分輕鬆的體力勞動。很多家長的確是辛辛苦苦地好心幹壞事。因為他們對子女這種無原則的疼愛和過分保護,剝奪了子女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客觀上阻止了子女的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從未成年獨生子女犯罪的特點可以看出,溺愛嬌慣、過分保護不僅會導致子女生活能力差和意誌力差,經不起任何挫折,而且會使子女養成好吃懶做、自私任性、冷酷殘忍、乖戾蠻橫、脾氣暴躁的性格特征,還會使他們隨著年齡的逐漸增大,物質欲求惡性膨脹,當家庭滿足不了自己欲望時,便會鋌而走險,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4好逸惡勞心理突出
好逸惡勞的心理指喜歡安逸、享樂,厭惡勞動的心理。多數未成年獨生子女犯從小生長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優越家庭環境裏,逐漸養成了鄙視勞動、厭惡勞動的不良習慣。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他們原在社會上總是千方百計地逃避勞動:在學校組織勞動時,他們常用生病、身體不適等借口推托;在家中把自己應當做的家務完全推給別人,起床後不整理床鋪,平時不打掃房間,做飯不用自己勞動,洗衣服不用自己動手。有的甚至花錢雇請同學幫助自己做作業。與此同時,現代家庭生活水平高了,使得獨生子女有條件享受到豐富的物質生活,能夠有錢購買自己喜歡的衣物用品、食品和玩具,能夠有機會去公園、遊藝場甚至去卡拉OK歌舞廳。於是,他們就千方百計地從父母或親戚朋友那裏搞錢去從事物質享樂活動。許多父母過分嬌慣溺愛和遷就子女,也就盡可能多地給子女錢,從而助長了他們的物質享樂欲望。
三、未成年獨生子女犯罪心理的防範與克服
學校要在傳播文化知識、培養興趣愛好、引導個性發展的前提下,著重抓好精神文明教育、道德法製教育、公民意識教育以及青春期教育和心理衛生教育,使學生首先學會做人。這樣他們將來才會成為一名對祖國有忠心、對社會有愛心、對家長有孝心、對他人有關心、對自己有信心的高素質公民,才能自覺抵製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和精神垃圾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