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卷 調虎離山(1 / 3)

第十五卷 調虎離山

第25章 序

【原文】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注釋】往蹇來返:《易經·蹇》中說:"蹇,難也,險在前也,見險而能止,知矣哉。"意思是說,往前走危險,就返身離開。

【譯文】等待自然條件對敵人不利時再去圍困敵人,用人為的假象去誘惑敵人,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想辦法讓敵人反過來攻我。

【計名出處】《西遊記》七十六回:"......正中了我的'調虎離山'之計。"

【計名闡釋】

調虎離山,此計用在軍事上,是一種調動敵人的謀略。它的核心在一"調"字。虎,指敵方,山,指敵方占據的有利地勢。如果敵方占據了有利地勢,並且兵力眾多,防範嚴密,此時,我方不可硬攻。正確的方法是設計相誘,把敵人引出堅固的據點,或者,把敵人誘人對我軍有利的地區,這樣做才可取勝。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一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承父誌,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盧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灌水阻隔,易守難攻。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勳勢力強大,野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一條調虎離山的妙計。針對軍閥劉勳,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勳送去一份厚禮,並在信中把劉助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說劉勳功名遠播,令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勳交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勳求救。他說,上繞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繞,我們感激不盡。劉勳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得意。上鏡一帶,十分富庶,劉勳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決定發兵上繞。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勳哪裏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視劉勳的行動,見劉勳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繞,城內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已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它的老窩吧!"於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製了盧江。劉勳猛攻上鏡,一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後悔已經來不及了,隻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講解】"虎"喻強敵,"山"喻敵有利之地形、時機等條件,虎於山中則難以製服,敵人在有利的條件下就難以戰勝。智者引虎出山,於平陽捕之,良將審時度勢,明察戰局,誘敵以利,驅敵以害,或用智謀激怒敵人使之陣腳混亂,行動錯誤,自蹈死地。

〔古計今用例說〕

第26章 調虎離山與經商謀略

"調虎離山",顧名思義,是設法使老虎離開山頭,造成"虎落平川被犬欺"的局麵。在軍事上是指誘使敵方離開原來的有利地形,便於襲擊。

在經商活動中,企業掌握主動權是最重要的,運用"調虎離山"之計可以使競爭對於損耗財力、物力或是主動權,以使自己贏得主動,達到控製局麵的目的。

企業經營者必須切記不可輕易放棄自己的經營陣地,而進入完全陌生的市場環境或經營領域,不然很容易敗下陣來。

1.彌太郎的迂回戰術

1980年,三井物產公司的益田與其任職大藏省時的上司澀澤榮一商量,準備自組一個"東京帆船會社"。

當時澀澤榮任第一銀行的總裁,也是三井出資設立的東京股票交易所的幕後主持人。得到澀澤榮的讚同後,益田立刻和當時的政界要員聯係,私下也和地方上的海運業者聯合,準備設立大海運公司。

在三井公司和財政界的大人物做為後盾,地方上的船主、貨主當然就陸續申請加盟,甚至當時的一些富商,也都陸續響應。

很快,消息傳開了。三菱的彌太郎盡管有把握以其實力來與這家公司正麵競爭,但對於他們雄厚的資金來源,以及澀澤在社會上的地位,卻又不敢忽視。

為了給這家新公司的產生設立障礙,或者讓計劃流產,以除去此一勁敵。彌太郎采取了"調虎離山"的應付措施。

首先,彌太郎利用與自己有深厚交情的報界大亨大隈所辦的兩種報紙攻擊澀澤,使澀澤的名譽、聲望因輿論的討伐而跌落,參加新公司的商人心中產生懷疑和不安,漸漸地動搖了參加的願望。

同時,彌太郎也派人到各地去進行攪亂,以厚利誘惑最熱衷於新公司建立的藤井,使他脫離新公司,接著去說服新的商人,用低利資金流通、低運費為條件來引誘他們。

經過這一係列的行動,彌太郎使地方人士對三井物產產生反感,進而猛烈抨擊東京風帆船會社的建立。

彌太郎還私下收買了東京股票交易所的股東,撤換了澀澤的親信,斷絕了東京股票交易所支援東京風帆船會社的資金。

1980年8月10日,"東京風帆船會社"盡管還是成立了,但由於彌太郎施用的"調虎離山"之計。使中途退出加盟的人太多,不僅資金發生問題,而且失去大宗物資如米、木材等的運送,公司的業務無法順利開展。

這種看透了對方意圖之後,並不正麵競爭,而用側麵迂回、調虎離山的戰術,委實十分高明。

2.卡內基計敗佛裏克

調虎離山之計,在現代商戰中常見運用,其關鍵是"調"。為了獲取勝利,通過製造各種假象,讓對方產生錯覺,然後因勢利導去牽著對方走,或是故意泄露一些假情報來"調"動對方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以達到削弱對方、戰勝對方的最終目標。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與焦炭大王佛裏克的一段從聯手到分裂的經營過程,充分表現了商戰的殘酷性。佛裏克在匹茲堡擁有好幾座精煉焦廠,為尋求發展,他求助於卡內基,而卡內基則看中了焦炭對鋼鐵的重要作用。兩人從此聯手,合作一度很愉快,收益也很豐厚。

但佛裏克是一位野心勃勃、桀驁不馴的人。他並不滿意隻經營焦炭業,在與卡內基聯手後,他有意向鋼鐵業滲透,並一度占據了鋼鐵公司副總經理的高位,與卡內基分庭抗禮。對此,卡內基無法容忍,兩人因此交惡。但卡內基深知,欲除佛裏克,隻能謹慎行事,否則,將會禍及自己的鋼鐵業。一山不容二虎,調虎離山勢在必然。此後,焦炭廠發生了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卡內基慫恿佛裏克從嚴處理焦炭廠罷工事件,而佛裏克意氣用事,釀成了一場轟動全美的流血事件,成了眾矢之的、他也隻能自食其果,引咎離職。被激怒的工會組織又讓他經曆了一次暗殺風波,身負重傷。

在此例中,卡內基計"調"佛裏克。在當時,報界有人就指責卡內基用心險惡,但卡內基絲毫不為所動。他有他的道理:在敵人尚未清醒時,假如你不能把他打倒,那麼倒在地下的將是你自己了。

美國海關已有數百年的曆史,蓄謀逃避海關管理條例,又要不犯法,簡直比登天還難。但有個美國進口商卻得逞了。他仔細研究海關的各項規章條例,預料海關人員可能作出的某些假設,成功地調虎離山,鑽了一個空子。

當時,進口法國女式手套得繳納高額進口稅。這種手套在美國售價極其昂貴,那位進口商跑到法國,買下了1萬副最昂貴的皮手套。然後將每副手套都一分為二,將其中1萬隻左手套發運到了美國。

那位進口商一直不去提取這批貨物,直到過了提貨期限。凡遇到這種情況,海關得將此作為無主貨物拍賣處理。這1萬隻舶來的左手套個部被拿出來拍賣了。由於一整批左手套毫無價值,這樁生意的投標人員僅有一個,就是那位進口商代理人。他隻出一筆微不足道的錢,就把它們全部買了下來。

這時,海關當局意識到了其中蹊蹺,曉諭下屬:務必嚴加注意,可能有一批右手套舶到,不能那個進口商的計謀得逞。

然而,那位進口商已經預料到了這一招,所以他把那些右手套合裝成5千盒,每盒裝兩隻右手套。這個寶押對了。第二批物通過海關,那位進口商隻交了5千副手套的關稅,再加上在第一批貨拍賣時付的那一小筆錢,就把1萬副手套運進了美國。

好一招精明的"調虎離山"之計!

第27章 調虎離山與創業謀略

"調虎離山"之計,關鍵在一個"調"字上,目的另要"虎"離山。"調"要做到巧妙,靈活,隱真示假。當麵對強敵占據有利地形,強攻不利時,就應誘騙,調動敵人脫離良好的自然條件,再去消滅之。

無論是"調虎離山"計還是由它而引伸的"規避廠險,避強擊弱"之策,都是企業家必須掌握的商戰要訣,尤其以小對大,以弱對強更應運用此招。

聰明的創業者,在爭奪市場份額時,誰能將對手調離其熟悉的環境,誰就會爭取得起碼的主動權,使形勢朝有利於自身的方向轉化。

1.日本商人的戰術

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日本商戰進軍國際市場主要采用由"調虎離山"引伸出的一係列謀略,趁競爭對手來不及、想不到而出現的空隙,進攻對方沒有戒備或實力空虛的地方。這具體表現在:

(1)迂回包抄。

戰後初期,商戰戰場主要在歐美各國之間展開,歐美各大跨國公司還未顧及的其它區域,存在遼闊的競爭空間。

此時因產品質量不高尚無法進入歐美市場的日本產品就鑽了這個大空子。它首先進攻亞非拉各國市場,選擇的進攻點,一般都不存在競爭對手,或是競爭對手實力較差,處境不妙,大有可乘之機。

如計算機業,日本先攻克亞洲的鄰近國家,然後是澳大利亞,最後是歐洲和美國。日本汽車公司和摩托車公司也是首先打入亞洲市場,然後再向外擴張。日本複印機、家用電器、音響設備等許多公司,最新選擇的市場都是美國和歐洲企業鞭長莫及的地區。

(2)填補真空

哪裏有空子,哪裏就有填補真空的日本產品,日本人進行商戰是全球性的,可以說是無所不在,連鮮為人知的太平洋群島也沒有放棄。

帕勞共和國、北馬裏亞納聯邦、馬紹爾群島和瑙魯等國,都是近十多年才獲得獨立,過去都曾經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的殖民地。日本人填補了老殖民者留下的真空,在這些地區積極開展工作。

現在太平洋島嶼的任何地方都有豐田汽車停在椰子樹下,即便是最小的漁船也用雅馬哈的外裝馬達推動。在島嶼村子的小雜貨鋪,銷售著日本的麵條和啤酒,甚至鹽和白糖也是日本運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