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需求、供給與價值(1 / 3)

第二卷 需求、供給與價值

第一章 論市場

●生物學和機械學關於相反力量均衡的概念。本篇的範圍。

一個企業成長、壯大,以後也許停滯、衰朽。在其轉折點,存在著生命力與衰朽力之間的平衡或者均衡。第四篇的後幾章討論過的主要是使人口增減或工商業方法興衰的那類力量的均衡。隨著我們研究工作的逐漸深入,我們越來越有必要認為經濟力量相似於那樣一些力量,這些力量使青年人成長到壯年,此後,他逐漸僵硬,不愛活動,直到最後讓位於其他生氣勃勃的人。但是為了給這種高深的研究作好準備,首先我們就需要觀察一下比較簡單的力量均衡,這種均衡是和一條彈線所係的一塊石子或一個盆中彼此相依的許多小球所保持的機械均衡大體上一致的。

現在我們必須研究需求和供給的一般關係;特別是和供求借以保持"均衡"的那種價格的調節相關的那些關係。均衡這個名詞是一個通用的名詞,而且現在可以不加特殊解釋地來使用。但這個名詞牽涉到許多的困難,而這些困難隻能逐步地加以解決。事實上,本篇中的很大的篇幅就用在討論這些困難了。

例證有時將取自某一類經濟問題,而有時將取自另一類經濟問題,但是主要的推理過程和任何特定種類所特有的那些假設無關。

這樣,它既不是敘事的,也不積極地解決實際問題。它揭示了我們關於支配價值的因素的知識的主要理論根據,從而,為下篇行將建立的結構作好準備。它的目的與其說是為了獲得知識,毋寧說是為了獲得和整理關於迫使人類進行經濟上的勞作和犧牲以及使他終止的那兩組相反力量的知識的能力。

首先我們必須對市場加以簡略的敘述:因為它是使本篇和下篇中的概念更加精確所必要的。但是市場的組織不論在原因或結果上都是和貨幣、信用與對外貿易密切地聯係著的。

因此,對它的充分研究,就隻好留待下一卷。在那裏,市場將同工商業的變動結合起來,同生產者和商人的聯盟與雇主和雇工的聯盟結合起來加以研究。

●市場的定義。

當談到供求的相互關係時,它們所指的市場當然必須是同一個市場。如古爾諾所說,"經濟學家所說的市場,並不是指任何一個特定的貨物交易場所,而是指任何地區的全部,在這個地區中,買主與賣主彼此之間的往來是如此自由,以致相同的商品的價格有迅速相等的趨勢"。又如傑文斯所說:

"起初,市場是城中出售糧食和其他物品的一個公共場所,但是這個字的意義曾被推廣,從而指任何一群商業上有密切關係並進行大量交易的人。一個大城市有多少重要行業,就可以有多少個市場,而這些市場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固定場所。市場的中心是交易所,市集或售賣所,商人們都約定在那裏相會和進行交易。倫敦的股票市場、小麥市場、煤炭市場,糖市場和許多其他市場都各有各的固定場所;曼徹斯特的棉布市場、廢棉市場和其他的市場也是如此。但場所上的這種區分是不必要的,交易者雖散布於全城或郊區,但他們仍能形成一個市場,如果他們借助於市集、約會、已公布的價單、郵敗和其他辦法而彼此取得密切聯係的話。

因此,一個市場越完全,則市場的各個部分在同一時間內對同種商品支付相同價格的趨勢也越強。當然,如果市場很大,則把貨物運給不同買主的費用也必須酌加在內;各個買主,除市場價格外,還一定得支付一宗特別的運費。

●市場在空間上的局限性。影響某物市場大小的一般條件;適於分等分級和選樣;宜於運輸。

把經濟學的推理運用於實踐時,往往很難確定某地供求變動在多大程度上受著他地供求變動的影響。很顯然,電報、印刷機和蒸汽運輸的一般趨勢是擴大這些影響的作用範圍,並加強它們的勢力。整個西方世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被看成是各種股票證券和貴生屬的市場,小而言之,可以被看成是毛、棉、甚至小麥的市場;當然必須酌加運費,其中包括貨物通過海關時所交納的關稅。因為在所有這些場合下,包括關稅在內的運費不足以阻止西方世界各地的買主彼此競購相同的供應品。

有許多的特殊原因,它們可以擴大或縮小某特定商品的市場。但是差不多所有那些擁有廣大市場的商品都具有普遍的需求,且易為人所識別。例如,棉布、小麥和鐵都是滿足迫切的、幾乎是普遍的需要的。它們易於識別,所以,它們能夠由那些彼此相隔很遠,以及和商品相隔也很遠的人們來買賣。如有必要時,可以從這些商品中選取真正典型的樣品:

它們甚至可以由一個專門家來"分級",像美國對穀物所分的等級那樣;因此,買主可以確保他所買的商品將達到一定的標準,雖然他從來沒有見過他所要買的商品的樣本,而如果他見過樣本,則他也許不能作出判斷。

擁有廣大市場的那些商品,也必須是經得起長途運輸的商品:它們必須有相當的耐久性,同時它們的價值和體積相比要大得多。某商品是如此笨重,以致在離產地很遠的地方銷售時它的價格勢必有所提高,這樣的商品照例隻有很狹隘的市場。例如,普通磚的市場實際上隻限於磚窯附近的地區,它們幾乎不堪通過陸路而運輸到那些沒有自己磚窯的地區。

但某些特種磚則在英國大部分地區擁有自己的市場。

●組織完善的市場。

讓我們進一步考察那些東西的市場,這些東西是用特殊的方式來滿足普遍的需求,具有易於識別和便於攜帶等條件的。它們,如我們所曾提到的,就是有價證券和貴金屬。

某公司的任何一張股票或債券,某政府的任何一張公債票,同任何其他一張收益相同的股票或債券完全具有相同的價值。買主究竟購買哪一種,對他來說是沒有區別的。有些證券主要是那些規模較小的煤業公司、輪船公司和其他公司的證券,需要有關當地情況的知識,除了在附近城鎮的交易所中是很難推銷的。但是整個英國就是它的一個大鐵路公司的股票和債券的市場。平時一個經紀人即使沒有米德蘭鐵路的股票,他也會出售這種股票;因為他知道這種股票總是流入市場,並且確信他能買到它們。

但最有力的事例是那些證券的事例,這些證券叫做"國際"證券,因為世界各地都需要它們。它們是:一些主要國家的債券和大公司如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紐約中央鐵路公司的債券。對於這類債券來說,電報使全世界交易所中的價格保持在幾乎完全相同的水平上。如果其中一種債券的價格在紐約、巴黎、倫敦或柏林有所上漲,則僅漲價的消息就有使其他市場的價格上漲的趨勢;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價格上漲受到阻礙,則別的市場多半會立即將該特定種類的債券用電報預售的辦法在價格高的市場上拋售,而頭一個市場的經紀人將在別的市場進行電報預購。一方麵賣,另一方麵買,就加強價格到處趨於一致的傾向;除非有些市場處於非常狀態,這種傾向就立刻成為不可抗拒的。

在交易所中,一般說來,商人也能確保按照同買價差不多相等的價格出售證券;他往往情願以低於他在同一刹那所能賣的價格的1/2%,或1/4%,或1/8%,有時甚至1/16%的價格購買頭等股票。如果有兩種同樣保險的證券,其中一種是發行額大的債券,而另一種是同一個政府發行額小的債券,從而,頭一種債券不斷流入市場,而後一種債券卻很罕見,那末,僅僅因為這個緣故,商人們所取的賣價和買價之差在後一場合要比前一場合大些。這正說明了這個偉大的法則:某種商品的市場愈大,一般說來,它的價格變動愈小,而商人在經營此商品中所取的周轉利率也愈低。

可見,證券交易所曾經是,現在仍然是借以形成各種易於識別、便於攜帶和滿足普遍需求的產品的市場的範例。但在最大程度上具有這些性質的商品是黃金與白銀。正是由於這種原因,它們曾被選作貨幣使用,以代表其他東西的價值。

世界金銀市場組織得十分完美,它可以提供我們所討論的那些法則的作用的許多奇妙例證。

●即使一個小市場也往往受遠處的間接影響。

在和國際證券與貴金屬的市場相反的另一極端,首先是適合某些人的那些定做的東西,如合身的衣服;其次是那些容易腐爛而體積很大的東西,如新鮮蔬菜之類,這些東西不便於長途運輸。前者很難說有一個批發市場,它們價格由以決定的那些條件是零買和零賣的條件,而對這些條件的研究可略而不論。

第二類商品的確擁有批發市場,但它們隻限於很小的範圍。我們可以在鄉鎮出售較普通的蔬菜中我到我們的典型事例。附近的菜商也許在雙方幾無外部幹擾的條件下準備把菜賣給鎮中居民。賣方和可向別處購買的買方對過高的價格可以有某些節製:但通常這種節製不起作用,而可能發生的是,在這種場合下,菜商們能夠聯合起來,從而規定一種人為的壟斷價格;這就是說,這種價格與生產成本幾無直接關係,而主要是由對市場的負擔能力的考慮所決定的。

另方麵,很可能,有些菜商和第二個鄉鎮的距離幾乎一樣遠近,有時他們把菜送到這個鎮,有時又送到那個鎮;而有時在頭一個鎮買菜的人也同樣可以到第二個鎮去買;價格上極小的差異,將使他們願意到較好的市場去,從而,使兩個鎮中的交易在某種程度上相互依存起來。也很可能,第二個鎮和倫敦或其他中心市場有密切的聯係,因此,它的價格是由中心市場的價格所決定;在這種場合下,第一個鎮的價格也必定有很大的變動,以便和它們相一致。隨著消息的一傳十,十傳百直到消息遠散各處,因此,即使偏僻的市場也動輒為本市場未曾覺察的那些變動所影響,而這些變動是來自遠方,逐漸波及各個市場的。

可見,在一個極端是世界市場,其中直接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起著作用;而在另一個極端是那些偏僻的市場,其中沒有來自遠方的各種直接的競爭,雖然在這些市場上甚至也可以感受到間接的傳來的競爭。而絕大多數的市場卻處於這兩個極端的中間,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必須研究它們。

●市場在時間上的局限性。

此外,市場不但因地區而異,而且也因使供求力量彼此達到均衡所需要的時間的長短不同而有所不同。這種時間因素比空間因素當前需要更加充分的注意。因為均衡本身和決定它的那些因素的性質都以市場所占用的時間的長短為轉移。我們將知道,如果時期很短,則供給局限於現有的存貨;

如果時期較長,則供給將或多或少受該商品生產成本的影響,而如果時期很長,則這種成本將又或多或少受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勞動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成本的影響。這三類當然是交織在一起的。我們首先討論第一類;並在下章中考察那些供給和需求的暫時均衡,其中供給實際上隻指市場上可供出售的存貨,因此,它不能直接受生產成本的影響。

第二章 需求和供給的暫時均衡

●欲望和勞作之間的均衡。在偶然的物物交換中一般不存在真正的均衡。

一個人用自己的勞動來滿足自己的一種需要時,就可以發現欲望和勞作之間的均衡的簡單例證。當一個小孩采摘黑莓以供自己食用的時候,采摘工作本身也許暫時覺得有趣,時間稍長,吃的快樂除補償采摘工作的辛苦外,而綽綽有餘。但是當他大吃了一頓以後,就不願多吃了。對采摘工作開始產生厭倦,它也許是一種單調的而不是疲勞的感覺。最後當他的玩興和對采摘工作的厭惡與吃的欲望相抵銷時,就達到了均衡。而他從采摘黑莓所能得到的滿足達到了最高限度。因為,直到那時,每次采摘使他得到的滿足多,而失去的滿足少,那時以後,任何一次采摘都使他得到的滿足少,而失去的滿足多。

在一個人和另一個人的偶然交換,例如在兩個林中居民以槍交換小船的時候,所謂真正的供求均衡是極其罕見的。因為雙方也許都有滿足不足的情況,頭一個人如果不能用別的方法得到船的時候,除槍外他也許願意用某種東西交換小船;

而第二個人在必要的時候也許用船以外的其他東西來交換槍。

在物物交換製下出現真正的均衡,的確是可能的;雖然物物交換在曆史上比買和賣早些,但在某些方麵是更加複雜的;而在較高文明階段的市場上,可以看到真正均衡價值最簡單的事例。

我們可以把那類曾經引起許多討論的交易撇開不談,因為它們實際上並不重要。它們和名畫、古錢與無法"分級"的其他東西有關。其中各種東西的售價將取決於欣賞它的富人是否在場,如不在場,它也許被那些指靠它牟利的商人買去。

同一張畫在前後售賣時的價格差異雖然很大,但如果沒有職業買主的穩定影響,也許還要大得多。

●在當地的穀物市場上一般可以建立真正的(雖然是暫時的)均衡。

那末,讓我們來討論現代生活中的日常交易並以某鎮的穀物市場為例。為簡單起見,讓我們假定,市場上所有的穀物都是相同質量的。各個農戶或別的賣主以任何價格所銷售的數量,是由他需要現款和他對與自己有關的市場的目前情況和未來情況的估計所支配的。有些價格沒有一個賣主會接受,而另外一些價格沒有一個賣主會拒絕。此外,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中間的價格,按這些價格許多賣主或所有的賣主都願出售較多或較少的數量。人人力圖摸透市場情況,並以此來支配自己的行動。讓我們假定,實際上穀物所有者願以三十五先令的低價出售的穀物隻有六百誇脫。但是三十六先令會使穀物所有者多賣一百誇脫,三十七先令會使他們再多賣三百誇脫。我們再假定,三十七先令這一價格誘引買主隻買六百誇脫,按三十六先令可以多買一百誇脫,按三十五先令還可以多買二百誇脫。這些事實可用表說明如下:

價格賣主願意賣的數量買主願意買的數量三十七先令一千誇脫六百誇脫三十六先令七百誇脫七百誇脫三十五先令六百誇脫九百誇脫當然,在那些實際上情願接受三十六先令而不願一無所售就離開市場的人們中間,有些人並不會立即表示是樂於接受那個價格的。同樣,買主們也將有所防備,假裝不十分熱中的模樣。因此,價格就像一個毽子,隨著一方或另一方在"討價還價"上得勢而擺來擺去。但是除非他們勢力懸殊,例如,除非一方對對方的力量估計不足,或不幸而估計不中的話,則價格多半與三十六先令相去不遠;幾乎可以肯定,收市時價格大致接近三十六先令。因為如果某賣主認為買主們實際上將能以三十六先令買到他們按該價格所願買的全部穀物,則他將不願放棄比該價格相當高的任何機會。

買主方麵也將作同樣的估計;不論什麼時候價格如大大超過三十六先令,則他們將認為在該價格下供給將比需求大得多。因此,甚至那些寧願支付該價格而不願空手回家的買主也有所等待;而由於等待,他們促進價格的下降。另一方麵,如價格遠在三十六先令之下,則甚至那些寧願接受該價格而不願一無所售就離開市場的賣主,也將認為在該價格下需求將超過供給。所以,他們將有所等待,而由於等待,他們促進價格的上漲。

可見,三十六先令這一價格堪稱真正的均衡價格。因為如果開始時就選定了這個價格,並且始終保持不變,則它恰使供求相等(亦即買主們以該價格所願買的數量恰等於賣主們以該價格所願賣的數量);因為各個掌握市場情況的交易者也希望有那樣的價格。如果他所見到的價格與三十六先令相去很遠,則他預期不久將有所變動,由於這種預期,他促進該價格的迅速實現。

對我們的論證來說,買主與賣主都必須完全掌握市場情況確實是不必要的。買主中有許多人也許對賣主們的出售意向作了過低的估計,從而,暫時價格保持在可以找到買主的最高水平上;因此,在價格沒有降到三十七先令以下,就可以出售五百誇脫。但後來價格勢必下降,結果很可能再出售二百誇脫,並以三十六先令左右的價格收市。因為在出售七百誇脫之後,除了按高於三十六先令的價格,沒有一個賣主急於想多賣一些,除了按低於三十六先令的價格,也沒有一個買主急於想多買一些。同樣,如果賣主對買主出高價的意向作了過低的估計,他們中間的有些賣主也許按他們所願索取的最低價格開始出售,而不願使他們的穀物留在自己手中,在這種場合下,按三十五先令的價格就會銷售很多的穀物;但市場也許將以三十六先令的價格和七百誇脫的銷售總額而告結束。

●在穀物市場交易的過程中,對貨幣需要的強度通常沒有顯著的變化。但在勞動市場上確實有這種變化。參閱附錄六。

上麵的例證暗含著一個符合大多數市場實際情況的假設,但是這個假設應當加以明辯,以便使它不致潛入那些不應有的場合。我們曾暗中假定,買主們購買第七百誇脫穀物所願付的貨幣額和賣主們出售第七百誇脫穀物所願收取的貨幣額,是不受以前按較高或較低的價格成交這一問題的影響的。我們考慮到買主們對穀物的需要(它對他們的邊際效用)隨著購買量的增加而減少,但我們未曾考慮在他們不願出手貨幣(它的邊際效用)方麵有任何顯著的變化;我們曾假定不論以前支付的款額是多是少,貨幣的邊際效用實際上是不變的。

就我們實際上所涉及的大多數市場交易來說,這個假設是站得住腳的。當一個人為了自己消費而購買某種東西的時候,他用在那種東西上的錢隻占他總資金的一個很小的部分,而當他為了經商而購買的時候,他還要再賣它,因此,他的潛在資金並沒有減少。無論在哪個場合下,在他出手貨幣的意向方麵是沒有顯著的變化的。這對有些人來說也許並不適用。但肯定有一些擁有大量貨幣的人在場,他們的影響對市場起著穩定作用。

在商品市場上,這些例外很少,也不重要;但在勞動市場上,它們卻屢見不鮮,而且也是重要的。如果一個工人有枵腹之虞,則他對貨幣的需要(貨幣對他的邊際效用)是很大的。如果開頭他在議價方麵處於劣勢,並以低工資受雇於人,則他對貨幣的需要仍然是很大的,他也許繼續按低工資出賣他的勞動。這種可能之所以越大,是由於在勞動市場上議價方麵的優勢往往處於買主方麵,而不處於賣主方麵,但在商品市場上買方和賣方多半都有分沾這種優勢的機會。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另一個區別是由於各勞動賣主隻有可出售的一個勞動單位這一事實。這是許多事實中的兩件事實,我們在討論過程中用它們將會大體說明工人階級對經濟學家特別是對雇主階級把勞動看作是商品而把勞動市場看作是一般商品市場的那種做法的本能的反抗。其實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區別,雖從理論的觀點來看並不是根本的,但是十分顯著的,而在實踐中也往往是很重要的。

因此,當我們計及邊際效用既取決於商品量又取決於貨幣量的時候,交易理論就變得更加複雜了。這種考慮的實際重要性並不是很大的。但在附錄六中我們曾把物物交換和在每次交換中一方總以一般購買力形式出現的交易加以對比。

在物物交換中,某人所交換之商品量必須密切適應他個人的需要。如果他的存量太多,他也許沒有適當的用途。如果他的存量太少,他也許很難找到滿足其所需而用其所餘的那樣一個人。但是不論什麼人,隻要他擁有一般的購買力,一旦遇到有多餘東西的人,就能獲得他所需要的那種東西:他無須找到一個"一身而二任焉"的人,他可以供其所需,而取其所有。因此,各個人特別是經商的人,能存得起大量的貨幣,從而,能大量購買,而不會用盡他的存款,或使它的邊際價值有很大的變動。

第三章 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的均衡

●差不多所有不易毀壞的商品的交易都受對未來估計的影響。

其次我們必須研究的是,什麼原因決定供給價格,亦即賣主們對各種不同數量所願接受的那些價格,上章中我們隻觀察了一日的交易;並假定待售的穀物數量是已經存在了的。

當然,這些數量取決於頭年所播種的穀物的數量,而這多半又以農戶對他們在本年內所能得到的穀物價格的推測為轉移。這就是我們在這裏中所要討論的重點。

甚至在市日的一個鎮上的穀物交易所中,均衡價格也受著那些對生產和消費的未來關係的估計的影響。在歐美的主要穀物市場上,期貨買賣已占優勢,並且迅速地把全世界穀物貿易的主要路線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期貨"買賣中有些純係投機;但它們大體上是由一方麵對世界消費量的估計和另方麵對現有數量與南北半球未來收獲量的估計所決定的。商人們所考慮的是,各種穀物的播種麵積,作物的早熟及其收成,充作穀物代用品的那些東西的供給,和穀物可以作為它們代用品的那些東西的供給。例如,在買賣大麥時,他們要考慮像糖這一類東西的供給,因為在釀造業中它可以充作大麥的代用品,同時也要考慮各種飼料的供給,因為飼料的缺乏會提高農場所用大麥的價值。如果世界某地某種穀物的種植者被認為一直是在虧本,並且該穀物的未來播種麵積勢必減少;則人們可以推斷,一旦該穀物出現,價格勢必上漲,因為它的缺乏是有目共睹的。價格上漲的預期對期貨的預售發生影響,而這反過來又影響現價;因此這些價格間接地受著對未來供應品生產費用的估計的影響。

但在這裏和以下幾章中,我們特別要討論的是在那些時期內的價格變動,而這些時期比最有遠見的期貨商人一般所能逆料的時期還要長些。我們必須考慮使自己和市場狀況相適應的生產量和決定於正常需求與正常供給的穩定均衡位置的正常價格。

●生產的實際成本與貨幣成本生產費用。生產要素。

在這種討論中,我們將不得不經常使用生產成本和生產費用這些名詞;而在進一步展開討論以前,我們必須對這些名詞加以簡略的敘述。

我們可以重申某種商品的供給價格和它的需求價格的類似點。在假定生產效率完全以工人的努力為轉移時,我們曾看到,"引起生產任何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所必要的努力而需要的價格,可以叫做那一數量(當然指的是一定單位時間內的數量)的供給價格"。但是我們現在必須考慮這樣一個事實,即生產一種商品一般都需要許多不同種類的勞動並以各種形式使用資本。直接或間接用於生產商品的各種不同的勞作,和節欲或儲蓄商品生產中所用資本所需要的等待;所有這些勞作和犧牲加在一起,就叫做商品生產的實際成本,對這些勞作和犧牲所必須付出的貨幣額叫做商品生產的貨幣成本,或為簡單起見,叫做商品的生產費用。生產費用就是為了引出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各種勞作和犧牲的適當供給而必須付出的價格;換言之,生產費用就是商品的供給價格。

商品生產費用的分析可以追溯得很遠,但這種做法是不值得的;例如,把用於任何生產中的各種不同原料的供給價格當作最後事實,而無須把這些供給價格分解成它們由以構成的幾種成分,往往就夠了。否則我們的分析也許永無止境。

我們可以把生產某商品所需要的東西劃成某些種類,怎樣方便就怎樣劃分,並把它們叫做商品的生產要素。這樣,當生產任何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它的生產費用就是它的生產要素的相應數量的供物價格。而這些供給價格的總和就是該商品那一數量的供給價格。

●代用原則。

典型的現代市場往往被看成是那樣一種市場,在這種市場上,廠商把貨物按照其中幾乎沒有商業費用的價格售與批發商。但是從較廣泛的角度來看,我們認為一種商品的供給價格是行將售與我們所考察的需要該商品的那群人的價格,換言之,也就是我們所考察的市場上的價格。至於供給價格中有多少是商業費用,這要看那個市場的性質。例如,加拿大林區附近的木材的供給價格往往幾乎完全是由伐木工人的勞動價格構成的。但倫敦批發市場上同一種木材的供給價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運費;而它對英國一個鎮上的零星買主的供給價格,有一半以上是鐵路運費和把他所需要的東西送上門並存有該種木材以供他買的那些中間人所收的費用。此外,某種勞力的供給價格由於某種原因可以分成培養費,普通教育費和專門教育費。這種可能的結合是無數的;雖然各種結合都可以有它自己的枝節,而在徹底解決和它有關的任何問題時對這些枝節都需要加以分別對待,但所有這些枝節,就本篇的一般推理而論,是可以忽略的。

在計算某商品的生產費用時,我們必須考慮下述事實:即甚至在沒有新發明的時候,產量的變動動輒引起商品的幾種生產要素相對數量的變動。例如,如生產規模大,則多半要用馬力或蒸汽機來代替手工勞動。原料多半從較遠的地區大量地運來,從而,增加了生產費用,這些費用等於搬運工人的工資和各種中間人與商人所收取的費用。

就生產者的知識和經營能力所及,他們在每一場合下都會選擇那些最適合他們用的生產要素。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的總和,一般都小於可以用來替代它們的任何其他一組生產要素的供給價格的總和;每當生產者發覺情況並不如此,一般說來,他們總會設法代以那種費用比較低一些的方法。以後我們將會看到,社會如何采取大同小異的辦法,用一個企業主來代替另一個企業主,因為就後者向社會索取的代價而言其效率是比較低的。為了便於引證,我們可以把它叫做代用原則。

這個原理幾乎可運用在經濟研究的各個領域之中。

●一個代表性企業的生產成本。

我們的出發點是:我們在它們最一般的形態上考察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的均衡;我們撇開不談經濟科學中特殊部門所特有的那些特點,而把我們的注意集中在差不多全部經濟科學所共有的那些一般關係上。因此,我們假定:需求和供給自由地起著作用;買方或賣方都沒有密切的結合,每一方都是單獨地行動著,存在著很大程度的自由競爭;這就是說,買主一般都是自由地同買主競爭,賣主一般都是自由地同賣主競爭。雖然人人都是單獨地行動,但是我們假定他對於別人在做些什麼,一般地都有足夠的認識,使他不致比別人要較低的價格或出較高的價格。暫時假定這適用於各種成品及其生產要素,適用於勞動的雇傭和資本的借貸。這些假設和現實生活究竟吻合到什麼程度,我們在某種程度上已有所研究,並且將進一步加以研究。但在目前我們是就這一假設出發的;我們假定在同一個時間內市場上隻有一個價格;這其間還有一點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必要時,我們不要考慮到貨物被運給市場各處的交易人的手裏時運費方麵存在著種種差別;而如果它是一個零售市場的話,我們還須考慮到零售業務那些特殊費用。

在這個市場上,商品的各種數量都有一個需求價格,也就是說,有一個價格,按照這個價格該商品的每一特定數量在一日、一周或一年內都能找到買主。而支配該商品的任何一定數量的價格的那些情況,在性質上因問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在各個場合下,一個市場上被提供出賣的東西愈多,行將找到買主的那種價格也就愈低;換句話說,每蒲式耳穀物或每碼布的需求價格是隨著被提供出賣的數量的每一增加而遞減的。

時間單位可根據各個具體問題的情況加以選擇:它也許是一日、一月、一年、甚或一個世代。但是不論在哪種場合,相對於所述市場的期間來說,它必然是短促的。我們將假定,在此期間市場的一般情況始終不變;例如,沒有式樣或趣味上的變動;沒有影響需求的新的代用品,沒有擾亂供給的新的發明。

正常供給的情況是比較不確定的;而對它們加以充分研究隻好留待以後各章。它們因所述時期的長短不同而細節上也有所不同;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機器與廠房的物質資本和營業技能與組織的非物質資本都是慢慢地成長和慢慢地衰亡的。

讓我們回想一下那個"代表性企業",它在生產上的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取決於它所生產的商品的生產總量。暫時不談這種依存性的所有進一步研究,讓我們假定該商品的任何數量的正常供給價格可以看作是該廠對它的正常生產費(包括經營方麵的毛利)。這就是說,我們假定它是這樣一種價格,這種價格的預期恰足以維持現有的生產總量;這時有些企業正在興起,產量不斷增加,而有些企業則正在沒落了而不斷減少產量,但生產總量卻仍舊不變。比它高的價格會促進正在興盛企業的發展,緩和(但是不會挽回)正在衰落企業的瓦解,其淨結果是生產總量的增加。反之,比它低的價格會加速正在衰落企業的瓦解,削弱正在興盛企業的發展;

總的來說減少生產。價格的上漲或下降,對那些往往停滯不前而很少垮台的大股份公司也有相同的、雖然程度不等的影響。

●供給表。

為了使我們的概念明確,讓我們以毛織業為例。我們假定,一個熟習毛織業的人想要查明年產數百萬碼某種毛布的正常供給價格是多少。他勢必要計算(1)織造這種毛布時所用的羊毛、煤炭和其他原料的價格,(2)廠房、機器和其他固定資本的磨損和折舊,(3)全部資本的利息和保險費,(4)工廠員工的工資,(5)承擔風險、規劃並監督業務的人們在經營上的毛利(其中包括損失保險費)。當然,他會根據所用的各種要素的數量來計算它們的供給價格,並假定供給情況是正常的;他把這些供給價格加在一起,就求出毛布的供給價格。

我們假定,供給價格表(或供給表)是用和我們的需求價格表相同的方法製定的。一年或任何其他單位時間內的商品的各種數量的供給價格,都要和該數量並列起來。隨著商品年產量的增加,供給價格可以增加,也可以減少,甚至交替增減。因為如果自然對人向它索取更多原料的努力給予頑強的抵抗,同時在那個時期工業中又沒有采用新的重要經濟方法的餘地,則供給價格將上升;但是如果生產量較大,大量采用機器以代替手工勞動也許有利可圖,則生產量的增加勢必降低我們這個代表性企業的生產費用。但是供給價格隨產量增加而下降的情況,又必然給它們自己造成特殊困難;

這些困難當在本篇的第十二章中加以討論。

●均衡產量與均衡價格。某商品的供給價格和它的實際生產成本並沒有密切的關係。正常均衡情況的真正的含義。"長時期"一詞的意義。

因此,如產量(在一個單位時間內)是使需求價格大於供給價格的產量,則賣主的所獲不僅足以使他們認為值得把這樣一個數量的貨物運往市場去賣,而且會多拿出一些,這時就有一種傾向於增加出售數量的積極力量起著作用。反之,如產量是使需求價格小於供給價格的產量,則賣主的所獲就不足以使得他們認為值得把這樣一個數量的貨物運往市場;

因此,那些處在懷疑的邊際,正在猶豫是否應當繼續生產的人,就會決定停止生產,從而就有一種傾向於減少出售數量的積極力量起著作用。當需求價格等於供給價格時,產量沒有增加或減少的趨勢,它處於均衡狀態之中。

當供求均衡時,一個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量可以叫做均衡產量,它的售價可以叫做均衡價格。

這種均衡是穩定的均衡;這就是說,如價格與它稍有背離,將有恢複的趨勢,像鍾擺沿著它的最低點來回搖擺一樣。

我們將會看到,所有穩定均衡都有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在均衡狀態中,需求價格大於供給價格的那些數量,恰恰也就是小於均衡數量的那些數量,反之亦然。因為當需求價格大於供給價格時,產量有增加的趨勢。因此,如果需求價格大於供給價格的那些數量恰恰是小於均衡產量的那些數量,這時如果生產規模暫時減至稍低於均衡產量,則它就有恢複的趨勢;可見,就向著那個方向移動而論,均衡是穩定的。如果需求價格高於供給價格的那些數量恰恰也就是小於均衡數量的那些數量,那麼,大於均衡數量的那些數量的需求價格必然低於供給價格。因此,如果生產量多少擴大到均衡數量以上,則它將有恢複的趨勢;而就向著那個方向發生的變動而論,這種均衡也將是穩定的。

當供求處於穩定均衡時,如有任何意外之事使得生產規模離開它的均衡位置,則將有某些力量立即發生作用,它們有使它恢複均衡位置的趨勢;正如同一條線所懸著的一塊石子如果離開了它的均衡位置,地心引力將立即有使它恢複均衡位置的趨勢一樣。生產數量圍繞著它的均衡位置發生的種種動蕩,具有相同的性質。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擺動很少像一條線任意懸著的石子的擺動那樣有節奏。假如這條線是懸在水車溝的混水中,溝中的河水有時可以自由地流著,而有時卻被部分割斷,則這種比較也許是更加確切的。這種錯綜複雜也不足以說明糾纏經濟學家和商人的那種種幹擾。如果持線人用部分有節奏的和部分任意的動作擺動他的手,這個例證也不會克服有些真正實際價值問題上的困難。因為實際上需求表和供給表並不是長期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動著的;它們的每種變動都使均衡產量與均衡價格有所變動,從而,給了產量和價格借以擺動的一個新的中心。

上述考慮表明時間因素對於供求有著巨大的重要性,這是我們現在就要研究的。我們將逐漸發現下述原理的許多不同的限製:即一種東西可依以生產的價格代表它的實際生產成本,也就是說,代表那直接地和間接地用在它的生產方麵的種種努力和犧牲。

因為在我們這樣一個變化得很快的時代,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給的均衡和從某商品消費中所得到的滿足總量與生產它所用的努力與犧牲總量是不一致的。即使正常收入和利息--即付給這種努力和犧牲的貨幣報酬是努力和犧牲的精確尺度時,上麵這兩個東西也不會是完全一致的。經常被援引和經常被歪曲的亞當·斯密和其他經濟學家的那個原理的真正含義是,商品的正常價值或"自然"價值是由於種種經濟力量"在長時期內"傾向於使之產生的價值。那正是經濟力量將會產生的那種平均價值,如果一般生活狀況保持靜態的時間長得足以使這些力量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的話。

但是我們不能完滿地預測將來,料想不到的事是會發生的;現有的各種趨勢,在它們來不及發揮現在看來似乎是它們的充分作用的時候,也是可以改變的。一般生活狀況不是靜態的這一事實,是把經濟學原理運用於實際問題時所遇到的許多困難的源泉。

當然,正常並不意味著競爭。市場價格和正常價格同樣是由許多影響所造成的,其中有些是建立在道德基礎上麵,有些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麵,有些是競爭的,而有些卻不是競爭的。當我們區別市場價格和正常價格以及區別正常價格一詞的廣義和狹義的用法時,要注意的正是所考慮的那些影響的持久性及其發生作用所必需的時間。

●在短時期內,效用對價值起著主要的影響作用,而在長時期內,生產成本對價值起著主要的影響作用。

本書其餘各章將主要討論的是解釋商品的價值在長時期內有等於它的生產成本的趨勢這一原理,並對這個原理加以限製。特別是這裏所曾初步討論的均衡概念在本篇的第五章和第十二章中將加以更仔細的研究。關於"生產成本"或"效用"決定價值的爭論將在附錄一中加以討論。但是關於最後這個問題,在這裏略敘一二,也許不是無益的。

我們討論價值是由效用所決定還是由生產成本所決定,和討論一塊紙是由剪刀的上邊裁還是由剪刀的下邊裁是同樣合理的。的確,當剪刀的一邊拿著不動時,紙的裁剪是通過另一邊的移動來實現的,我們大致可以說,紙是由第二邊裁剪的。但是這種說法並不十分確切,隻有把它當作對現象的一種通俗的解釋,而不是當作一種精確的科學解釋時,才可以那樣說。

同樣地,當一種成品必須銷售時,人們對它所願支付的價格將由他們要想得到它的那種願望和他們對它所能花費的數量來決定。他們想要得到它的那種願望部分地取決於這一機會,即如果他們不買這個東西,則他們將能按同樣低廉的價格買到另外一種和它相似的東西。這種機會取決於支配著後麵這一種東西供給的那些因素,而它的供給又取決於生產成本。但是待售的數量有時實際上是一個固定的數量,例如,魚市場就是如此,在魚市場上,當天的魚價差不多完全是由魚案上同需求比較起來的魚的數量來決定的。如果某人姑且假定魚的數量就是這麼多,說價格是由需求支配的,那末,隻要這種說法並不自命是一種嚴格的確切的說法,則他的這種簡單說法也許是可以原諒的。同樣的,如認為克利斯蒂售賣行前後出售珍本書時所取的價格不同完全是由需求所決定的,這也是可以原諒的,但這說法決不是十分確切的。

舉一個相反的極端的例證,我們看到有些商品是遵守收益不變規律的,這就是說,不論商品的產量是大是小,它們的平均成本大致相等,在這種場合下,市場價依以波動的正常水平將是這樣明確的和固定的(以貨幣表現的)生產成本。

如果偶爾需求很大,則市場價格暫時將超過正常水平,但結果生產將有所增加,而市場價格將下降。如果需求在某一時間內降至它的正常水平以下,情況就會與此相反。

在這種場合下,如果某人情願忽略市場的種種波動,姑認無論如何對某商品都會有足夠的需求以保證該商品某一或多或少的數量可以在價格等於這種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找到買主,那末,他雖然忽略需求的影響把(正常)價格說成是由生產成本決定的東西,也是可以原諒的,隻要他不自命他在他的這一說法方麵的措辭具有科學上的精確性並在適當的場合說明需求的影響的話。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就一般而論我們所考慮的時期愈短,我們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對價值的影響;時期愈長,生產成本對價值的影響將愈加重要。因為生產成本變動對於價值的影響與需求變動的影響比較起來,一般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任何時候的實際價值,即一般所謂的市場價值,受那些一時的事件和一些間歇性和短期性的因素的影響往往比受那些持久性的因素的影響要大些,但在長時期內這些無常間歇性和不規則的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抵消的;因此,在長時期內持久性因素完全支配著價值。但是即使持久性最強的那些因素也易於發生變動。因為整個生產結構是變動的,從這一代到另一代各種東西的相對生產成本都會不斷地發生變化。

當我們從資本家雇主的觀點考察成本時,我們當然要用貨幣來衡量它們。因為他同工人為完成工作而必須作出的努力的直接關係,是在他必須付出的貨幣報酬方麵。而他同他們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必須有的訓練的實際成本的關係隻是間接的,雖然如我們以後將要看到的,對某些問題來說,他用貨幣來衡量自己的勞動也是必要的。但是當我們從社會的觀點考察成本,並研究達到一定結果的成本是不是隨著經濟條件的變化而增加或減少時,與我們有關係的則是各種不同性質的努力的實際成本和等待的實際成本了。如果用努力來計算的貨幣購買力大致不變,如果等待的報酬率也大致不變,則用貨幣衡量的成本和實際成本相一致:但我們永遠都不應當輕易假定二者是相等的。這些考慮一般地也足夠闡述下文中成本一詞,雖然在上下文句裏未予清楚指明。

第四章 資金的投放與分配

●在某人自己生產自己使用的場合下,決定投資的諸動機。未來滿足與現在滿足的均衡。

在我們研究正常價值時,必須闡明的頭一個難題是關於支配那些為了未來的收益而投資的動機的性質。首先不妨來觀察一下那樣一個人的行為,這個人既不買他所需要的東西,也不賣他所生產的東西,而隻是自己給自己勞動;因此,他所權衡的一方麵是他的勞作和犧牲,另方麵是他從這些勞作和犧牲中所能預期的滿足,其間不參與任何的貨幣報酬。

那末,讓我們就舉這樣一個事例罷:有一個人為自己建造房屋,他所用的土地和建築材料都是自然界所恩賜的;動工時他自己製造工具,而製造工具的勞動被算作建造房屋的一部分勞動。他勢必要計算按照某既定方案進行建築所需要的勞作;並幾乎本能地酌加一個各種勞作至房屋落成所經過的時間按幾何比例(一種複利)增加的數量。落成以後,房屋對他的效用不但將補償他的各種勞作,而且也將補償他的等待。

如果兩種動機(一個是望而生畏,另一個是迫不及待)似乎是勢均力敵,那末,他就會處於躊躇不決之中。就房屋的某些部分來說,他所得的利益也許比他所用的"實際"成本大得多。但是當他愈來愈轉向更加龐大的計劃時,他最後就會發現任何擴大所帶來的利益為它所需要的勞作與犧牲所抵消;而那種擴建就處於他投資的外限(outerlimit),或它的有利邊際。

建造房屋的各個部分也許有幾種方法;例如,有些部分既可以使用木料,又可以使用石塊,而質量幾乎相等。按照各種設計對房屋的各個部分進行投資要與它所提供的利益加以比較,並把各種投資一直推到它的外限或有利邊際為止。從而,也許有很多的有利邊際:其中每個邊際是和提供各種房屋的各種設計一致的。

●過去收支的積累與未來收支的折扣。區分經常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困難。

上述例證可以使我們懂得:作為某種東西的實際生產成本的勞作和犧牲是成為它的貨幣成本的那些費用的基礎。但是如上所說,現代企業家不論對工資或原料一般都是用貨幣來支付的;從不過問這些貨幣報酬作為勞作和犧牲的尺度究竟精確到什麼程度。他的經費一般都是一點一點支出的。對任何支出的收益期待的時間越長,此項收益就越多,以便對他有所補償。而預期的收益未必是百發百中的;在這種場合下,他還須酌加損失風險。酌加之後,此項支出的收益預計必須超過支出本身,所超過之額不以他自己的報酬為轉移,而是按複利比例於他等待的時間增加的。在這個項目下,還須加上各個企業在建立它的商業往來上所必須支出的直接或間接的巨額費用。

為簡便起見,我們可以把加上複利的任何支出(包括企業家自己的報酬在內)要素叫做累積要素。如同我們用貼現一詞來表示未來滿足的現值一樣。因而各種支出要素從它被使用到它獲得收益的期間勢必是累積的。而這些累積要素的總額就是企業的總支出。各種勞作和它們所產生的滿足可以結算到我們認為相宜的任何一天。但不論選擇的是哪一天,一個簡單的準則是必須遵守的:從那天以前開始的每一要素,不論是勞作,或是滿足,都必須給它加上這個時期的複利。而從那天以後開始的每一要素都必須具有這個期間從該要素折成的複利。如果那天是企業開張以前的一天,則各種要素都必須折成現值。但是如果那天,像這些場合所常見的,是勞作結束和房屋落成的一天,則勞作必須有直到那天的複利,而滿足也必須都折成那天的現值。

等待是成本的一種要素,如同勞作是成本的要素一樣真實,當累積起來以後,它就被列入成本:因此,它當然不是分別加以計算的。同樣,相反地,不論任何時期的貨幣或對滿足的支配的收益是該時期收入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那個時期是在結帳日以前,則它必須被累積到那一日;如果在結帳日以後,則它必須被折成那日的現值。如果它不是用於直接的享受,而是被存起來以便取得未來收入,則這種收入決不能當作投資的追加報酬。

如果這個企業比方承攬了開掘船塢的工程,一俟竣工即便付款;如果用於此項工程的廠房設備在施工過程中假定被用得破爛不堪,從而工程完畢時變得不值一文;那末,如果直到付款時期所積累的支出總額恰恰等於此項款額,則該企業恰恰夠本。

但銷售所得照例是逐漸進來的;我們必須擬作一個瞻前顧後的資產負債表。向後看,我們應當把各種純支出加起來,並把各支出要素的累積複利加進去。向前看,我們應當把各種純收入加起來,並從各個值中減去它延期的複利。這樣折算的純收入總額勢必與累積支出的總額相等;如果二者恰相等,則企業恰恰夠本。在計算支出時,企業負責人必須把自己勞動的價值計算進去。

●代用原則在其上發生作用的有利邊際,並非任何路線上的一點,而是與所有路線相切的一線。

在創業的時候,和在以後的各個階段,機警的企業家力圖修改他的計劃以便用一定的支出獲得較大的成果,或用較少的支出獲得相等的成果。換句話說,為了增加他的利潤,他不斷地運用著代用原則;而在這樣做的時候,他總會提高全部工作效率,增進人類用組織和知識控製自然界的能力。

各個地方都有它自己的特點,而這些特點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該地所從事的各類商業的組織方法:甚至在同一個地方和同一種職業中,追求同樣目的的二個人所采取的方法也將不是完全相同的。差異的趨勢是進步的一個主要原因;任何行業中的企業家越能幹,這種趨勢就越強。在某些行業例如棉紡業中,可能的差異隻限於很狹隘的範圍;一個人如在各部分工作中不使用機器,和不使用差不多最新式的機器,他就無法立足。但在其他行業例如木業和五金業的某些部門以及農業與零售業中,就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從事於同業的二個廠商中,一個廠商也許將支付較多的工資總額,而另一個廠商卻支付較大的機器用費;在二個零售商中,一個零售商積壓在存貨上的資本較大,而另一個零售商在廣告和建立有利的商業往來的非物質資本上所用的錢卻較多。至於細節上的差異,那是數不勝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