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皮成本;
2.建築物、機器及其它固定資本(StehendeSachkapitalko-sten)的成本;
3.獲取原料、動力、燃料的成本;
4.勞動力成本;
5.運輸成本;
6.利率;
7.固定資產折舊率。
上述因素哪些隨生產地的區位變化而變化,並代表一般的區域性區位要素呢?讓我們從最後一個往前談起。
1.固定資產折舊率(分攤的年折舊費)(7),顯然完全與地理位置無關。也許隻有氣候條件重要些,如空氣濕度高就會引起機械設備鏽蝕增加。但這些盡是特殊的而不是一般的區域性區位要素,因此在此不予考慮。
2.利率(6),國家經濟的一體化地域是我們純理論的理論基礎,從在這種地域上的生產過程聯係看,利率(6)沒有區位意義。當然,利率是隨著企業性質的不同而不同,也隨著管理水平的差異而變化。如果區位選擇很差,回收也成問題,其結果利率就一定會更高。但是,在一給定國家之內利率不因區域不同而變化,但對不同的國家,由於不同的保證程度、不同的財富,利率無疑是變化的。在我們純經濟製度中,利率從來不是區域的區位選擇原因。事實上,它甚至不能表現如在德國聯邦這樣的政治體製中城市和農村(即在分散布局的工業和集聚的工業之間的)巨大的普遍的差異。因此,利率甚至不把它當作一個在一給定的工業區域分布中運作的集聚要素來考慮。
3.土地成本(1)在工業區位中的變動是依隨地區集聚程度而定的,但不是區域性的,至少不是充分地構成一個區域性的區位要素。對於農用土地來說,土地價格發揮了區域性影響。而所有其它類型的土地價格僅僅同集聚相聯係時具有重要性,因為土地價格隻是集聚和分散結果的反映。農業土地價格在一個國家中的某一部分是50美元/英畝,另一部分是150美元/英畝,第三地甚至是250美元/英畝或300美元/英畝,這依賴於人口密度。在農業生產類型的抉擇中,地價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參數;但對工業區位的選擇來說,地價就無足輕重,因為地價對價格的影響甚微,例如,一個現代化紡織廠,需要很大的生產空間,年產量1200噸紗線需要2英畝的土地,無論是以100美元還是500美元支付地價都是微不足道的。
每年追加40美元的利潤引起每噸紗線附加3.3美分,而噸紗總價值處在240~800美元之間。這樣一個小數目要作為區位因素太不起眼了。即使低價格產品、空間要求大的工業(如煉鐵業)對土地成本的區域差異也不敏感。例如,假設有一個托馬斯鋼鐵廠,設計年產量為30~40萬噸,需要征地250英畝,地價如果從50美元/英畝上升到250美元/英畝,則征地租金款項就由12500美元增加到62500美元,每英畝的利息差異是1250美元,而產生產品的成本差異為每噸0.005美元。如果每噸鋼材價值25美元,那麼這種地租差異僅占成本的0.02%。由此可見,這種差異是如此之小,幾乎對區位沒有什麼影響。
假若地區性集聚介入進來,使地價陡然飛漲,每英畝高達5000美元,10000美元,甚至高達50000美元,那麼上述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樣的增長當然應把土地價格放在工業生產成本的相關因素之中。如對托馬斯鋼廠來說,這意味著生產成本的增加,每噸產品相應增加地租(PreissteigerungdurchGrundzinskosten)成本0.125美元、0.25美元和1美元。這些量肯定是重要的,因為地租將共同決定著這類產品的生產區位。地價在集聚傾向之中是一個區位要素。但對區域性要素,就不必要考慮地價了。
4.建築成本,機器及其它設備成本(2),以及原料和動力供給成本(3),代表價格構成的結果:(a)原料和動力供應的生產;(b)先前階段及輔屬階段的工業生產。
為了基本分析的目的,b就是同我們進行抽象分析時所選取的特定生產階段一回事。該階段本可分解為與在特定生產階段業已解決了的同樣的成本因素。先前階段不包括新的成本因素,也就不存在新的未知區位要素了。
對於a,就需要考慮原材料和動力價格作為新成本要素的存在了,實際上,該價格不僅代表新的,而且明顯代表著地理上變化的成本因素,因而它是一個區域性區位因素。獲得同種原料或動力的價格或許是、也將是因其生產地的不同而變化,並取決於礦藏的性質、開采的難度等。人們依據特定的"礦藏"(我們將稱之為"礦藏"),來設計它的特定的生產,原材料和動力原料的成本就有所不同。很顯然,廠址區位依賴於能否從某些低價格的原料產地中獲取利潤。從而,地理決定的成本差異影響區位。這些差異無疑代表著第一個一般的區域性區位因素。
5.第二個區域性區位因素是區域性變化的勞動成本(4)。毫無疑問,勞動成本地區差異水平推動工業生產走向或遠離一定的區域。這是過生產階段中的製造過程Stoffumwandlung的成本而實現的,也間接地過部分取決於勞動成本的輔助產品價格而實現。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說的勞動成本指的是真實勞動成本。
6.最後讓我們來看看運輸成本(6),運輸成本是原料采集和產品分送時必然遇到的成本。顯然,運輸成本是隨廠址區位而變化的。運輸成本將取決於距原料生產地遠近和成品運往消費地的距離以及運送路麵的性質。有時,運輸體係的類型也會產生成本差別。所以,運輸成本也是一個一般的區域性區位因素。
第四章 區位因素的理論
綜上所述,原料產地的相對價格幅度、勞動力成本和運輸成本三者是所有工業的區域性區位要素。出於理論研究的目的,我們用其中一個表達另一個,即用運輸成本差異表述原料產地的相對價格幅度。因為這樣做隻需考察兩種區域因素,我們的理論闡述就可大大簡化了。
同種原料不同產地的不同價格水平,其運作就像人們必須克服的從這些原料產地到生產地的不同距離一樣,或就像距工廠近的原料產地"價廉",離工廠遠的原料產地"昂貴"。為了更清楚地理解這一點,可以假想一個平均價格,在原料產地每種原料的標準價格。從單個工廠的角度來看,各種原料地價格上的差別就好像意味著必須支付附加運輸成本。意味著原料產地的價格差別可抽象地表達為運輸成本的差別。我們不再把它們看成是分散的區位因素,而是在後麵作為運輸成本影響的修正來引入的,當然,修正是為了精益求精。這樣,我們隻需研究兩個一般的區域性要素--運輸成本和勞動力成本。
這個結論對我們非常重要。在這之前,我們已經知道,所有其它不屬於區域類型的一般區位因素(即所有剩下的因素)隻能是集聚或分散因素,我們可以把這些因素看作一個統一的集聚力,即作為第三個統一的區位因素。這樣,我們可以馬上建立一個完整的一般區位因素抽象體係及其力學理論。
首先,我們假設所有孤立的工業生產過程在一開始就"自然地"被拉往運輸成本最有優勢(最優)的點上。那麼,我們把這一步看作工業指向的基本網絡,該網絡是由第一個區位因素運輸成本建造的。那麼顯然,勞動力成本(第二個區位因素)的差異代表了改變該基本網絡的一個力。勞動力成本的最佳優勢的地方使工業區位的基本運輸(transportmssig)網絡產生了第一步"變形"。這樣,我們就得到工業基本指向的以下概念,即依照運輸成本而建立的工業基本指向和"勞動力區位"(Arbeitspltze)改變基本指向的工業指向。
各種集聚傾向--換句話說,到目前為止,尚未討論的所有其它區位要素的整體--就僅僅是第二改變力,即另一種"偏差傾向",它傾向於改變運輸網絡,移動區位到一些被稱之為"集聚點"的某些定點上。從其淨效果看,這個所有其它區位要素的整體也構成一個"單元",正如其它"改變力"如勞動力成本的差別一樣,該整體也是一個統一的"區位因素",並和其它因素相競爭。
至此,我們完成了一般區位因素的理論,並且在其活動範圍內做了一般力學的考察,至少從我們"純"區位理論的基礎而言,這些理論和考察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不再有影響工業區位的其它一般因素。剩下的問題隻是三種區位因素在多大程度、依照什麼規律來控製工業體係的各個部分。純理論的任務就在於揭示這一點。之所以引入集聚要素,我們就是要尋求和分析控製工業區位分布的一般規律,並不局限在那些同孤立生產過程相聯係的一般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