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由簡化繁的問題處理(1 / 1)

第二卷 由簡化繁的問題處理

第一章 原料基地、消費基地

我們在此給出的理論是解釋現實的。前麵我們已經揭示了實際工業區位的複雜性怎樣由"一般的"和"特殊的"區位要素的相互作用來表達(Durcheinanderwirken)。但是,由於不同經濟層圈以及同一層圈的不同部分的互動關係(Hin-undRückwirkung),導致現實進一步複雜化了。我們的理論將會略去上述情況的某些方麵。我們假設,過我們的分析過程,某些事實確實存在並獨立於分析過程。對這種孤立的事實有了理解之後,我們將全麵引入因果機製,即著手研究較為透徹的孤立數據,分析數據產生的變化。

在這種方法基礎上和在下列限製性的假設下,進一步分析工業指向。

1.我們假設原料的地理基地是給定的。這個假設與下述情況相一致,即當我們用到原料如石頭、礦石等時,原料易於挖掘或開采--換言之,原料天生分布在各個地方。當使用的原料不得不需要生產時,這個假設就不十分正確了,農業產品就是這種情況。作為工業原料的農業基地絕不是"給定的"。農業因為依賴於自身產品分布的獨特過程而形成自己的地理區位,也就是說依賴於工業指向。杜能對此已做過精辟的論述。

當我們暫且把工業安置在理論上的一個給定的原料產地的地理平麵上時,我們有意地忽略了工業施加在該地理平麵的反作用效應(Ruckwirkung)。這個假設還需考察並在後文與實際相結合。

2.消費層圈的地理屬性暫時也看成是給定的現象。假定消費地的位置和規模在純理論中已給出了指向框架。對於每種工業的區位分布,我們僅僅過分配勞動力而分配工業產品的消費和所有其它產品消費,這種情況我們忽略不究了。包含著工業及其生產聯係的消費層圈其地理分布部分地是由該工業創建和模式化了的。

3.最後,我們不涉及工業勞動力基地的流動。我們將操作地區若幹固定的勞動力區位(Arbeitspltze)的地域圖式概念,並代替當今現實人力特征化的遷移分布。進一步假設每個工業部門的工資是"固定的",同時在這種價格上可用的勞動力數量沒有限製。在此,這樣做忽視了部分現實情況,因為工業區位傾向本身過共同確定勞動力的地方需求而建立了工資標準。而且,我們暫時略去勞動力的地方分布即勞動力區位的位置和規模在什麼程度上受其它工業區位傾向的普遍影響。過假設一給定的勞動力的基本分布,我們可以暫時逃避種種難題。可以說,這三種假設就我們"純"理論的範圍內顯然不能取消;勞動力的地方分布和工業的區位傾向之間的動態關係隻有過現實理論來解釋。

其它假設和簡化將因需要隨時提出,但陪伴我們的所有假設隻是為了尋求捷徑。隻有剛才提到的三個簡化問題的假設貫穿全文,且構成我們純理論建立的根源。

第二章 對自然力量的考察

正如前麵對區位因素的分析考察所展示的,純理論假設所有工業生產獨立於"原料"的使用,不論是原材料、半成品還是動力供應(木材、煤),除了我們說的"可運輸"的原料之外。然而事實上,不僅原料進入了生產,而且"自然力量"也進入了生產。被用來作生活能源的:既有自然界提供的,如水能,還有轉化的如電能。問題是,使用了可運輸原料概念的理論是否也能包括其它力量的區位影響。處理這些自然力量及其區位影響顯然是可能的,好像它們是特別廉價的煤產地似的。假若這些行得--自然力量的運作在最後部分關於運輸指向中進行闡述--我們將獲得決定這些自然力量的區位意義的規則。這些規則略微修正了我們的一般規則,一般規則就是使用了可運輸的原料的應用規則。

這樣的話,不適合理論的那些力量的特殊影響就不複存在了。那麼,這種理論包含了工業整體中簡化了的模式工業,並包含理論自己吸收進來的所有原料和所有作用力。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