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我們的分析將要建立在一般因素和特殊區位因素的區分,區域因素和集聚因素的區分的基礎之上,自然和社會因素的區別僅在討論中一帶而過。
第三章 區位因素的判別
從形形色色的工業中,我們能調查找到幾種單一的區位因素嗎?顯然,一個完整的調查隻能來自經驗性的。由於自然或技術特性之緣故,還沒有一種方法能使我們從已知前提推斷出存在於給定工業的特殊區位因素。但是,隻為了把雜亂無章的事實分組畢竟不是方便我們的分析與理論所需要的。我們所需要的是或多或少應用於各種工業的一般區位因素的知識。假如獲得了這些知識,我們就能夠利用這些知識,找到解釋工業指向所存在的差距。接著,過進一步的事實分析,就能調查由一般區位要素所不能解釋的現象的特定原因。這些原因源於特定工業的獨特特征;是特殊的區位因素,我們事先是不知道的,隻有過調查才能識別。我們的嚐試隻在於理論的發展,以解釋一般因素的活動,而這種理論的發展隻有以一般因素的調查為基礎。
我們進一步把目光集中於純理論基礎所需要的區位因素上,隻考慮區域類型中的一般區位要素。如果獲知這些因素及其活動,我們就能抽象地構築由區位因素建造的空間基礎結構(參見上文)。就能把所有尚未作分析的集聚因素、分散因素以及一般指向的原因當作一種單獨力。這些力易於產生一定規模一定數量的集聚(這種集聚並不受地理影響)。這種單獨力易被假想為結果力,因為它總是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相抵的結果。我們隻需分析這種結果力的活動及其重要性,而不需知道它的構成。簡而言之,純理論僅是建立在控製工業的一般的、區域性的區位因素知識的基礎上的。
有一個簡單的識別因素的方法,就是過分析某些孤立的生產過程和分配過程,即可找出所有控製工業的一般區位因素(集聚和分散因素例外)。一般區位因素一定是活動在任何生產和分配過程中的,因而可過分析這些過程而發現。集聚因素之所以例外,是因為它們活動於不同的工業之間,而在孤立的生產過程中是找不到的。不過先別管這些,我們現在要找的是區域性因素,這些區域性因素可以按照上述方法找到。
顯然,我們發現,成本因素總是依照生產過程區位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我們了解了成本因素就等於掌握了一般性質的區域性區位因素。按照定義,"區位因素"就是"成本優勢"。成本優勢取決於工業所在的位置,並因此可吸引工業的選址。這種思想對以後進一步的研究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抽象地講,一個工業的生產和分配過程包括以下步驟或階段:(1)獲得區位的位置(不動產與地皮)和設備固定資本;(2)獲得原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及半成品)、動力和燃料(煤、木材等);(3)製造過程本身;(4)物品的運輸。在此過程的每個階段都要投入一定的自然資源和支出勞動力。在某些階段要以較高程度或較低程度關注這種支出。如在(1)和(2)階段對固定資本或半成品的要求。在生產階段(3)和(4),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支出則全麵下降。每一種支出都與產品市場得到的價格(Warengeldpreis)相關。(3)和(4)的支出主要都是勞動力成本,而(1)和(2)主要是原料成本。在分析工業產品價格時,我們再次遇到以貨幣因素表現的成本因素,它產生於生產過程中物品和勞動力支出。我們必須首先確定哪些貨幣因素(在成本因素的範圍內)隨著特定工業區位的不同而不同。這些因素就是一般區域性區位要素。第二,我們要找到哪些要素能體現特定經濟製度(Wirtschaftsform),哪些能表征任何經濟體係的。但它們是工業生產的一般區域性因素,盡管後者是在現代資本主義製度下出現的。
我們的理論將建立在現代資本主義方式下的區位因素之上,它是唯一在現實分析中可行的區位因素。不過我們研究的是抽象經濟製度(reineWirtschaft)下的因素,並因此也形成應用於這種抽象製度理論。
下麵要闡述前麵分析過的"自然的"工業過程,這個過程是由資本主義的經濟製度改變著。構成生產過程的勞動力和物品的總支出就變成以未來產品價格的貨幣預付。對於每個生產企業來說,貨幣預付是指企業主以工資或薪金的方式預付給工人和以價格方式預付原料、機器給前一生產階段的企業主。每一生產階段的貨幣支出,隻是企業主必須預付的資金總和。但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階段的預付資金應附加兩項:使用預付資本的利息及其"利潤"。在連續生產的每一階段,這些"附加"是以原料成本的增加出現的。這樣的話,貨幣成本就是預付資金,既包括物品和勞動力的支出,又包括預備生產階段的利息和利潤。以上論述足以闡明我們行將分析的生產過程的性質。假如我們的觀察同生產階段的"自然組織"聯係起來,如前所述的生產階段,那麼,這個過程會具有什麼樣的形式呢?
1.在生產的自然過程中,第一步是獲得區位的不動產和固定資本。在獲得不動產時,這變成了地租成本,而在獲得固定資本時,這成了貨幣成本(利息加經手費加稅收--英譯者)。
不動產不會被消費,而固定資本是逐漸被消費的。二者都是以支出總額的總和利率出現在產品的最終價格上。此外,固定資本還表現為折舊率即固定資本總額平攤到有限的消費年限裏。
2.獲得原料和動力是"自然"生產過程的第二步。可分為生產地的貨幣成本和運往消費地的運輸成本。我們暫不討論運輸成本。供給原料和動力的支付加上購買它們所需預付基金的利息的總價格(Anschaffungspreis)進入市場價格(Warenpreis)。運輸成本也是如此。
3.第三步是原料轉換過程,準確地說就是原料消費、固定資產(StehendesKapital)折舊(AbnutZung)和人力使用的過程。前兩個成本因素已討論過了。後一個因素是以工資而進入市場價格(Warehpreis)的,當然,還須加上預付工資的利息。
4.第四步是運輸。運輸產生運輸成本,加上預付資金的利息而使價格進一步提高。
在此,要注意的是在各個階段存在附加的成本因素,當今稱之為經常性開支,如一般管理費用、稅金、保險等。
假如按成本因素的特征進行分組,並把利潤作為最後一個價格因素加進來,那麼,我們就得到下列價格(Warenfreis)構成因素:(1)利潤;(2)各階段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AnlageundBatrie-bskapital)的利息;(3)固定資本折舊率;(4)原料和動力成本;(5)工資;(6)運輸成本:a)(原)材料和動力的,b)最終產品的;(7)經常性支出。
進一步分析這些因素,我們可略去其中的兩個,即(1)和(7)。先看經常性支出(7),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是過政治機構或其它機構(稅收、保險)人為提高的生產費用,不屬於"純"理論範疇;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又是"自然"成本(一般管理等),地理條件形成區域性的區位因素,但取決於地理條件的地區差異不足以納入一般理論的考慮價值。
至於(1)利潤,它是決不會(至少不在工業最後生產階段)變成區位因素的。因為它不是價格因素,而是價格因素的結果。隻有把後續生產階段的原料等成品作為前一階段的利潤加進時,它們才會成為成本因素。而這樣一個成本因素可以作為後麵階段的區位要素,因為毫無疑問,利潤因區域的不同而不同,並因此影響獲得原料的"自然"價格(參見伯姆-巴韋克的著作)。舉例來說:如果今天煤炭貿易協會把因地而異的價格固定下來,而不使所有地區獲取同等利潤的話,則在"安全"地區過操縱(Normierung)價格就會牟取高額利潤,這樣,利潤的地區差異就成為所有用煤工業生產階段的區域性區位要素。因此,利潤的差異可以成為區位要素。然而,可以不考慮利潤率的變化,因為它與利潤本身一樣,不是一種"純"經濟製度的因素,而隻是資本主義製度的一種因素。它對我們的純理論無關緊要,隻是我們的純經濟製度中資本主義製度所產生的一個變化而已。
其餘與純理論相關的價格因素(2-6),若按生產的"自然"過程分組,則更簡單些。第二個因素雇傭資本的利息顯然依賴兩個因素,利率和資本量。雇傭資本量明顯取決於其它各種生產因素的價格(不動產、固定資本(StehendeSachkapitalien)、原料、工資、運價)。這對於我們都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將價格的(成本)因素逐一列舉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