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中國係統科學思想家
第一章 錢學森
錢學森是中國現代科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中國工程控製論專家,係統工程專家,係統科學思想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於上海。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又轉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在導師T.von卡門的指導下深造。193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火箭導彈研究。1947~1955年間任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教授,1955年回國後,曆任航空委員會委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長、院長,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30年代錢學森是卡門組織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火箭研究小組的重要成員。1943年他和F.馬林納合作完成的研究報告《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為40年代噴氣推進實驗室研製成功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些導彈是後來美國采用複合推進劑火箭發動機的導彈的先驅。錢學森在超音速及跨音速空氣動力學、薄殼穩定理論方麵對航空工程理論有許多開創性的貢獻。他和卡門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飛行器克服音障和熱障提供了依據,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他和卡門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被用於高亞音速飛機的氣動設計。1949年他還提出了用火箭助推的滑翔機作為洲際旅客運輸火箭的設想和核火箭的設想。
錢學森回國後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國政府提出《建立我國國防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他協助周恩來、聶榮臻籌備組建火箭導彈科學技術研究方麵的領導機構。1956年4月起,他作為這一領導機構的成員,負責規劃與組建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後他長期擔負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並以他在總體、動力、製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製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組織領導中國運載火箭和航天器的研製工作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迅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錢學森在50年代初將控製論發展成為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工程控製論,為導彈與航天器的製導理論提供了基礎。他把中國導彈武器和航天器係統的研製經驗,提煉成為係統工程理論,應用於軍事運籌和社會經濟問題,成功地推進了作戰模擬技術和社會經濟係統工程在中國的發展。
錢學森在力學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工作。他在空氣動力學方麵取得很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聲速流動相似律,並與卡門一起,最早提出高超聲速流的概念,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高亞聲速飛機設計中采用的公式是以卡門和錢學森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此外,錢學森和卡門在30年代末還共同提出了球殼和圓柱殼的新的非線性失穩理論。他在1946年對稀薄氣體的物理力學特性的研究,是這一分支發展的先聲。
1954年錢學森在美國出版《工程控製論》,從技術科學的觀點,對各種工程技術係統的自動控製理論作了全麵研究,奠定了工程控製論的基礎。1956年蘇聯出俄文版,1957年民主德國出德文版,1958年中國出中文版。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一等科學獎。1957年國際自動控製聯合會(IFAC)第一屆理事會推舉他為首屆理事長。
錢學森的係統科學思想,首先表現在他提出了一個清晰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體係結構。他認為從應用實踐到基礎理論,現代科學技術可以分為工程技術、技術科學、基礎科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四個層次。係統科學是由係統工程這類工程技術,係統工程的理論基礎象運籌學、控製論和信息論這類技術科學,以及一切係統的一般理論"係統學"等組成的一個新興科學技術部門。係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的技術,是一大類工程技術的總稱,而不是一個單一的學科。他提出要建立係統科學的基礎科學"係統學"。並親自領導了係統學研討班。
錢學森的專著有《工程控製論》、《物理力學講義》、《星際航行概論》、《論係統工程》等。他的學術論文有50多篇發表於美國刊物,更多的發表於國內刊物,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第二章 方福康
博士生導師,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前校長,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國情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