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創作運用比喻時要注意它的局限性:兩種事物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比喻不當會產生科學性問題。如行星圍繞太陽運動與電子的統核運動有本質差異,若用行星運動比喻核外電子就有欠妥之處。
(四)虛擬手法
科普創作時常常設計一些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甚至十分荒謬的虛擬條件,來形象地說明主要的科學問題,這就是虛擬。如“某元素(物質)的自述”、“漫遊原子世界”等都是用擬人的手法,深入物質世界內部。
虛擬是一種藝術手法,是一種配合“劇情”發展的道具,不是真的,也不科學。所以絕不可能反過來,以科學為道具襯托裝飾這些虛擬的幻想,那樣會陷入荒謬的地步。
(五)白描
大自然的事物及其變化本來就是瑰麗生動的,枯燥常常是把它概念化的結果。要恢複大自然的本來麵目,一種手法就是進行細節的描寫,比如原子彈爆炸時的圖景、酸雨使春天變得寂靜的景象、科學家發明時情景的詳細描述,不僅說明了科學的原理,也很動人。
(六)巧妙的布局
巧妙的布局是作品生動活潑、新穎別致的關鍵。布局的一般規律是:開頭——序幕,展開——高潮,結尾——結局。在各層次中,要注意怎樣塑造典型、突出典型。在交代事件發生的環境時,要渲染氣氛,如主人公遇到的困難、圍繞某個自然之謎的一大堆問號;而在解決衝突、解開謎底的過程中,要說理周密、層次清楚,像層層剝筍、井然有序;有時又要有異軍突起的氣勢,使情節婉轉、曲折。
要注意的是,作品的布局要為主題服務,要使各部分形成一個嚴密的有機整體。
(七)令人回味的結尾
結尾是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好的結尾會使人意猶未盡,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按作用,結尾可分為:一是總結性的,進一步道明作品主題;二是啟發性的含蓄結尾,促使讀者進一步深思;還有一種是指出方向,根據作品主題,寫幾句或一段富有哲理、發人深省或振奮人心的話,號召人們為一特定的目標奮鬥。寫作時要求文字簡潔,與開頭照應,切忌虎頭蛇尾、馬虎牧場或離題萬裏、畫蛇添足。
幾種常用的科普創作體裁
科普創作的表現手法有多種。同一題材的內容,可以通過不同的體裁來表達。常用的創作體裁有:
(一)淺說型
這是最常用的一種體裁。它按照原有的學科體係結構,對其主要內容作淺顯的解說和概括性介紹,必要時配以插圖、照片等。此體裁通常用於中高級科普作品,如《中學百科全書》、《科學技術社會辭典》等。
(二)史話型
以故事形式介紹科學和技術的發現、發明曆程,如《元素史話》、《化學家的故事》、《化學發明和發現》等都是這類體裁的作品。它不僅介紹具體的科技知識,還能傳播科學的思想方法、科學家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情操,使讀者了解科學發展道路上的成功與失敗、正確與謬誤,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教育。這種體裁比較適合於中學生。
(三)趣談型
一般從日常生活中的現象、趣聞軼事以及諺語、詩詞等著手,激發讀者的科學聯想和興趣,介紹科技知識,同時教給讀者如何觀察事物、發現問題並用科學的方法去思考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這類體裁貼近生活,為廣大中學生所喜聞樂見。如《生活中的化學》、《有趣的化學》等。
(四)對話型
把所要介紹的科技知識用對話的形式加以表達。它的結構多種多樣,可以是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加以回答;或以辯論會的形式,通過雙方或多方的對話、爭論,表達主題、突出主題。科普作品中的“科學博士”、“動腦筋爺爺”等經常充當師生對話中的老師。
(五)動腦筋型
往往從一係列有趣味的難題著手,通過難題的解決,介紹基本的科學原理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有意識地培養思維方法和創造能力,提出的難題要有準確而不含糊的結論或答案。如日本田中實的《科學之謎》,彙集了各種科學難題,按思維過程和方法(疑問、推理、驗證……)分類,用來提高讀者的科學思維能力,引發讀者對科學的興趣。
(六)動手型
以科學實驗為內容,在講述科學道理的同時,教讀者做實驗、製標本、觀察現象、掌握某種技術。它的寫法常著眼於實用,結構多平鋪直敘,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介紹各種具體過程,並說明原理,進行現象分析。這類作品不同於實驗指導書,一方麵要考慮讀者能在簡易的條件下就地取材,另一方麵要考慮安全可靠、簡單易行、有趣實用。《趣味化學實驗》、《家庭化學實驗室》都屬於這種類型。
好的科普作品往往不拘一格,手法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是史話和趣談的綜合,也可能以淺說為主,穿插科學史話或科學實驗,創作時要根據主題和題材合理選用。
科普演講
普及科學技術知識的眾多途徑中,科普講座和科普報告青少年特別喜歡,是中學活動課和課外活動的重要內容,這兩者都屬於科普演講。科普演講能表現中學化學教師的基本功底。
科普演講是一種用口頭表達來普及科技知識的方法,它有以下特點:
費時少,普及麵廣;
傳播及時、迅速,能使學生及時了解和學習新的知識;
有鼓動性和感召力;
直接交流,形式活潑;
信息存留短暫;聽眾很難長久記住講話內容,稍不留神就難以捕捉。這個弱點需要演講者注意克服。
(一)科普演講稿的準備
要想使演講獲得成功,關鍵要有一篇好的演講稿。科普演講稿的基本要求和科普作品的創作相同,取材要注意內容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創作要注意邏輯性和通俗性,麵對中學生則更要注意趣味性和啟發性。此外,它還要滿足一些特別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