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題小而有趣
題目小一點可使知識範圍小一些,內容更緊湊具體,講得更詳細清楚;從時間看,中學生對學術性講演的注意可持續40分鍾左右,超過時間就要影響效果,這也要求講座內容不可過多,題目宜小。題目要風趣、實用,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了解講座內容的欲望。
2.選材新穎、有特色
科普演講的及時性、迅速性決定選取的材料必須新穎,為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選取的材料還要有趣、實用。因此,創作者必須對新科技信息有極大的敏感性,善於從現實生活中發掘新穎、適時、有特色的科技材料。
3.結構嚴謹巧妙
科普演講稿的構思要從題材的實際出發,努力找到最恰當、最能發揮演講特點和效能的結構形式。
首先,演講稿要主幹集中、明晰。如果內容龐雜、頭緒紛亂,就會使聽眾目不暇接,分散注意力。如開設“臭氧洞”講座,主線可以是:臭氧層的生成、作用→臭氧洞的形成和危害→臭氧層的保護及相應措施,不宜過多講述破壞臭氧層的氟裏昂的發現、生產等。其次,演講特別需要開好頭,能緊緊抓住聽眾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科普演講的開頭可以開門見山、單刀直入,也可用引語、典故、趣事開頭。其中最常用的是設問式的,通過問題的提出,誘導聽眾產生疑問,引起注意和思考,然後再給予回答,以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如《堿土金屬六兄弟》的開頭:
“你還記得節日夜晚那美麗的焰火嗎?你可知道產生那五顏六色火焰的都是些什麼物質嗎?我可以告訴你,這裏就有下麵要介紹的堿土金屬的功勞。”
采用第二人稱“你”的設問,能夠產生直接交流的效果,聽起來更親切。
化學科普演講獨特的開頭形式是實驗。如開設《神奇的配合物》講座,演講者事先用毛筆分別蘸5%的KSCN溶液、15%的K4Fe(CN)6溶液和苯酚的飽和溶液,在一張白紙上分別寫下“神奇的配合物”,在噴霧器裏裝好5%的氯化鐵溶液。開講時,用噴霧器向白紙噴霧,當紙上出現紅、藍、紫三色的字時,學生頓時會活躍起來,很想知道其中的奧妙。這時再深入淺出地講解“配合物”的知識,解釋有色字的原因,可謂水到渠成。
4.不宜過多的理論說明
科普演講的主要目的是拓寬學生思路,提高學習興趣,了解一些常識或加深對某些問題的理解,不宜進行大量的理論分析和教學推導。冗長、深奧的理論會使學生覺得難以理解、枯燥乏味,從而挫傷積極性,失去對演講的興趣。會使講座成了變相講課。如果對某些問題確須做理論分析,可重點介紹一下思路,詳細內容印發給聽眾,讓有興趣者自己去分析。
(二)科普演講的技巧
語言是思想直接的反映。再好的演講稿都需要明晰、生動的語言,才能充分表達其深刻的內容和豐富的思想。科普演講的技巧實際上就是使用語言的技巧。
1.要充滿激情
好的演講必須充滿激情。想使演講打動聽眾,首先演講者自己要被打動。隻有當演講者對演講的內容十分熟悉,並把自己對科學的熱愛、對生活的向往和對科學家的崇敬等感情融入演講之中,才有可能使聽眾受到感染。一位古羅馬詩人曾這樣說過:“隻有一條路可以打動聽眾的心,那就是向他們展示你自己首先已被打動。”
2.運有口頭語言,富於變化
演講語言不同於一般的書麵語言,對它的基本要求是“講起來上口、聽起來順耳”,要用中學生熟悉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如下麵的一句話:“當你步入化學門檻之際,人們極其熟悉的、各種各樣的物質的變化首先攝入你的眼簾。”這是一句典型的書麵語,冗長、附加成分多,又采用倒裝的詞序,不宜作演講之用。如把它改為:“當你邁入化學的門檻,第一個迎接你的就是各式各樣的物質和變化,五彩繽紛,千奇百怪。”這個口語句式,要簡短、明快、有力得多。
一般來說,口語比書麵語言簡潔明了,附加成分少,同時很少出現倒裝。
其次,演講的有聲語言要有“演”的成分,特別強調語音的變化,即通過聲調、節奏、語氣等的變化追求較強的表達效果和較高的審美價值。抑揚頓挫的語調可表達演講者的情感,以聲帶情,聲情並茂,從而引起共鳴。
3.運用體態語言配合
麵對聽眾,演講者在運用有聲語言表達知識和思想的同時,總是伴隨相應的表情、動作等體態的變化,借以加強表達效果、加深印象,或彌補有聲語言的某些不足。科普演講的體態語言強調自然、協調而不誇張、渲染。站姿要自然,小範圍移動;麵部表情要自然、親切、真實,特別是要通過眼睛與聽眾互視,得到反饋信息,了解演講效果;適當運用手勢,如自然安詳的手勢幫助演講者平靜地描述和說明,急劇有力的手勢幫助升華聽眾的情緒,柔緩舒展的手勢抒發美好的感情,有時也用手勢表示物體的形狀和大小、運動和變化的方向等。
4.運用輔助手段
科普演講還可以有其它的輔助手段。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的聲、色、光、煙霧等的變化不僅會給演講增添無窮的樂趣,同時能幫助聽眾理解知識。演講時還可以邊講邊板書,在講一些科學名詞、術語或闡述各物質間的關係時,用簡潔的板書來說明和幫助理解。現代化電教手段如投影、錄像、電腦等在演講中運用,可以使內容更形象、生動。
科普演講作為科普的一種手段,也有它的不足之處。由於時間短促和信息存留短暫,或者聽眾對所講的內容比較生疏,有時會收不到預期效果。在演講前分發演講提綱之類的材料,或事後及時整理編印講稿,可以彌補這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