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搞好複習

化學教學中的複習,大致上可以分為準備性複習、日常性複習、階段性複習和終結性複習四種類型。

準備性複習又可稱為基礎性複習,一般在新學年開始前進行,目的是使學生形成學習新知識的準備,縮小學生間學習基礎的差異。例如,在高中一年級開學前兩周對初中化學內容的複習即屬於此類。日常為配合新課教學而對舊知識所作的複習也是一種準備性複習。

日常性複習主要包括新課結束時的鞏固性複習和新課前的檢查性複習(檢查前一課的學習效果和課後複習情況),它們一般不占用整節課時,是最基本和最經常的複習。

階段性複習是在學完一章或一個單元(包括若幹節或若幹章)後的複習,期中複習和期末複習也可以劃屬於階段性複習。

終結性複習指學業結束時的複習,主要指初中化學總複習和高中化學總複習。

複習能夠使學生鞏固和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能夠使他們學到的知識技能係統化、規律化和簡明化,幫助他們把學到的知識技能相互聯係、進行綜合,進一步發展和深化,提高學習水平,培養和發展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複習對於提高中學化學教學質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中學化學教學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簡單地重複、記憶和大量地做題不是科學的複習,不能收到上述效果。科學的複習應該具有針對性、係統性、綜合性、發展性、啟發性和計劃性,講究方法,講求實效。

所謂針對性是指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能力發展情況查缺找弱,針對性地采取補救措施,保證全麵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既定的教學目的。

所謂係統性是指使所學知識技能相互聯係,形成反映本質關係的統一整體,有綱有目,條塊分明。

中學化學的內容十分豐富,在平時隻能一部分一部分地教學,使各部分之間的聯係受到削弱。例如,關於原子組成、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等物質結構知識被分散在各個年級;氧化還原反應跟原子結構,電離、水解跟可逆反應等相互間本來存在著的聯係,由於分割而不容易被學生掌握。這種情況需要通過複習的綜合性來解決。

發展性指通過複習不但要強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還要使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水平得到發展和提高,努力促進學生智能的發展。

啟發性指要以學生為複習的主體,引導、啟發他們自覺和主動地動腦動手,不依賴教師,做複習的主人。

製訂複習計劃是提高複習效率的有效保證。複習要有計劃地進行,內容、要求和進度要有周密的安排,這是計劃性的主要含義。

複習還要講究方法,不因循守舊,不搞固定模式,複習方法多樣化,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複習常常跟教學測量評價相結合,在複習後進行練習、測驗或考試,以便評定教學效果,得到教學反饋信息。

必須處理好的幾種關係

(一)要處理好複習與教學的關係

複習要“源於平時、高於平時”。平時教學是複習的基礎,不打好這個基礎,複習是不可能搞好的。否則,平時教學不就可以取消而用複習來代替嗎?還要處理好平時複習跟總複習的關係。平時複習是平時教學的組成部分,有的教師不注意紮紮實實搞好平時教學和平時複習,一味加快平時進度以增加複習時間,讓總複習多來幾遍。顯然,這樣做是違反認識規律、也違反教學規律的。這就好比把米燒成夾生飯再回鍋炒,炒的次數再多也難把飯炒熟。此外,複習時切忌把平時教學原樣重複一遍,要從新的高度、用新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但又不能把複習變成上新課。

(二)處理好鞏固基礎與綜合提高的關係

鞏固基礎與綜合提高都是複習的任務。隻強調鞏固基礎不注意綜合提高,不能使複習達到應有的高度;反過來,隻強調綜合提高而忽視打好基礎,也不能達到預定的目的。隻有肯下功夫,認真複習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綜合提高的任務。有一則笑話說,有一個蠢人吃了五碗飯才把肚子吃飽,他恍然大悟地說,原來第五碗飯才能把肚子吃飽!早知道這樣,前麵四碗飯不用吃了……。我們一定不要犯類似的錯誤。

(三)處理好係統與重點的關係

複習時要抓住主線,形成網絡,使學生的知識、技能係統化;但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找到平時教學的疏漏和薄弱環節,有重點地進行複習,這樣才能顯著地提高複習的效率。

(四)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其它內容的關係

化學概念是化學理論的基礎,每一種化學符號、每一種實驗方法都跟一定的化學理論聯係著,化學理論反映了物質及其變化的相互聯係和規律性,化學計算則從量的方麵反映這種相互聯係。因此,以理論為中心可以把中學化學的各類內容聯係在一起,使化學知識技能形成一定的係統。在複習時要發揮理論的指導作用,注意運用化學基礎理論加深對基本概念的本質認識,進一步認識物質及其變化,注意使化學用語、化學計算和化學實驗跟有關的理論聯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