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序數A<B,A的原子序數必小於9,A必為He。C的原子序數大於B,C與B電子層數相同。C與B結合成離子化合物時個數比為1∶2。C應為帶兩個正電荷的、有兩個電子層的陽離子,C為Mg2+。

因此,正確答案為(B)。

(二)化學綜合題的解題思路與方法

大型化學綜合題對幫助學生理解和運用化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支能,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提高解答綜合題的能力,是教師習題教學基本功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現以實驗設計型綜合題為例,研究綜合題的信息接受與信息加工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化學實驗設計題,重在培養學生把已有的知識和實驗技能運用於新情境的能力,它所選擇的課題大多是學生沒有直接實踐過的。完成這樣的任務,不僅要求學生較紮實地掌握實驗知識和較熟練地掌握實驗技能技巧,還要能從題目中敏捷地接受信息,分析和評價信息,以及選擇、調用自己貯存的知識,將新信息與已有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對舊有知識進行加工和強化,以解答實驗設計的新問題。解答這類問題的大致過程與思路如下:

1.接受、分析、篩選信息,明確實驗設計的課題、條件和要求

學生閱讀習題,要較迅速完全地吸收題目中的新信息,分析提供這些信息的目的並把信息歸類,還要對各個信息在實現實驗設計中的有效性、重要性做初步的判斷,以明確實驗課題、實驗條件和設計要求。

2.通過對新舊信息的加工,實現指定的實驗設計

學生要在把握實驗課題、條件和設計要求的基礎上,廣泛聯係舊知識,篩選並提取有關的舊知識,經過思維活動把它們與新信息進行比較、歸納、組織等信息加工,以選定實驗方法,完成實驗裝置與實驗操作的設計。

例5有2瓶pH=2的酸溶液,一瓶是強酸,一瓶是弱酸。現隻有石蕊試液、酚酞試液、pH試紙和蒸餾水,而沒有其它試劑。簡述如何用最簡單的實驗方法來判別哪瓶是強酸。

[簡析]實驗課題:判別pH=2的酸溶液中的強酸和弱酸。實驗條件:題目限定4種備選用的試劑、試紙。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通常隻能定性地區別溶液呈酸性或堿性,它們可能是題設的幹擾條件。具體要求:設計實驗方法和步驟(簡明回答)。基本思路:本題主要涉及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知識和pH值的概念。要把這些舊知識和本實驗課題的對象、條件與要求有機結合,經過幾步判斷組成的推理來選定實驗方法。具體過程如下:

因此,解決本實驗課題的方法是將這兩種溶液稀釋相同倍數,再測定和比較它們的pH值。實驗操作步驟的設計,要保證稀釋的倍數相同。由於pH試紙隻能粗略地測量pH值的近似值,溶液稀釋的倍數不能太少。

[答案]各取等體積酸液用蒸餾水稀釋相同倍數(100倍),然後用pH試紙分別測其pH值,pH值變化大的那瓶為強酸。

例6將氯氣用導管通入較濃的NaOH和H2O2的混合液中,在導管口與混合液的接觸處有閃爍的紅光出現。這是因為通氣後混合液中產生的ClO-被H2O2還原,發生激烈反應,產生能量較高的氧分子,它立即轉變為普通氧分子,將多餘的能量以紅光放出。

進行此實驗,所用的儀器及導管如圖31:

根據要求填寫下列空白:

(1)組裝氯氣發生器時,應選用的儀器及導管(填寫圖中編號)是____。

(2)實驗進行中,按氣流方向從左到右順序;氣體流經的各儀器及導管的編號依次是___。

(3)儀器的橡皮塞上應有____個孔。

(4)實驗時,儀器中除觀察到紅光外,還有____

現象。

(5)實驗需用約10%H2O2溶液100ml,現用市售30%(密度近似為1g/cm3)H2O2來配製,其具體配製方法是____。

(6)實驗時儀器中ClO-與H2O2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____。

[簡析]實驗課題:實現Cl2與較濃NaOH和H2O2混合液的反應。實驗條件:題目限定使用編號~的儀器和導管,且、隻限用1次。具體要求:設計實驗裝置——確定組裝Cl2發生器的儀器和吸收Cl2裝置的橡皮塞上打孔的數目,以及整套儀器的連接順序。基本思路:先要區別實驗設計問題與其它問題。本大題中的(4)題考查根據化學反應敘述實驗現象,第(5)題考查百分比濃度溶液稀釋的計算和基本操作,第(6)題寫出離子方程式,不屬於實驗設計問題。

從題目提供的實驗事實和給定的條件判斷,本套裝置實質是製Cl2裝置跟用溶液吸收Cl2裝置的組合。實驗室製Cl2和吸收Cl2都是已掌握的舊知識,關鍵是結合給定的條件選擇、改造和應用。由於吸收Cl2時玻璃管要插到液麵下,要求玻璃管的一端要長,必須用。、兩管各隻有1個,製Cl2裝置隻能用作氣體導管。由於Cl2跟較濃NaOH和H2O2混合液反應產生氣體,且吸收Cl2很難保證完全,一定有大量氣體逸出,設計裝置時必須留有氣體出口。

[答案](1)、、;(2)或;(3)2,使瓶內外壓強相等;(4)冒氣泡;(5)用量筒量取33(或34)ml30%H2O2溶液加入燒杯中,再加入67(或66)ml水(或加水稀釋至100ml),攪拌均勻;(6)ClO-+H2O2=Cl-+O2↑+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