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A、B兩支試管中Al(OH)3沉澱的物質的量相等。又因沉澱均為Al(OH)3,所以沉澱的質量也相等。

(三)指導學生實施解題

指導實施解題,是在讀題、審題、析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找出解題的關鍵和突破口,選擇解題的思路與方法,規範地表達解題的全過程。

例如,解答上題的關鍵和突破口是確定依次發生的各步化學反應,確定沉澱是何種物質。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是綜合每個試管中的各步反應中有關物質的量,分別找出Al(OH)3物質的量與B試管中NaOH的物質的量或A試管中AlCl3的物質的量的關係。解題過程應規範表達,不再贅述。

化學習題解法示例

(一)化學選擇題常用的解題方法

1.直接法

此法常用於解答計算型和實驗操作排序型的選擇題。解這類題的基本方法是先做後選。在審清題意的前提下,運用關係量、公式和數據進行推導,計算得出結果,或者根據實驗目的及操作要求排出正確順序,直接找出正確答案。

例2為證明氯乙烷含氯元素但不含氯離子,供選擇的操作及現象包括:a.取適量氯乙烷樣品;b.加熱;c.加NaOH溶液;d.加AgNO3溶液;e.加過量稀HNO3;f.有白色沉澱;g.無白色沉澱。正確的操作順序觀察的現象是()

(A)a—c—b—d—e—f

(B)a—d—e—g

(C)a—d—e—g—a—c—b—e—d—f

(D)a—d—e—g—c—b—e—d—f

此題若將各備選答案與題幹的背景及要求一一對照,閱讀量太大。題中的實驗有兩項基本要求:證明氯乙烷不含Cl-;經化學變化產生Cl-並加以檢驗,以證明氯乙烷含氯元素。可以根據這兩項要求排出操作步驟及觀察實驗現象的正確順序,然後與備選答案比較,直接找出正確答案。

證明氯乙烷不含Cl-的操作步驟及現象是a—d—e—g。

水解產生Cl-並檢驗Cl-的操作步驟及現象是a—c—b—e—d—f。

因此,答案為(C)。

2.淘汰法

這是選擇題最常用的一種解題方法。廣泛應用於解答最佳選擇題和多解選擇題。其基本方法是從問題的反麵入手,隻要找出一個例子或一條理由跟備選答案明顯不符合,即可將其淘汰。通過對這類答案的否定,便能獲得符合題意的正確答案。

例3右圖表示溫度、壓強變化對於下列反應的影響:

L(固)+G(氣)2R(氣)-熱量

圖29中y軸可代表的含義是()

(A)平衡混合氣中R%

(B)平衡混合氣中G%

(C)G的轉化率

(D)R的轉化率

本題的圖示可概括為:升高溫度y值減小;增大壓強y值增大。這是判斷備選答案是否正確的依據。

用淘汰法解此題,是將各備選答案與以上兩條判斷依據分別對照,凡有不符,即予淘汰。

在上述可逆反應中,正反應是氣體體積增大的吸熱反應。

增大壓強,R%減小,(A)應淘汰。

增大壓強,G%增大;升高溫度,G%減小,(B)完全符合題意。

G%的轉化率高低決定R%的大小。(A)不正確則(C)也不正確。

R%的轉化率高低決定G%的大小。(B)正確則(D)也正確。

因此,答案為(B)和(D)。

若解答題幹中提供了兩重或兩重以上前提條件的選擇題。可依次將每一重條件與備選答案對照,將不符者逐級篩選去掉,以獲得正確答案。

3.分析推理法

此法常用於解答背景材料較豐富,涉及的概念、原理或元素化合物知識較多,綜合性較強的選擇題。其基本方法是從已知條件出發,正確運用有關概念、原理或規律等,對題目涉及到的內容做全麵而周密的分析、推理。在研究眾多因素時,往往需要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再擴大戰果,帶動整個問題的解決。

例4有A、B、C三種微粒,其核電荷數依次增大。A的最外層電子數為2n2個;B有兩層電子,次外層有2個電子。C和B電子層數相同。A的核外電子數等於其核內質子數,B的核外電子數比其核內質子數多一個。C和B結合成離子化合物時,其個數比為1∶2。則A、B、C正確順序是()

(A)H、Cl、Mg2+(B)He、F-、Mg2+

(C)He、F-、Na+(D)Ne、Cl-、Ca2+

分析題意,確定解答問題的突破口。將涉及A的條件、B的條件和C的條件分別歸結起來,並加以分析,找出A、B、C中的哪一個能夠先解決,以確定出解答本題的突破口。

A的最外層電子數為2n2,核外電子數等於質子數。質子序數A<B<C。因此,A的電子層數隻能是1或2,最外層電子數是2或8。又因為A是中性原子,它可能是氦原子,也可能是氖原子。A不是突破口。

B的次外層有2個電子,核外電子比其核內質子多1個。原子序數B>A。因此,該微粒隻有兩個電子層,且為帶一個負電荷的離子。B隻能為F-。B是解答此題的突破口。

若B仍不能準確判定,則再分析歸納C的條件,從C突破。

運用推理,實現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