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實驗技能
國家教委頒發中學化學大綱中提出在教學中應該“加強實驗教學”、“要堅決防止隻重講授輕視實驗的偏向”、“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驗設備條件和教學的實際情況,把某些演示實驗改為並進式實驗”(或稱隨堂實驗)。並進式實驗的內容教材中沒有具體安排,所以如何搞好以逐步開展並提高並進式實驗的教學質量,需認真討論、研究。
進式實驗教學方式
並進式實驗是在配合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由學生親自動手完成,是學生實驗與教師講課(包括學生討論)協調活動的一種課堂實驗教學方式。
這種教學方式對每個學生來說,實驗中的每個細微現象的清晰度都達到了最高程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演示實驗無法相比的。
並進式實驗是學生自己動手做,跟看教師演示的效果很不一樣。學生自己動手可以並用感官和手腦。心理學告訴我們:多種分析器的協同活動可以提高感知的成效。由於客觀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種屬性的複合事物,因此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感知也經常是通過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而實現的。教學上同時有多種分析器參加對直觀現象的感知活動,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多方麵的感性知識,而且還能產生深刻的印象。有關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識方麵,看到的要比聽到的印象深。單純靠聽覺隻能記住15%左右。如果靠視覺獲得的知識一般能記住20%左右。假如使兩者結合起來,又聽又看,獲得的知識能記住65%左右。在感知的活動中運動分析器的參與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隻有在運動分析器的參與下,有些對象的某些特點才有可能被感知。因此,對於既能聽能看還能動手進行的化學實驗實際操作活動,肯定有助於提高感知的準確性並加深記憶。
並進式實驗教學中多應用探索性實驗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如先講知識再讓學生做實驗這種驗證式實驗可以印證、加深知識,但由於已知結果的實驗,引不起學生積極性,甚至不去認真做。探索性實驗開始時教師隻是結合實驗提出問題——設疑,由於教師的精心設疑必然激發學生急於解疑的積極性。激疑、善問、討論是啟發思維的最常方式。“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實踐證明,此時大多數學生的心理活動都始終處於主動、活躍狀態。學生靠自己實驗後在討論——綜合——解疑的師生共同活動中,獲得了理解的鞏固的知識,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創造性,也學會了實驗方法。
並進式實驗對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驗操作練習機會,必然利於培養和鞏固操作技能。
知識、技能是發展能力的基礎,知識、技能和能力是相輔相成。學生經過多次以知識和技能運用化學實驗方法解決化學問題的實踐,必然在發展智力的同時,培養了實驗能力,而不斷提高的實驗能力和技能又有助於獲得更多的知識。
並進式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一)改為並進式實驗首先應處理好以下問題
要根據學生水平(例如年級不同)和實驗室設備條件;
要有全盤計劃,注意三種類型實驗(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與並進式實驗)的配合,以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
要注意選擇屬於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對概念、理論的理解,對典型物質性質性狀的認識有重要作用的實驗;
要注意課堂時間,一堂課做的實驗數量不可過多;
要注意選擇簡明易做便於實施且沒有刺激性氣體或有毒氣體放出的。
(二)要選擇好邊講邊實驗的實驗內容
演示實驗中有些屬於試管實驗,遠處觀察效果不好,有些現象甚至根本看不清的,可改為並進式實驗恰能彌補不足。
以初三化學教材為例:講氧氣實驗室製法時,催化劑的三個實驗;講分子概念時,將密封在玻璃管內的碘加熱和冷卻的實驗;講質量守恒定律時,氫氧化鈉溶液跟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後質量測定的實驗;講二氧化碳化性時,二氧化碳跟水、跟石灰水中氫氧化鈣反應的實驗;講鐵的化學性質時,鐵跟酸、跟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至於講到酸、堿、鹽的性質時,多數演示實驗都可改為並進式實驗。
還可以從學生分組實驗中選擇。
例如:初三化學講結晶時,可將選做實驗二中硫酸銅小晶體的製取改為並進式實驗。其做法:試管中加5毫升蒸餾水和2克研細的硫酸銅粉末,加熱至全溶。稍待,將試管置於盛冷水燒杯中,冷卻,很快有美麗的藍色小晶體析出,5分鍾完成,可鞏固溶解度和結晶的概念。初三化學講溶液濃度時,可將百分比濃度溶液的配製改為並進式實驗,以加深理解百分比濃度概念。高一化學教材裏元素周期表中講同周期元素性質遞交的演示實驗及學生實驗中,鎂、鋁跟冷水、熱水反應的實驗及氫氧化鋁的兩性的實驗等。高中化學實驗中可改為並進式實驗的較多,不再一一列舉。如將學生實驗改為並進式實驗,為基本保持進度,可在分組實驗時不重做。如進度允許也不要完全重複做,可在原實驗原理上安排變換的實驗內容(例如換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