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合物知識教學要求
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描述性的化學知識,內容龐雜、材料瑣碎、涉及的化學現象和各種化學反應較多,再加上不容易記憶,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知識雜亂,而思維潛力沒有得到發揮,在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又感到束手無策。有的學生則把精力用在機械記憶上、死背硬記化學反應。因此搞好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必須充分認識元素化合物教學的特點和要求。
1.運用基礎理論,使元素化合物知識係統化
在中學化學教材中雖然注意了元素化合物知識與理論知識的互相穿插,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基礎理論與元素化合物知識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應體現以基礎理論為指導,以元素化合物知識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要重視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宏觀現象和理論知識中的微觀結構的結合,突出元素化合物自身知識體係,用基礎理論揭示元素及化合物性質變化的內在規律。並且在基礎理論的指導下,使元素化合物知識係統化和深刻化,使學生形成鞏固的係統知識。必將使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得到鞏固和加深。
在教學中要抓住物質的結構這條主線,突出物質的化學性質這一重點,通過理解、推導讓學生自覺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識,克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例如,過渡元素鐵常有可變化合價,在化學反應中鐵何時呈+2價;何時呈+3價這就應結合鐵的原子結構去認識。化學反應中鐵可以失去最外層的2個電子而呈+2價,也有可能再失去次外層的1個電子而呈+3價。鐵的自身性質是由結構決定的,而化學反應中鐵呈幾價又必須依據氧化劑性質的強弱而定。鐵遇強氧化劑(Cl2、Br2、HNO3(過量)……)呈+3價,而鐵遇弱氧化劑(S、I2,H2SO4(稀),HCl等)呈+2價。Fe2+遇強氧化劑(Cl2、Br2,HNO3等)變為Fe3+;而Fe3+遇還原劑(Fe、Cu、H2S、HI等)變為Fe2+。鐵及鐵的化合物知識可係統化為:
氫氧化鋁是兩性氫氧化物,它的性質和製取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如果我們從氫氧化鋁是弱電解質,有酸式電離和堿式電離以及加酸或加堿引起電離平衡的移動來講解,學生就能較順利地掌握由鋁鹽製取氫氧化鋁隻能選用可溶於水的弱堿氨水。若在鋁鹽中加入強堿溶液,例如Al2(SO4)3和NaOH溶液反應必有下列反應:Al3++3OH-=Al(OH)3↓
它表示適量的堿使溶液中Al3+沉澱,而過量的強堿又可使產生的沉澱完全溶解。並且還揭示了OH-與Al3+在發生不同化學反應時它們物質的量之比。同理用偏鋁酸鹽溶液製氫氧化鋁隻應在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若改用鹽酸等強酸,必然有下列反應
因此不論是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電解質理論,化學平衡理論都可以指導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獲得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係統化和深入化。
2.全麵正確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體係和自身的內在聯係
元素化合物知識具有豐富的內容;也顯得多而雜。因此全麵正確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體係和自身的內在聯係是十分必要的。正像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教學論必須探明顯示教材的最優程序的問題,也就是探明教學過程的問題”。布魯納向我們提示:知識的教學一要遵循知識的邏輯規律,二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