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1976—1980年),蘇聯繼續穩步發展並調整高等教育,高校招生人數從1975年的99.3萬人增加到1980年的105.2萬人,其中綜合大學招生數占總數的14.3%。1980年新招學生中已有61.2%在日課部學習,較之1975年增加了6.4%。及至70年代末,蘇聯國民經濟各部門大多獲得足夠的高級技術人員,有的部門甚至達到飽和程度。如1980年全蘇擁有高級專業人員1210萬人,占全國在職人員總數的9.6%。因此,從1981—1985學年,蘇聯高校招生人數一直穩定在110萬左右,但夜校生和函授生比例有所增加。
蘇聯全日製高等教育不僅免交學費,而且根據學校的等級、類別和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生還可獲得一定的國家津貼,在60—70年代,學生每月可獲得50—80盧布的津貼。看病則是免費的,教科書由學校免費租給他們,也不存在注冊費和其他費用。
另外,蘇聯高等學校還設有研究生部(班),它是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的重要形式。現在將在後麵集中介紹研究生的培養。
二、教育目標、招生和考核
1.教育目標
蘇聯高等化學教育目標是與高等教育總體目標相一致的。蘇聯從建國開始就強調高等教育應同實際生產、生活相結合,直接為國家工業化培養專門人才,甚至實用主義教育理論成為辦學的主導方針。高等化學教育就是要為國家建設培養專門實用的化學人才,或如蘇聯人自己所說,教育體係的唯一功用就是培訓一種工作的人力,甚至可與軍隊中為適應軍事職業需要所進行的訓練相對照。
蘇聯實用人才的培養目標直接體現在,國家特別注重高等技術院校的建立和發展,它在全國高校結構中占絕對優勢,甚至一個時期內,綜合大學及其專業受到排擠和冷落,如莫斯科大學化學係曾一度劃歸莫斯科化學工程學院。這種教育目標使高校體係成為一種“教育工業”,構成國家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
蘇聯這種教育體係適合於大批專家的培養而忽視明星和個人的重要作用,這也正是傳統的集體教育思想的體現。它的極端化抑製了才華橫溢的個人的發展,特別是古怪的天才的成長。以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為例,到80年代末,隻有一位蘇聯化學家謝苗諾夫(Н.Н.Ceмeнoв)獲此殊榮,這顯然與科技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蘇聯高等教育幾乎不為求學者提供第二次機會,即沒有給退學後又重返大學並充滿學習熱情的學生提供更多的成功機會。它對學生智力發展的不同速度沒有留有餘地,使不能適應這種強求一致的體係的天才被浪費掉了。
在上述教育目標支配下,蘇聯確實為國家經濟建設培養了充足的化學實用人才,為蘇聯的化學工業、國防工業和其他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過分專業化、實用化的教育目標也給蘇聯的化學教育帶來不少弊端,如學生知識麵狹窄,結構不合理,普適性差,不符合現代科技發展的人才需求,從而影響了蘇聯基礎化學和尖端科學的持續而穩定的發展,特別顯得科技發展後勁不足,自然也就影響了化學工業及其他經濟部門的長遠發展。
盡管蘇聯在不同時期都曾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采取了具體措施,如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81—1985年),強調培養具有廣泛專業知識的專家,合並一些相近和劃分過細過窄的專業,設立一些適應麵寬的新專業,注意廣泛訓練,期望扭轉過分專業化的現象,並加強綜合大學的發展,以適應世界綜合學科、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跨學科的科學發展趨勢。然而,積重難返,在重實用的教育目標指導下形成的高等教育結構並非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如果說它主要是為適應蘇聯時期計劃經濟體製而形成的,那麼在今天市場經濟體製下的俄羅斯,這種高等教育結構就顯得更不適應了。當今俄羅斯麵臨著重新調整高等化學教育目標的任務,以使它的高等化學教育適應新局勢下的社會發展需求。
2.招生和考核
十月革命前,受高等教育是有產階級的特權之一。如1914年對俄國8所大學的統計表明,學生中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的子女僅占4.5%。十月革命後,為勞動人民子女提供了接受中高等教育的機會,20年代甚至取消了高校升學考試製度,采用了學校和單位推薦的製度。30年代的教改又決定恢複升學考試製度,即用自由報考製代替學校及單位推薦製,考生需參加數學、物理、化學、語文、社會學的入學考試,並明確宣布取消以前招生工作中對考生的家庭出身和社會關係所作的種種限製。到30年代中期,蘇聯高校已逐步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招生製度。
從1944—1945學年蘇聯開始對品學兼優的中學畢業生授予金質或銀質獎章,獲此殊榮者可優先升入高校。50年代的教改又廢除了學生的這種優先權,而逐步實現80%以上的高校新生來自具有兩年以上工齡的青年,這使得高校新生的文化水平普遍降低。1964年的教改轉而要求更多的中學畢業生直接升入高校,恢複嚴格的入學考試,擇優錄取。1968年蘇聯部長會議正式批準向中學畢業生頒發“學習、勞動、品行皆優”金質獎章和“單科成績優異”獎狀的條例,並規定其獲得者可優先升入高校。
蘇聯從1964年起決定在高校設立預科,從具有一二年以上實際工齡的先進工人、集體農民和退伍軍人中招收受過完全中等教育的人,采取日課製、夜課製和函授製等多種形式給予8—10個月的教學培訓。通過全部畢業考試的預科學員可不經入學考試直接升入高校。80年代以後,繼續提高通過預科直接升入高校的學生比例,並注意吸收經濟開發地區和文化不發達地區的青年入學。
1984年正式公布的《蘇聯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改革的基本方針》使高校新生來自普通學校十一年級畢業生,同時擴大高校招生的社會基礎,給改進後的職業學校畢業生以升入高校的同等條件,推廣高校以縮短學習年限的辦法從中專畢業生中培養高級專家的經驗。
蘇聯報考高校的考生必須知道他將選擇什麼專業,然後參加4門學科的入學考試,報考化學專業的考生的4門考試學科中包括一門化學科目。未來化學專業的學生並不是向大學而是直接向大學化學係提出申請。這些考試由各高校在夏季各自組織。由於有些考試是口試,考生必須個人去參加,所以要同時申請一所以上的高校是不可能的。因為一年總有兩次軍隊征兵,對試圖申請入學的男性的數量有嚴格的控製。在蘇聯高校裏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學化學的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要多,甚至化學工程專業也是這樣。
在4門入學考試中的任何一門成績不及格者,將被取消入學資格。4門考試成績綜合起來,再加上中學平時的平均成績,就可確定高校招生的截取分。獲得“金質獎章”的考生(約占考生的0.2%—0.5%)在4門入學考試中有一門達到優(A)就可升入高校深造。獲得數、理、化任何一科國家“奧林匹克比賽”冠軍的學生,則無需參加任何入學考試就可進入他們所選擇的任何院校的相應專業繼續深造學習。
蘇聯麵向全國的招生比例是3∶1,而要升入較好的高校的競爭性是相當激烈的。莫斯科大學是蘇聯高校中規模最大的教學和科研中心,它的化學係在國際學術界也享有盛名。莫斯科大學化學係正式成立於1929年,前身是數理係化學科,它是1921年把原醫學係化學教研室歸屬數理係後組建的。莫斯科大學化學係的一流水平使它的招生比遠高於全國平均數字,約是7∶1。實際上,俄羅斯所有一流院校的入學考試都是相當難的,因而招收的常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像彼得堡大學(前列寧格勒大學)、新西伯利亞大學、彼得堡羅蒙諾索夫技術學院、莫斯科門捷列夫技術學院等都是俄羅斯的一流高校。蘇聯各省和共和國的院校所招收的學生水平就要差些。不過,許多優秀院校為一些辦學水平較低的中學留有一定的入學名額。莫斯科大學化學係在校大學生約1500名,每年招收約350名學生,其中50名就屬這種特定的名額。
蘇聯嚴格的招生製度使高校能獲得更優秀的學生,然而過分專業化的要求和嚴格審查同時產生了一個內在的弱點,它們沒有給“遲開花”的學生提供不同於許多成人參加的那種業餘高等教育的機會。
蘇聯高校學習成績考核的主要方式是口試。考試通常安排在每年的1月和6月進行。如不出例外的話,整個考試都是在先前劃定的範圍裏。學生預先可得到一份列有40—200個問題的單子,它們都涉及到原先學過的課程。
如果學生對考試成績不滿意,可以再參加一次考試。考試不及格者必須重考,而第二次考試不及格者通常就被除名。然而,在高校很少聽到有重修課程的,除非在嚴重生病情況下。另外,在全年級學生中0.5%—1%(或更少)的優秀生可以獲準不需參加考試而成績定為優。
三、教學計劃與課程
從19世紀到蘇聯十月革命前,俄國的化學教育中心之一是彼得堡大學,這與著名化學家門捷列夫19世紀曾長期執教於該校不無關係。在19世紀以門捷列夫為代表的彼得堡化學學派在20世紀初繼續影響著俄國化學教育的發展。首先,由彼得堡大學化學家牽頭成立的俄羅斯化學會(1868年)繼續引導著俄國化學的發展方向,特別幫助許多年輕的化學工作者在它的會刊《俄羅斯物理化學學會雜誌》上發表文章。其次,彼得堡大學化學教授積極從事化學教育工作。如化學教授甫列夫斯基(M.C.BревскиЙ,1871—1929)為使物理化學成為大學化學課程的一個獨立分支,於1911年開設了物理化學講座,並組建了一個物理化學實驗室。畢業於莫斯科大學的楚加耶夫(л.A.чугaев,1873—1922)從1907年起主持彼得堡大學的無機化學講座,他以配合物化學研
究而著稱。他通過自己的研究領域、研究風格和化學教學培養了
一批俄羅斯化學家,形成了所謂“楚加耶夫學派”,這其中包括後
來的蘇聯科學院院士赫洛賓(B.Хлобин)和契爾尼亞耶夫(И.черняев),通訊院士格林勃格(A.Гринберг)和列別金斯基(B.ЛебединскиЙ)。可以說,俄羅斯的鉑工業及鐳工業是靠著楚加耶夫學派而發展起來的。
在彼得堡開展化學教學的除彼得堡大學外,還有幾所高等技術學校,如礦冶學院化學實驗室在19世紀末已成為俄羅斯化學學術界的一個中心機構,而在1905年新的化學實驗大廈的建成標誌礦冶學院的化學教學步入了重要階段。維馬恩(BeЙмaрн)在1908—1919年任礦冶學院的物理化學教授,他編寫了一本膠體化學教科書,這是在蘇聯出版的最早的膠體化學教科書之一。到1917年,礦冶學院成為物理化學及無機化學的巨大研究中心。
20世紀初,俄國高等技術學校的化學教育中心之一是彼得堡工藝學院。楚加耶夫在任教彼得堡大學之前,曾任教於工藝學院。後來他的學生格林勃魯格繼承了他擔任的化學講座。工藝學院利用19世紀末政府撥給的一筆為數很大的經費,建設了一座所謂的“化學館”的實驗室,並於1902年正式啟用。這個實驗室無論是麵積還是設備在當時都超過了同期外國各高等技術學校的最好的化學實驗室,僅普通化學講座即占麵積1500平方米,並有23間實驗室。當時的化學講座主要設在著名化學家門舒特金任係主任的冶金係中。當時著名化學家庫爾納柯夫(H.C.Kурнaков,1860—1941)任普通化學教授,另外還有一大批著名化學家任教於該校。雖然從工藝學院畢業出來的不是化學家而是冶金學工程師,但是學校把化學教學提到很高的水平。同時,在工藝學院中也完成了許多重要的化學研究工作,其中以庫爾納柯夫的工作最為突出。
庫爾納柯夫畢業於礦冶學院並到國外留學獲研究生學位。
1899年他開始在彼得堡電機學院講授物理化學,從而成為俄國學校中最早開設物理化學課程的化學家之一。1902年庫爾納柯夫調任工藝學院,主持成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普通化學實驗室,並專注於合金的研究。他一生發表了300篇以上的論著,通過他與學生們的卓越工作,終於把關於物質組成-性質圖解的學說,發展為物理化學分析這一新的化學分支。庫爾納柯夫作為一位傑出的化學教育家,培養出了俄國許多著名的化學家,其中僅科學院院士就不下四五位。正是通過物理化學分析的教學與研究,形成了庫爾納柯夫學派。庫爾納柯夫教學與科研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注重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十月革命後,以他為首的一批學者所形成的學派,領導並解決了許多與國民經濟有關的極為複雜的問題。1913年庫爾納柯夫被選為科學院院士後,即調入科學院主持普通化學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