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大學的化學教育,在19世紀中葉前一直比較落後,在19世紀下半葉,隨著名化學家馬爾柯夫尼柯夫到任才開始有了起色,特別是著名化學家澤林斯基在莫斯科大學卓有成效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尤其是通過影響深遠的澤林斯基學派,才使得莫斯科大學成為俄國重要的化學及教育中心之一。
在20世紀初,莫斯科大學的化學教育繼續得到發展。俄羅斯熱化學學派的創始人魯根寧在莫斯科大學建立的熱化學實驗室曾是公認的俄羅斯熱化學中心,培養了一批著名化學家。俄國第一座光化學實驗室是由莫斯科大學化學教授普洛特尼柯夫(И.Ппотников)建立的。著名化學家卡勃魯柯夫(И.A.Kaбпуков,1857—1942)先後在莫斯科大學任教60多年,培養了幾代俄羅斯化學家。卡勃魯柯夫編寫的3卷本《物理化學基本原理》和他的無機化學教科書一樣,成為好幾代科學家大學時代的教科書。他對化學熱力學的研究推動了俄羅斯物理化學的發展。卡勃魯柯夫不論是作為一個化學教育者還是作為化學教育的組織者,總是表現出強烈的事業心。他的不少學生在十月革命前後都成為科學院院士或通訊院士。
十月革命前,在莫斯科的一些高等技術學校及喀山大學、基輔大學等高等學校也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化學教學。然而,十月革命前俄羅斯各高校的化學教育,包括教學計劃、課程和教科書等並未取得一致和共識,全國發展也極不平衡,隻是在少數大城市的高校中開展。然而,正是這些化學教育的存在為蘇聯化學教育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了統一的學校製度,繼而著手製定統一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20年代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偏重實際勞動生產知識,缺乏係統的知識傳授,教學質量不高。為此,蘇聯於1932年作出《關於高等學校和中等技術學校的教學計劃和生活製度的決議》,其中規定高校教學計劃必須以理論為核心。然而,衛國戰爭使得決議未能很好地落實。
50年代的教改又使高校教學計劃重蹈20年代之覆轍,60年代就又開始糾50年代之偏,以適應人類知識範圍急劇擴大的形勢,改變高等教育的單一專業化,著重培養知識麵比較寬的專門人才。這一時期,蘇聯綜合大學和工科院校的課程一般是社會政治課占全部課時的7.9%,專業基礎課占50%,普通科學基礎課占31%,另外還有曆史、文學、藝術以及其他人文學科的選修課。
在第十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高教改革的一個方麵是要求加強普通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的教學與實驗,減少專業課所占比例,以培養具有廣泛業務能力的現代專家。
蘇聯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采取了多種改進高等教育的措施,包括從1981年9月1日起對全國高校畢業生實行業務鑒定,它以綜合的方式,提出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對高校每一個專業畢業生在知識、技能、技巧方麵的基本要求。依據業務鑒定要求,對所有專業現行教學計劃和大綱進行審查和修改,並於1983年在高校全部改用新的教學計劃和大綱。新教學計劃和大綱注意加強高等教育的基礎化和課程的整體化。基礎化不但表現在適當增加了基礎訓練,而且在於使專業訓練與基礎課建立牢固的邏輯關係。整體化要求加強課程間的聯係,使每個專業的學生都以完整的體係掌握所有的知識,為此縮減了課程門數和必修課時數。增設與必修課配合的選修課,並按每門課程為學生規定獨立工作的時間。
上述十月革命後的蘇聯高校教學計劃和大綱的曆史演變,既代表了各種學科的一般教學狀況,也反映了化學教學的宏觀發展。下麵我們就蘇聯高校中化學專業、化工專業和非化工工科專業的化學教學分別加以論述。
1.化學專業
蘇聯高校教育依據專業不同需5—6年,設有化學係科的綜合大學一般是5年,每學年分為兩個學期,冬季學期包括18周的教學、25天的考試和2周的假期。春季學期僅有16周的教學,還有25天的考試和2個月的假期。理科專業的學生一般要學習25—30門課程。
70年代蘇聯高校化學專業總課程在5年裏包括約5000個課時,其中基礎科學課程占1400課時、社會科學課程占510課時、外語占270課時、體育占120課時、化學課程約占2600—3000課時(占總課時的50%以上)。
化學課程首先是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和有機化學四大基礎課。無機化學的描述性很強,所用課本主要是瑞梅所著的2卷本教科書和涅斯米揚諾夫(A.H.Hecмиюнов)所著的3卷本教科書。講課要求嚴格與教科書內容一致。無機化學實驗課顯得更為複雜,如包括三碘化硼的合成、金屬銫的製取等。分析化學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組成,講課主要以科列斯柯夫所著3卷本敘述性教科書為基礎,實驗部分包括分析儀器的基本訓練。但在美國化學教育者看來,似乎分析化學所占課時太多,並偏重於陳舊的經典分析方法,這可能與蘇聯實驗室儀器普遍缺乏有關。物理化學課也包括不少實驗。有機化學通常包含一個較大的教學方案,除大量實驗課外,它還有亞學科課程,像立體化學、現代合成方法、光譜學等。在以上各門課程中,學生所做的實驗是在一名常設的實驗課指導教師管理下進行的。
除四大基礎課外,還有一些課時較少的化學課程,如結晶化學、膠體化學、高分子化學、放射化學、化工技術等,以上課程都帶有實驗,而在化工課後還有一次4周的化工廠實習。另外,還有一小組不帶實驗的課,如化學史、物質結構和量子力學基礎等。
各門化學課程課時分配見表7-1,從中可看出,蘇聯化學課程所占課時要比美國高校化學專業多得多,但蘇聯高校布置的課外作業很少,把更多的教學花在課堂上。
表7-1(化學課程課時表)
蘇聯高校重視基礎課教學質量,常由最著名的教授來講授。例如莫斯科大學化學係,在80年代後期,無機化學課由無機化學教研室主任、著名化學家В.И.斯皮岑院士講授,分析化學課由分析化學教研室主任、著名化學家И.Л.阿裏馬林院士講授。同時,化學教學也很重視實驗課,基礎課的實驗課時與課堂講授課時差不多相等,有些甚至超過了課堂講授,如有機化學。在專業課方麵同樣重視實驗訓練,甚至把實驗訓練列為單獨的課程,例如莫斯科大學化學係放射化學專業開設有有關核物理、放射性、放射性射線測量法等實驗課。莫斯科大學化學係常由副教授帶實驗,並且在實驗前對學生進行測驗以了解學生的實驗準備情況,這項工作始自50年代。教師和學生都很重視實驗前的預習測驗,合格者才允許做實驗,實驗之後要求認真寫出實驗報告,這對理論聯係實際,鞏固課堂知識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表7-2列出莫斯科大學化學係1—4年級開設的基礎課程。從中可以看出,盡管蘇聯有全國統一的教學計劃和大綱,但各大學還是存在一定的課程差別,這主要與各大學的具體情況有關。比如學生將來的去向、師資的力量、設施的情況等。作為蘇聯大學一流化學係的莫斯科大學化學係,除開設表7-2所列各門化學基礎課外,還開設80多門種類繁多的化學專業課和選修課,這分別由15個教研室來承擔,分屬化學係的3個學部,它們是無機與分析化學學部、物理化學學部和有機化學學部。15個教研室開設課程情況列於表7-3中。
表7—2莫斯科大學化學係基礎課程表
表7-3莫斯科大學化學係化學專業課程
這15個教研室及其課程是逐步建立和開設起來的。1929年始建化學係時僅有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5個教研室,1933年增設膠體化學與電化學教研室,1937年普通化學與無機化學分為兩個獨立的教研室,1938年從有機化學教研室又分出石油化學教研室,1940年建立有機催化教研室,1944年建立化學動力學教研室,1947年建立化學工藝教研室,並在教學計劃中增設化學史課。1953—1957年又增設高壓教研室、高分子教研室和放射化學教研室,60年代設天然化合物教研室。莫斯科大學化學係這15個教研室的曆史沿革正是蘇聯大學化學教學機構及其開設課程的曆史發展縮影,代表了蘇聯高等化學教育課程發展的趨勢。幾乎每個專業教研室都為本專業的學生開設必修或選修課,有些學生從一年級就選定了自已的化學專業,並通過專業課開始接受初步的本專業化學知識。
每門課通常都有一個學生選舉的學習委員會,它具有一定的職能。比如可以讓本班一個學習優秀的學生免聽這門課。學習委員會也負有監督教學進展的職責,如果教師背離所規定的教學內容或講課特別單調沉悶,那麼係行政官員通過學習委員會獲知情況後就會出麵對代課教師提出批評,嚴重時會免去教師職務。
蘇聯大學的每個大學生都要通過做畢業論文方可畢業,像莫斯科大學化學係還要做年級論文。學生可以選擇專業領域和論文導師,然而,當某一領域(如核酸化學)是新型的並需要培養更多的人力時,就會直接安排學生。係裏的教師常常在講課過程中就會預先選擇一名好學生,然後就試圖影響這名學生在他的指導下做研究。在課外積極從事實驗室研究的學生有機會成為蘇聯全國化學學會——門捷列夫化學會的學生分會的會員,這大約占學生總數的30%。作為門捷列夫化學會學生分會的會員享有以下優惠:允許向學會提交論文,若獲成就獎並得到獎金,則可作為學生代表到國外旅行。然而,最重要的好處是可能被推薦參加研究生培養計劃。
從表7-3可知,莫斯科大學化學係共有60個實驗室,分屬各個教研室管轄。這些實驗室是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正是通過實驗室的平時訓練和畢業論文工作,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具備了從事科研的初步能力。
2.化學工程專業
在這裏前麵已經提到,相比綜合大學,蘇聯長期以來更重視技術學院的發展,事實上就化學教育來說,相比化學專業,蘇聯相當長一個時期更重視化學工程專業的發展,並建立了許多專業化工學院,有些學院專業性質非常突出,如莫斯科的羅蒙諾索夫精細化工學院。
化學工程專業的學生一般要用5年半的時間完成學業,並最終獲得化學工程師畢業文憑。在許多方麵,化學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與化學專業相近,特別是前3年。在5年半的學業中,大約需4500課時的教學時間,其中物理學和數學占用15%,化學占用25%,化工基礎占用10%,機械工程占用19%,化工專業課程占用19%,其餘12%則用於蘇共黨史、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體育和外語等。
在美國學者看來,蘇聯化學工程教育與美國相比,工程實驗和試驗廠的設施普遍缺乏。在大部分技術學院裏,四年級學生去化工廠實習4—6個月。他們在那裏首先是作為學徒在工廠雇員的管理下工作,而這些雇員並不都是具有一定學術資曆的工程師。
在工廠裏實習的學生,基本上是第一次學習那些笨重的生產機器的使用。學生們被設想要嚐試去解決與工廠有關的技術工程問題,然而實際上這僅能停留在書本上而已,因為幾乎沒有任何工廠廠長或工程師允許這些好奇的學生去影響正在運行的生產過程,即他們不會把有定額任務的生產提供給學生做試驗。結果,蘇聯技術學院裏培養出來的化學工程師就缺乏工藝過程設計和操作的實際經驗,這自然成為影響蘇聯工業發展的重要抑製因素。與美國化學工程師相比,蘇聯化學工程師絕對數量占優勢,但他們每個人的“生產能力”顯然要低些。當然,蘇聯的軍事、核工業和空間等被高度優先發展的領域除外,因為未來在這些部門工作的化學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實習期間是有比較完善的工作條件的。
3.非化工工科專業
蘇聯不僅在技術學院化工專業有10%的課時屬於化學教學,而且幾十年來一直在其他工科專業及部分理、醫、農學類專業設置普通化學課。其工科分為14大類,共233個專業,學製一般為5—6年,以工程師為培養目標。按專業的需要不同,普通化學分為兩種類型:85課時與105課時,兩者的課堂講授時數均為51,而實驗時數有所不同,所占比例分別為40%和51%。
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一直很重視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的製定。盡管普通化學主要內容一直由化學原理和描述化學兩大部分組成,但30多年來,隨著教學大綱的不斷修訂,這兩部分內容在深度、廣度和相對比例方麵有過幾次大的變化。以格林卡(Н.П.Глинка)編著的《普通化學》教程為例,它在60—70年代是蘇聯普通化學教科書的典範,即這個時期的教科書基本上是“格林卡模式”,強調化學的基礎課性質,強調學科的係統性,理論內容不深。描述化學部分以元素周期律為基礎,分族分類討論重要元素單質和相應化合物的性質。70年代後期,為與英、美等國普通化學教科書內容變化相適應,蘇聯普遍提高了教科書的理論水平,引進了熱力學基礎,充實了現代物質結構理論,初步介紹量子化學等。然而,仍保持著描述化學應有的地位和分量,這也是蘇聯普通化學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特點,即便格林卡的新版《普通化學》(1985—1986年)也是如此,全書共22章,其中化學原理和理論部分占10章,描述化學部分占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