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俄、蘇化學教育
20世紀以來俄、蘇的曆史經曆了3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從20世紀開始到1917年,這是舊俄時期;第二階段,從1917—1991年,這是蘇聯時期;第三階段,從1991年至今,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就化學教育來說,無論是從時間跨度,還是發展內容來看,蘇聯時期構成了它的主體,這裏也將著重介紹蘇聯時期化學教育的發展狀況。本書此後的“蘇聯”正是指1991年前存在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個統一的主權國家。
曆史背景
一、時代特征
20世紀初期,直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國仍然是一個封建和軍事專製的帝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其經濟發展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落後得多,因而它的教育發展緩慢,水平低下。這個時期的教育製度是在俄國教育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的,在19世紀末已初步形成現代教育的體係,各級各類教育已初具規模。然而,這個時期的俄國教育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階級性、等級性、宗教性極為明顯。
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政權,建立起世界第一個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它即刻進行了教育改革,實現國民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1917年蘇聯就通過法令宣布教會與國家分離、學校與教會分離,將全部教會學校改為普通學校。1918年初正式廢除舊的國民教育管理機構,10月頒布了一個曆史性重要文件——《統一勞動學校宣言》,從而開始建立起統一的學校製度,廢除了十月革命前等級分明的極其複雜的普通學校類型。《宣言》提出了學校與社會生活相聯係,教育與勞動生產相結合,采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重視學生個性的全麵發展等原則。《宣言》的主要缺點是過分強調勞動教育,輕視係統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教學,蘇維埃學校則取消了家庭作業和升級考試。
從1921年起蘇聯大規模展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建設。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條件下,為盡快發展教育事業以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便對原先的教育製度作了合時宜的調整,使當時的學校學製呈現多樣化和靈活性。
20年代,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被當作有利於“統一勞動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麵經驗引進蘇聯,結果是對實用主義教育的許多做法照搬照抄,客觀上給蘇聯20年代的教育改革帶來了消極影響。
蘇聯從1928年起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進入30年代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步伐邁得更快了。但由於20年代教育改革中的問題造成教學質量不高,普通學校不能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人才,加之高等學校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未能為經濟建設輸送足夠的合格專業技術人員。為此,聯共中央從1931年起公布了一係列具有曆史意義的關於教育問題的決定,使各級教育得到整頓和發展。如明確肯定學校的中心任務是教學,學校必須依據嚴格規定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課程表進行各科的教學,傳授學生各種科學知識;課堂教學應成為基本的教學形式;恢複考試製度;突出俄語、數學、外語和自然科學的係統教學等。從1937年起取消所有中小學的勞動課和中學的技術訓練。
蘇聯30年代的教育改革卓有成效,但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如全盤否定了美國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逐步轉向傳統教育理論。強調學生升學目標的同時,忽視為他們從事實際工作做準備。在大力發展高等技術院校的同時,對大學存有偏見,認為大學的組織不利於科學的發展,也妨礙科學技術與國民經濟的聯係,遂使大學數量銳減。
對20—30年代蘇聯教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一位蘇聯著名教育家是馬卡連柯(A.C.Maкaренко,1888—1939)。事實上他關於集體教育和勞動教育的思想長期而持續地支配著蘇聯教育的發展,集體教育和勞動教育成為蘇聯20世紀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征。
40年代的衛國戰爭使蘇聯學校教育蒙受極大損失,但到1950年,蘇聯第四個五年計劃(1946—1950年)中提出關於恢複和擴大各級教育網的任務已基本實現。同時蘇聯開始逐步糾正30年代教育之偏差,重申必須給予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準備。到50年代末,蘇聯已在經濟、國防建設和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的發展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1957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震驚了全世界。這個時期蘇聯對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相對得到滿足,但對中級技術人員和具有一定職業技能的勞動者的需求卻急劇增長。為此,蘇聯1958年的教育改革宗旨就是要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社會有用的、積極參與創造社會所必需的財富的人”,解決中學生升學和就業的矛盾。但這次改革忽視了50年代以來科技革命對實現教學內容現代化的新要求,把改革的重點完全放在加強學校中的勞動教育和職業訓練上,加之當時蘇聯學校尚缺乏進行生產教學和職業訓練的良好條件,結果這次改革基本上以失敗告終。
蘇聯遂從1964年開始了新的一次教育改革,一直持續到70年代中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實現了學校教學內容的現代化。然而,這次改革一方麵忽視了勞動就業的需要。這時蘇聯已基本普及中等義務教育(十年製普通教育),大批中學畢業生必須直接走向生產勞動崗位。另一方麵,還忽視了教育的內在邏輯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新的教材分量太重,教師不太適應,學生也不勝負擔,反而降低了教學質量。所以,學校教育與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矛盾重又尖銳起來,導致了70年代後期的進一步改革。
1977年以後,盡管蘇聯采取了種種措施,始終未能妥善解決知識教育與勞動教育的矛盾,學生學業負擔仍很重。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蘇聯從1984年起采取了一些更加有力的措施,試圖從根本上解決上述矛盾。這場新的教育改革也是對全球性的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所作出的反應。
1988年3月成立了蘇聯國家教育委員會,以協調全蘇的教育事業。它主張對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采取全新的態度。它認為唯有學生的發展,才是衡量教師、學校及整個教育體係質量的尺度,並且提出了許多革新性的口號和設想。
(1)學校“民主化”是社會民主化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要從根本上擺脫服從、對立的體製,使之轉入合作的體製。學校要有開放性,調動社會力量,把社會因素納入學校的發展機製。
(2)“人道化”是教育新思維的關鍵。學校教育工作的方向不僅是培養學生準備參加未來的生活,而且要保障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今天就過著充實而有價值的生活,把集體性因素和個人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
(3)倡導教學內容的“人文化”,要求學校麵向世界文化、曆史和精神財富。
(4)強調課程教材的“彈性化”,因為“權力主義的學校製度以及表現在教學內容、形式和方法上的教學中心主義”,剝奪了學生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在客觀上妨礙了整個民族的智力發展。
實際上,蘇聯80年代末的這些教育思想的變化,也是蘇聯社會變動的一種反映。進入90年代後,蘇聯乃至整個東歐的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1991年蘇聯發生解體。解體後的蘇聯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科技、文化、教育又進入了另一個時期,一切都處於巨變之中。
蘇聯20世紀的化學教育正是在上述社會曆史和教育大背景下展開的。
二、教育管理製度
十月革命前,舊俄最高教育行政機構是國家政府國民教育部。十月革命後蘇聯成立了教育行政最高機構——國家教育委員會,其最高執行機關是教育人民委員部。1932年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決定設立高等技術教育委員會,加強對高等技術院校的統一領導。1936年,聯共中央又決定設立直屬蘇聯人民委員會的全蘇高等學校委員會,統管除軍事和藝術院校以外的分屬各人民委員會的所有高等學校。為加強蘇聯教育科學的發展,1944年成立了“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後改名為蘇聯教育科學院。50年代蘇聯政府成立高等和中等專業教育部,集中負責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管理。1967年蘇聯教育部成立,負責管轄蘇聯教育科學院、各師範院校、普通學校及學前和校外教育機構。這套管理體製一直延續到80年代末。現把70—80年代蘇聯教育管理體製表示於下圖中。
圖7-1蘇聯教育管理體製
圖中“”表示“選出”,“→”表示“任命”,“”表示“負責設置、維持、管理“”表示“有指揮、監督之責”
三、教育係統
十月革命前,俄國教育體製複雜多樣,如初等教育係統有居多數的三年製一級小學和修業5—6年的二級小學,1912年還成立了修業4年的高等小學。中等教育主要是文科中學和實科中學,另外還有不屬教育部管轄的商業學校、陸軍幼年學校、中等技術學校、教會中學、女子中學等。中等學校基本上是麵向富有階級子弟的。
十月革命後,蘇聯建立了統一的九年製勞動學校,其中第一級為五年製小學,第二級為四年製中學。1922年蘇聯通過縮短學製等措施,形成了更為靈活的學製。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的學製是四年製小學、基本的七年製學校和普通學校高年級階段(第八、第九年級),它們相互銜接,又分別作為初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和高等學校的基礎。此後,農村青年學校、七年製工廠學校、工廠藝徒學校和工農速成中學等新型學校湧現和發展起來。1929年蘇聯人民委員會決定第二級學校增加第十年級,這樣完全中學就有10個年級。1932年聯共中央要求逐步把七年製學校改為十年製。1934年聯共中央和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關於蘇聯中小學結構的決定》,將蘇聯普通教育學校的一般類型確定為四年製的初等學校、七年製的不完全中學和十年製的中等學校,從而為統一的規範學製奠定了基礎。
1958年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通過法令,規定將不完全中學改為八年製,作為中等教育的第一階段;完全中學則改為十一年製,從九年級起屬於中等教育的第二階段。負責進行完全中等教育的另一學校類型是兼施生產教學的勞動綜合技術普通學校,畢業後可獲得中等教育畢業證書和所選職業的資格證書,可以馬上就業,也可報考有關專業的高等學校。八年製學校畢業生還可以通過中等技術學校和其他中等專業學校完成第二階段中等教育。這類學校由蘇聯部長會議所屬的國家職業技術委員會負責管理。學生畢業後發給掌握有職業技能和完全中等教育的畢業證書,一般安排就業。獲得優等畢業證書者可以報考高等學校。
60年代後,蘇聯教育體製仍有變化。1970年起,小學實行三年製。1976年全國城鄉基本實現了普及十年製義務教育後,普通學校就由十年製普遍向十一年製過渡,把小學又改為四年製,並從1986年起逐步實現由兒童7歲入學向6歲入學過渡。現把蘇聯80年代後期學校體製繪製於圖7-2中。
圖7-2蘇聯學校體製係統示意圖
高等化學教育
蘇聯高等化學教育是與它的高等教育體係發展緊密相聯的。現在首先考察一下20世紀蘇聯高等教育體係的曆史發展,然後再追溯在這種體係中高等化學教育各方麵的發展狀況。
一、高等教育體係
舊俄高等教育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到20世紀初已略具規模,初步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體係。在1914—1915學年,全俄共有105所高校,學生12.74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中產以上階級的子弟。高校幾乎全部集中在俄國歐洲地區的大城市,大多數高校的教學物質基礎和師資力量也很薄弱。
十月革命後,蘇聯努力發展高等教育,特別是高等技術教育,如1920年成立了門捷列夫化工學院。1929年把原來由教育人民委員部管轄的高等專業學校和各種中等技術學校按其專業性質分別轉歸政府各有關人民委員部管轄。將原有高校的同類專業加以合並,同時設立新的專業和係科,並且在一些大型高校的相應係科基礎上成立新的非常專業化的高等學校,此外還根據特別需要建立各種新型的專業高校。
30年代,蘇聯政府給予高等教育的撥款逐年遞增,到1937年已達19億多盧布。改革後的各類高校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1927—1928學年,蘇聯一共有148所高校,在校學生不足17萬人,而到1940—1941學年,高校數已達817所,在校學生總數達81萬餘人。可以說,這為蘇聯後來贏得衛國戰爭勝利和戰後的飛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衛國戰爭結束後,蘇聯高等教育迅速恢複和發展起來,到1950年高校學生達124.7萬人。但相比適齡青年人數,高校招生人數畢竟有限。因此從1959年起,蘇聯全日製高等學校紛紛辦起夜大學和函授大學,其教學大綱和規格與全日製相同,國家還給予這類大學生在學習上的方便和照顧。1959年,蘇聯夜大學和函授大學的學生約有100萬人,進入60年代後又不斷增加。到1960年,蘇聯高校學生已達239.6萬人。
50—6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了課程和教育製度,特別強調教學與生產勞動和實際工作相結合,提倡半工半讀製度,注意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工作的能力。這一時期還調整了全國的高等教育網,設立了工廠式高等教育技術學校,在新工業區增辦高校,使高校靠近生產,並合並專業相同的高校。
1964年的高教改革中,對全國高校進行國家檢查並建立一批中心高等學校,強調以日課製教育為主,改進函授和夜校形式的高等教育,集中力量完成關於提高教學質量的任務。同時,高等學校網進一步擴大,招生額增加。據統計,蘇聯高校從1965—1966學年的756所增至1975—1976學年的856所,其中綜合大學65所(學生近60萬),綜合技術學院189所,師範院校201所,其餘為各種專業院校。高校學生數由1965—1966學年的386.1萬人增至1975—1976學年的485.4萬人,其中日校學生占54%,函授和夜校學生占46%。高校教師與學生比例平均為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