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會學習理論派(2 / 3)

2線索

線索是這樣一種刺激物,它決定什麼時間、什麼條件下、發生什麼樣的反應。按米勒與多拉德的說法,線索是刺激物之間的區別性。驅力刺激以強度來衡量,任何刺激,如果其強度足夠使有機體產生行動,便有驅力的作用。而線索是以區別性來衡量的,任何刺激,如能與其他刺激相區別,即有線索的作用。由此來看,驅力與線索可被看作同一種刺激的不同屬性。例如,一種聲音,其強度或頻率分布能夠引起有機體產生對噪音的厭惡及逃避反應時,即有驅力的作用。但某種聲音與其他聲音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能導致在特定條件、特定時間內產生某種特定反應時,它即具有線索的價值。

在社會學習情境中,一種重要的線索性刺激是他人的行為。行為的不同方式會引起不同的反應,例如揮手與招手即有不同的線索意義。在模仿過程中,示範者的行為給觀察者提供了若幹線索。這些線索如果與隨後的酬賞相互聯係,便能使觀察者將它作為特定模仿行為的線索。而且,在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能否獲得酬賞的基礎上,觀察者建立了引導個人在行為場中活動的線索價值層係,即把觀察到的刺激線索體係化、結構化了。

線索跟驅力一樣,也具有獲得性。一個沒有區別意義的線索如果能夠引起獲得獎勵的反應,即可獲得區別性價值。在模仿過程中,觀察者與示範者關係較淡薄的時候,如果想使觀察者產生模仿反應,必須先使示範者的被模仿行為具有明顯的線索價值,即必須使觀察者清楚看到被模仿行為會獲得獎勵。

3反應

米勒與多拉德認為,個人具有主動的反應操作能力,即內在的反應儲備。當個人的某種操作性反應(主動、嚐試性行為)在出現一個區別性線索刺激時受到強化,學習就發生了。這種模式使我們看到,米勒與多拉德是以霍爾及斯金納的理論而不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模式為其理論基礎的,即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不是學到了新的反應,而是學到了特定線索刺激與特定反應之間的聯結。獎賞或強化使特定反應的發生概率得以增加,由此形成了新的反應層係。米勒與多拉德稱它為“結果性層係”。

既然所有反應均是個人已經儲備的,那麼新的反應方式如何產生?米勒與多拉德認為,新的反應產生於原有反應的綜合之中。

在社會環境中,觀察示範者的行為反應會使模仿者減少社會行為學習中的“嚐試—錯誤”次數。觀察者通過模仿示範者有經驗的行為,學到恰當的反應,能夠產生“正確”的操作。米勒與多拉德認為教師或師傅的作用即是幫助模仿者減少錯誤反應的範圍。

因此有人認為,文化(無論是社會輿論還是群體規範)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對重複產生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法(行為反應)的儲備,使青年人通過接受老年人的影響而避免懲罰性反應,增加獲得酬賞反應發生的概率。

4酬賞

米勒與多拉德的酬賞與一般的強化概念並無實質差異,所以從行為主義的強化概念也可理解酬賞的含義。從定義上說,酬賞是決定反應在連續的嚐試中是否產生重複的力量;沒有酬賞,反應的趨勢就會減弱。

米勒與多拉德認為,酬賞的主要的作用是減除驅力,這與霍爾的觀點一致,它也具有可獲得性。由於酬賞與驅力的密切關係,驅力的本質也就限定了酬賞的本質。初級驅力由初級酬賞減除,次級驅力或獲得性驅力由次級酬賞減除。食物是初級酬賞,因為它減弱了饑餓。表揚與讚賞則是次級酬賞,因為它減除了社會性驅力。這些獲得性酬賞開始是通過與主要酬賞的聯係而具有減除驅力的力量的,但隨後就成為減除社會性驅力的主要酬賞,因為社會性驅力大多是獲得的、次級的。

總之,我們可這樣歸納米勒與多拉德的學習模式:

線索→(內部反應→驅力)→外部反應→酬賞

可以說這就是米勒與多拉德用來理解一切種類學習(當然包括社會學習和模仿)的基本範式。

二、模仿機製

米勒與多拉德認為,幾乎所有的模仿行為都可包括在三種類型或三種機製再或三種過程中。它們是:同樣行為、匹配—依賴性行為、摹樣行為。

1同樣行為

在模仿研究中這種機製經常被忽略。簡單說,它指兩個人在學得合適的反應之後,對各自所遇情況按同樣線索做出反應。例如兩個人同乘一輛公共汽車去同一地點,同時排隊買票等。這種行為可能由於模仿而學會,但並不必然隻能通過模仿學會。

2匹配——依賴性行為

這是主要的模仿機製,大部分模仿行為均屬此類。這種模仿發生於兩類人的相互影響中。其中一類人是有經驗、資格較老或較為聰明的,另一類人缺乏經驗,較年輕、或不大精明。在這種情況下,第二類人往往通過表現出與第一類人(示範者)一致的行為(匹配),依賴示範者找出有關的線索,做出合適的反應。

米勒與多拉德曾以這樣的例子說明匹配—依賴行為。有兩個小兄弟在玩耍。其中哥哥聽到父親的腳步聲便向門口跑去,接過父親經常給他們帶回來的糖果。弟弟以前從不跟著跑,因為他不知道腳步聲是父親回來的線索。這次他偶然跟著哥哥跑去,得到了父親糖果的酬賞。以後當他看到哥哥再跑時,便有可能跟著跑。隨著酬賞次數的增多,每次跟著跑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但是弟弟可能並未意識到哥哥跑的線索。

模仿不過是工具性學習的一種特例,它跟其他種類學習一樣,並無特殊之處。

在匹配—依賴性行為中,關鍵方麵是示範者提供給模仿者的線索。這些線索因為比另外的環境因素更穩定,更能給模仿者提示有利於獲得獎賞的反應而被模仿者所使用。米勒與多拉德還舉出各種例子說明匹配—依賴性行為機製所能解釋的範圍。例如他們認為服從、態度改變也可用此種機製加以說明。

3摹樣行為

米勒與多拉德認為摹樣行為是比匹配—依賴性行為更為複雜的形式。在兩種行為中,模仿者都對示範者行為中表現出的線索進行反應,但摹樣行為與匹配—依賴性行為最重要的區別是,在匹配—依賴性行為中,模仿者隻對示範者提供的線索進行反應,而在摹樣行為中,模仿者還對他自己與示範者反應之間的相同性和不同性進行反應。在摹樣行為中,模範者一方麵對自己在模仿示範者行為時與其存在的差異進行反應,另一方麵又對自己現在達到的接近水平與先前的接近水平之間的差異進行反應。在摹樣模仿中,模仿者以達到與示範者行為的完全相似作為酬賞。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批評者”出現,他來評價反應的相似與差異,會極有利於反應的成功。一旦個人達成對某一反應的完全摹仿,他摹仿這個反應的任何偏離性線索都會引起他的焦慮反應,而完全相似性線索會成為對他的酬賞。這時候,模仿者成為自己的“批評者”。

米勒與多拉德認為在“從眾行為”中能明顯見到這種摹樣行為,他們還認為摹樣反應的驅力與所謂“合群的本能”、“道德秩序的強迫症”等概念相近,並以此解釋社會行為的“一律化”現象。

第三節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原籍加拿大。1952年在衣阿華大學獲博士學位。1973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曾多次接受美國心理學界對他的傑出的科學貢獻所給予的獎勵。多年來一直擔任斯坦福大學教授,是世所公認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巨匠、行為矯正技術的主要創立者。他尤其對侵犯行為作過深入而傑出的研究。

社會學習理論是班杜拉繼承前人成果,在自己及其同事的大量研究基礎上逐步提出並完善的一種理論體係。有人認為這個體係缺乏內在的統一框架,隻是許多研究原則和結論的綜合。這的確道出了社會學習理論的某種特點,但僅就班杜拉而言,其理論框架還是明顯可見的。

班杜拉早年曾受霍爾的門生K斯彭斯及米勒與多拉德的影響。這使他們在臨床心理學的學習與研究中喜歡用行為主義的方法論作指導。實驗設計的精巧、嚴謹是班杜拉鮮明的特色之一。班杜拉的早期研究集中於兒童的侵犯行為,並由此提出了所謂經由觀察學習的個人社會行為發展理論。從70年代開始,他的注意力指向個人行為的自我調節機製,茲後又轉向研究行為改變的機製,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論。如果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還是個十足的新行為主義信徒的話(在他的有關行為改變的論述中充滿了強化、辨別、消除、反條件作用等行為主義的專門術語),到了60年代末則轉變成了相當強調人的認知功能以及自我選擇、自我調節機製的開放型理論家。

社會學習理論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米謝爾,他曾任芝加哥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在斯坦福大學與班杜拉並肩做過多年研究。1968年憑《人格及其評定》一書在美國心理學界一舉成名。米謝爾一直對滿足延宕行為較為注重,70年代開始研究個人的社會認知。究其一生,米謝爾自以為受到如下兩位導師的巨大影響:一位是人格與臨床心理學家喬治·凱利,另一位是J羅特。羅特早在1954年就提出要重視社會行為的學習過程。他認為人的行為不僅受個人因素影響,也受情境變化的調節。他特別指出強化的作用在於人通過認知功能對特定事件情境的預測,這些思想在後來的社會學習理論中均成了核心性原則。

我們對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介紹將從如下四個方麵展開,即:1他的基本方法論:交互決定論。2社會化主要過程的理論:觀察學習論。3班杜拉獨具特色的發展:自我調節論。4班杜拉的晚期研究:行為改變的自我效能論。

一、交互決定論

在心理學中,行為受什麼因素影響曆來有兩大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主要由個人內部的本能、需要、驅力、特質、認知結構等決定;另一種觀點認為主要受環境的影響。而班杜拉則認為,人的行為受到內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響。行為與環境、個人內在諸因素三者相互影響,構成一種三角互動關係)。行為同時受到環境和個人的認知與需要的影響,人的行為又創造、改變了環境;個人的不同動機以及對環境的認識使人表現出不同行為,這種行為又反過來以其結果使人的認知與動機發生改變。個人感受到環境的許多方麵,但個人並不隻是環境刺激的被動反應者。總之,班杜拉認為,必須在這三者間的不斷交互作用中理解人的行為。由此我們看到,班杜拉的學習理論從其基本立場上已超越了新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提出了人有主動的方麵,尤其人的內在動作和認知功能對人的行為具有重要的影響。班杜拉認為,人有使用符號的能力,所以他能夠思維、創造、製定計劃以及在思想中表征將來的結果。班杜拉的這些基本理論思想貫穿於他的整個研究之中。

交互決定論否定了描述行為變化的傳統公式:行為=f(個人·環境)以及行為=f(個人環境)。這類公式僅將行為看作是個人環境影響的產物。交互決定論將行為作為參與相互影響的一個因素而起作用,提醒我們從各種因素的相互影響中理解行為。當然,班杜拉本人也認為“同時研究這三角形交互影響的所有方麵是非常困難的”,但它畢竟提供了理解人類行為的新的視角。

從班杜拉的研究中,通過模仿他人而獲得行為的過程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因為他相信,我們的大部分社會行為都是通過觀察他人、模仿他人而學會的。“通過觀察而學習的能力使人們能夠獲得較複雜的、有內在統一性的、模式化的整體行為,而毋需通過行為主義設想的那種沉悶的嚐試錯誤逐漸形成這些行為。”下麵我們就轉而詳細介紹他對該過程的研究。

二、觀察學習論

按照行為主義的設想,人的行為是由結果的強化或懲罰而塑造的。這樣推論起來,駕駛員隻有在接受罰款之後才會按交通規則行事,殺人犯也隻有在被槍斃之後方悔悟到殺人的錯誤。班杜拉認為,這正是行為理論的荒謬之處。他們無視人有通過語言與非語言形象獲得信息以及自我調節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人能夠不必經過親身體驗,而隻通過觀察他人習得複雜的行為。他稱此為“替代性學習”或通過他人而進行的學習。這種學習有時嚴格地限於模仿示範者的行為,有時則可創造出新的行為。前者的例子如騎自行車與打字,後者如女孩子從通過模仿愛撫布娃娃到真正成為母親,甚至成為同情弱者的慈善家。前者容易理解,後者的機製在於,“通過把不同示範者的特征綜合、概括為新的組合而產生思想與行為的新方式”(班杜拉)。人們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得出某種認知意象,隨後以此指導個人的行為,這使個人減少了嚐試的錯誤,盡快以較恰當方式對情境作出反應。

班杜拉對觀察學習過程的分析明顯受到了認知心理學的影響,他是按照信息加工的模式來分析觀察學習過程的。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分為四個過程:注意、保持、動作再現以及動機或激勵過程。

注意過程→保持過程→動作再現過程→動機或激勵過程個人注意到了,並且集中精力,感知了示範者的行為。個人記住了先前觀察到的行為特征,保存在長時記憶係統中。個人將對示範者行為以符號編碼保存的特征轉譯成新的反應模式。如果強化物(外在的、替代的或自我強化物)有可能出現,個人便做出示範者的行為。1注意過程

在此過程中,班杜拉認為並不隻是看到或跟示範者呆在一起就能學會示範者的行為,必須使觀察者的知覺指向集中於他要模仿的行為。因為人的注意具有選擇性,具有不同需要、不同經驗的觀察者對呈現於前的示範者會選擇不同的特征進行模仿,或者完全不予理會。同時,示範者的行為特點以及示範者與觀察者的關係也會影響這種注意。班杜拉及其他人的研究已證實: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富於魅力等特征的示範者易被模仿。觀察者與示範者的生活風格、人生目標相似性越大,就越易產生模仿行為,實際上廣告商已在充分利用這種規律。

2保持過程

如果觀察者記不住被模仿者的行為特征,模仿顯然難以發生。在這裏,記憶是以符號編碼(詞或意象)的方式進行的。在兒童發展的早期階段,意象是主要手段,尤其視覺意象在觀察學習中極為重要。但在信息儲存方麵,兒童後來發展出的言語編碼是極為有力的手段。它以簡便的方式對極複雜的信息內容加以編碼,使觀察、概括複雜行為成為可能。

3動作重現過程

該過程指將記憶中已經編碼的符號意象轉譯為相應的行為,這是觀察學習中的重要一環。有時盡管人們能夠建立起來示範者行為的符號表征,卻難以再現正確的示範者行為。這類現象在高技能行為的習得中尤為常見,如滑雪、開車、演奏樂器等。此時僅有觀察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對行為操作狀態和示範者行為的比較與反饋,對所觀察行為的重述也會有利於對正確行為的模仿。

4動機過程

觀察是怎樣轉變為行動的?在這裏,動機對於行為的實際發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人們注意到什麼行為,也無論他們有多大能力把這種行為模仿出來,沒有足夠的動機或激勵,他就毋須表現這些行為,而動機是由強化作用引起的。這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夠看到、記住並有能力做出示範者的複雜行為,但若這種行為受到懲罰或被忽視,他就很難表現出這種行為。在這點上,班杜拉的理論與米勒、多拉德以及其他行為主義者的學習理論有著明顯的區別。米勒等人強調,強化對行為的每一步改變都具有塑成作用。換言之,沒有強化物,行為學習就無以產生。而班杜拉則認為,行為的學習可以在無強化的條件下完成,隻是行為的表現需要強化。進一步,在某些情況下,無強化的模仿也能發生:例如兒童觀看暴力鏡頭產生的模仿,有時並無強化物存在。由此可見,強化有助於模仿行為的產生,但並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在這裏,班杜拉對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提出了批評,他認為人有能力選擇自己的機遇,調節自己的反應。

對於強化,班杜拉也不乏新的見解。他認為人並不僅僅受到自己行為的直接後果(直接酬賞與懲罰)的影響,還受到觀察他人所遇到的結果(替代強化)以及由個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知所產生的強化(自我強化)的影響。他認為,直接與替代強化對人的行為有兩種作用:其一是信息,使行為者知道什麼樣的反應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其二是激勵,激起行為者為此目標而努力。自我強化則是內部強化,這是個人對自己達到目標時的酬賞。至於個人不能達成目標而產生的自我譴責,則是消極的自我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