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會學習理論派
在社會心理學領域,人的社會化問題一直占有核心位置。人怎樣成為社會人的?他的內在本性如何展開?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他的行為?具體地說,人為什麼會傷害他人?他又怎樣學會助人為樂?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需要一種言之有理、持之有據的學說給予統括的說明。社會學習理論就是當代西方心理學界一批相當有影響的學者對這類問題給出的說明。“社會學習”一詞最早出現於1941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與多拉德用它來指稱一個人對他人行為的模仿。1954年,美國心理學家羅特提出了社會行為學習的一些基本原則,對社會學習理論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從60年代開始,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米謝爾等人對多種社會行為的產生發展進行研究,在吸收新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諸多學派理論觀點與方法技術的基礎上,逐漸構成了目前稱之為社會學習理論的龐大框架,並在西方心理學界與社會生活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該理論以對重要社會行為現象的重視和實驗方法的精巧而著稱,是當今西方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道德教育研究等領域的主要學派之一。
社會學習理論從狹義上特指以班杜拉為首的一些理論家的觀點。但從本書所列流派範圍來看,我們願意在本章中從較寬廣意義上使用這個術語,把早期對社會學習(模仿)的研究也包括進來,並簡要追溯一下社會學習理論的行為主義傳統。
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立場是:個人的行為不是由動機、本能、特質等個人內在結構決定的,也不是如行為主義所說,由環境的力量決定的,而是由個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決定的。“學習”一詞在這裏是個概括的術語,它“泛指一個生物機體在生活過程中,在環境影響之下所發生的行為變化,以別於先天性的活動”。學習的理論就是說明一個機體在它固有的行為結構基礎上遇到新情境時,它的行為是為何和怎樣發生變化的。因此可以說,社會學習理論就是探究社會行為在社會情境中如何發生變化的研究。“學習理論”素來是行為主義學者所喜愛的題目。雖然不同的行為主義理論家對行為怎樣在環境影響下發生改變有不同的看法,但他們基本上都同意是環境對行為的獎賞(強化)或懲罰(反條件作用)使行為發生了改變,行為是外部因素塑成的。社會學習理論雖淵源於行為主義,但卻主張:由於人們具有的認知功能,學習(行為的改變)在無實際獎賞或懲罰的情況下也能發生。所以人不是被動的,他有主動影響環境的能力。同時,由於這些因素,人的行為機製就非常複雜起來。
第一節 社會學習理論的曆史前驅
盡管許多人認為,當今的社會學習理論已迥然不同於行為主義,但我們還是得承認行為主義跟社會學習理論的親緣關係還是在五代之內的。當然,“代溝”的距離可能非常之大,以致許多方麵竟表現出對立,但我們在社會學習理論的麵貌之中,仍可依稀辨出行為主義的烙印,例如對行為變量的特殊重視,對強化概念的極大欣賞等等。為了完整深刻地理解這個學派的理論基礎,我們在本節將介紹行為主義鼻祖華生的立場以及新行為主義重要代表霍爾、斯金納的一些觀點,因為這些理論家對社會學習理論均有較重要的影響。在後麵幾節,我們還會提到當代認知心理學對它的影響以及人本心理學對它的一些啟發,以期對社會學習理論能有完整的認識。
一、華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立場
從19世紀中葉起,心理學一直為它脫離哲學,能在科學中取得合法的一席之地而努力著。本世紀初,這種態度在美國人華生那裏達到了一種高潮。當時科學的楷模是物理學和化學。在這些領域,科學家能夠尋找出“普遍性”規律,並通過對基本過程的還原分析,預測物理化學現象。而在心理學中,甚至對什麼是研究對象,不同的心理學家也有不同的看法。華生由此宣稱,心理學應該向自然科學看齊,研究明顯可見的外在行為,而丟棄誰也說不清楚的意識、體驗、動機、意誌等現象。他們將一切對人的影響力量(外部環境與內在狀態)統稱為“刺激”,把人對這些刺激的應答行為稱之為“反應”。他們認為心理學無需考慮人的內心發生了什麼,隻要研究輸入的刺激與輸出的反應之間的關係即可。他甚至將思維歸結為無聲的言語行為,將情緒歸結為內分泌腺的活動,完全否定了人的主觀世界。
從這個立場出發,華生認為人的行為除少數簡單的反射外,完全是由外界環境塑造的。他說,如果環境可以控製,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他可以把它們變成任何一類人,無論是偉人還是強盜。華生對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研究非常推崇,認為它表達了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條件反射是指人們在動物先天反射基礎上(例如狗對食物的唾液分泌反射),用與先天反射無關的刺激物(例如跟食物無關的鈴聲)與引起先天反射的刺激物(食物)同時呈現,而使無關刺激物獲得引起先天反射的價值或作用。華生曾將小動物與大聲(引起兒童先天性防禦反射的無條件刺激物)成對呈現,造成兒童對毛茸茸之物體的恐懼性反應。華生認為,從根本機製上,正是這種環境事件對行為的聯想性影響使人形成了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的反射;而人們隻要控製環境事件,就可塑造出不同的人。這種巴甫洛夫式的研究通常被稱為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
華生對心理學的影響是普遍而深遠的。他影響了整整一代心理學家。這些被稱為行為主義或新行為主義的心理學者對華生的綱領加以修改、補充,使之細致化、完整化,最終形成了蔚為壯觀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
二、霍爾和斯金納的學習論觀點
華生的行為主義風行不到20年,就遇到了新一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的挑戰,他被指責為過於簡單,過於極端化。這些新人把華生完全拋棄的主觀世界以各自的術語又招回了一部分,稱為中介變量,並以嚴密的方法和大量的研究為基礎建立了許多“刺激—中介變量—反應”關係的公式或定理。這些新理論家主要有托爾曼、霍爾、葛氵敕裏和斯金納等人。由於霍爾和斯金納對我們將要介紹的社會學習理論家的特殊影響,這裏僅選他們兩人的觀點予以介紹。
1霍爾的假設—演繹係統和工具性學習論
霍爾從小對數學就有濃厚的興趣,這使他在心理學研究中極欲建立描述行為變化與刺激之間關係的數學法則。1929年,他在耶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在此前後曾受到格式塔心理學和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學說的較大影響。霍爾的假設—演繹體係是其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他認為,歐幾裏德和牛頓等人關於數學和物理學的演繹係統是他建立概括化行為法則體係的楷模。其基本要點是:首先設立假設,每個假設與一種邏輯係統相結合,從中演繹出結論(定理)來,然後再以經驗事實決定假設的取舍。基於這種模式,霍爾把影響行為的因素分為三類,即刺激變量、中介變量和反應變量。刺激變量具體包括刺激強度、強化次數等指標。中介變量較複雜,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包括受強化次數影響的習慣強度,受剝奪狀態影響的內驅力等等;第二層包括反應勢能,它是第一層變量的總和結果與總的抑製勢能等;第三層是所謂淨餘反應勢能。反應變量包括反應幅度、潛伏期等指標。
我們看到,霍爾將“刺激—中介變量—反應”分解成許多指標,又以數學公式聯成複雜關係式,在當時的學習理論中產生了很大影響,儼然一副純科學的氣派。但是,霍爾對社會心理學的影響,尤其是對米勒與多拉德模仿研究的影響卻是他在其方法論框架下創立的工具性條件學習論。所謂工具性條件學習是指個體的自發行為由於其產生的結果(強化)而獲得了改變。前述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學習者是被動地被刺激物引起反射;而在工具性學習過程中,行為的改變(學習)是由於自發的行為因其導致的結果而成為習得的反應,所以二者的形成機製是不同的。工具性學習的典型實驗是“老鼠走迷津”。一隻饑餓的老鼠在迷津裏由於某一反應(例如拐向某一通道)而得到食物,以後做出此類反應時的可能性就增強了。霍爾認為,反應減除了饑餓的驅力而使老鼠受到強化。他又通過安排食物剝奪時間而使驅力狀態定量化,觀察這種中介變量對反應的影響。
工具性學習與經典性條件反射有幾點區別值得我們注意。其一,經典性反射中研究者感興趣的是刺激如何導致反應;工具性反射中強調的是一個反應如何導致有強化作用的刺激物的產生。其二,經典性反射中不關心反應對動機狀態的影響;工具性學習強調反應是以它對個體驅力的影響來區別其性質的。其三,在經典性反射中,反應由實驗者引起;在工具性學習中,反應是自發的嚐試錯誤行為。
霍爾的工具性學習論受桑代克學習效果律影響較深。桑代克認為,行為主要受行為效果的修正。米勒與多拉德在研究社會行為的模仿時,也是遵循了這一種思想,因為他們認為模仿不過是一種特殊的工具性條件學習。
2斯金納的操作—強化觀點
BF斯金納(生於1904年)是另一位新行為主義學者,其對美國教育、社會的影響雄踞其他心理學家之首。他創立了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程序學習方法,並以非凡的技巧做了許多操作性行為學習的例證。他還提出了以操作學習論改變社會的烏托邦計劃。他的理論和研究對心理學本身及對社會學習論的發展均有直接影響。
斯金納認為,有機體的反應可分為兩類:一類由可觀察的特定環境刺激引起,叫做應答性行為,如眼皮對噴氣的反射。這相當於經典性條件反射。另一類是個體自發的、沒有任何可見的外部刺激引起的反應,叫做操作性反應,如狗會跑、鳥會飛等等,均由生物本能決定。對於後者,實驗者可按特定的程序提供獎賞(強化)而使它被塑成各種不同的類型。斯金納設計了一種專門的工具(斯金納箱),以鴿子、白鼠作為試驗對象,以驗證他的理論。在斯金納箱中,大白鼠無意中按壓一個杠杆,均會得到食物,這使大白鼠增加了按壓杠杆的可能性。使用這種程序,斯金納能夠訓練鴿子打乒乓球,表演各種動作,甚至投擲炸彈。
斯金納認為,凡是能增加某個操作行為發生的可能性的,均是強化物,而毋需像霍爾那樣假定個人內部發生了驅力減除。強化物不僅包括食物等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對人來說,也包括讚賞、認可或了解新信息的機會。某些非強化物可由於與強化物同時出現而獲得強化價值。還有某些強化物可替代多種事物用來強化,具有概括性作用,例如金錢。
斯金納關於強化程序的研究尤為出色。例如他發現,定時強化(按某種時間間隔)比連續強化(每次反應都強化)效果好,定比強化(按某種反應次數間隔)效果更佳。他以強化原理創製的程序教學機器,曾在全世界教育改革中引起較大反響。現在這種程序教學的基本思路已在計算機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斯金納的理論對社會心理學另一重要影響是他以行為強化論對社會生活前景的分析。他風靡一時的理論著作《超越自由與尊嚴》和小說《沃登第二》集中表達了他的社會生活哲學和倫理學探討。
斯金納認為,傳統人文哲學和心理學過分重視無法用科學、客觀的方法驗證的內心體驗,並盲目相信人是自主的、自由的,相信人的自由意誌給他帶來了尊嚴,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人們主觀上可以自由聯想,人的行為卻無法擺脫行為後果對他的約束作用,即人的自由隻是擺脫有害的事物,選擇有利的事物。人是受製於外部環境的,因此人並沒有發自內在本性的價值。價值是一種客觀事實,是社會中存在的對“好行為”的正強化(獎賞)。所以,一個社會進步的要義在於設計一個能夠生存、發展的文化價值體係。在設計文化時要在個人價值、社會價值和文化本身的價值之間取得一種平衡,不能以犧牲其中的一方來偏向另一方。
斯金納否認人有主觀選擇價值的能力,但他自己卻選擇了“功利主義”的價值作為理論基礎。他的文化設計不也是主觀的選擇嗎?所以他的對人的主觀能動性、內心體驗的絕對否定遭到了許多批評,這裏不再贅述。
總之,斯金納的操作—強化原理對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有相當重要的影響。班杜拉早期的行為矯正研究基本上是在此思路下進行的。雖然60年代末以來,班杜拉對新行為主義的強化理論提出許多批評,但“強化”這個概念始終是社會學習理論的一塊基石。盡管它已在很大程度上經後來者作了修正和限定,但其基本框架還是行為主義的傳統。
三、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幾個有關概念
在行為主義學習論中,有幾個對社會學習理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基本概念。它們往往被不同的行為主義者使用。米勒和多多拉德以及班杜拉早期均使用過這些術語,因而有必要給予單獨介紹。
1類化
它指對某一刺激建立起條件反射之後,對類似的刺激也會發生這種反應的現象,例如以老鼠跟大的聲音成對呈現給兒童能造成兒童的恐懼反應。
2辨別
類化導致對相似刺激的一致性反應,辨別則相反,它使個體對特定刺激建立起精確的個別反應。當反應隻發生在特定刺激出現時,而在相似刺激出現時不予反應,辨別學習就實現了。當然辨別亦有程度的不同。
3消除
指已建立的條件反射消失或減弱的過程。一般在對反應不再給予強化時,反應消除就會出現。
第二節 早期社會學習理論
——對模仿過程的研究米勒與多拉德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他們在耶魯大學深受新行為主義理論家霍爾的影響,試圖用行為主義的學習原理解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概念,引起了較大反響。本節介紹他們用霍爾的工具性學習論研究主要的社會行為現象——模仿過程所得出的結論。他們的理論雖然沒有離開霍爾的一般原則,其對模仿過程的分析卻頗為獨到而自成一家。
模仿在社會心理學中一直受到極大注意。早在1890年,社會心理學先驅者、法國社會學家塔德就試圖用模仿來解釋一切社會行為。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奠基者、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與美國社會學家羅斯也都特別注意模仿現象。尤其是羅斯,認為模仿是人類行為發生的基本過程。一切社會現象如時髦、習慣、輿論等,均可按模仿的規律進行解釋。但所有這些理論家都是從日常經驗的角度來分類、概括模仿現象的,一直到米勒和多拉德那裏,模仿才受到廣泛、係統、深入的研究。
總的說來,米勒與多拉德把模仿看作一種社會學習的過程,更具體說,是一種工具性條件學習的過程。他們正是在這種框架下對模仿展開分析的。
一、學習過程中的四種因素
米勒與多拉德認為任何學習過程中都包括四種因素。研究模仿也需理出其中的這些因素。這四種因素又可說是影響行為的四類條件,茲一一分述如下:
1驅力
米勒與多拉德認為驅力是一種能夠激起有機體產生行動的刺激。例如饑餓是使有機體產生覓食行動的刺激。驅力顯然具有動機的作用。驅力可分為不同種類。一類驅力的功能在於有機體的自我保存。它們是生而具有的基本性刺激,因而是動機的主要基礎。例如饑、渴、疲勞、疼痛、性的需求等,這可叫做初級驅力。另有一類驅力主要功能是社會性的。它們通過與首要性驅力即初級驅力的接近性聯想而獲得力量,叫做次級驅力。顯然這與人們一般所說的社會性動機相近,例如受到讚許等。按米勒與多拉德的說法,次級驅力發展的根源在於社會提倡初級驅力必須以為社會所接受的較文明的方式而獲得滿足。當社會壓製初級驅力的滿足時,次級驅力可以“合理”的麵目替代它們達到目的,如性的需求由於追求特殊的性對象而成為愛情的驅力等等。這些獲得性(次級)驅力也被社會以特有的方式(獎勵或懲罰)塑造出來。但在初級驅力與次級驅力之間並沒有一對一的對應關係,常常是一種次級驅力(社會性需求)有幾種初級驅力做基礎。例如某種讚賞可能使饑餓或性的需要都得到滿足。
在模仿過程中有無驅力存在?米勒與多拉德認為,沒有初級或次級驅力的存在,就不會有外顯行為,因此研究模仿應當首先尋找產生模仿的驅力。人們所以模仿他人,就是因為他人的被模仿行為能夠滿足被模仿者或模仿者的某種需求,或者說被模仿行為會受到某種酬賞。酬賞越可預測,模仿的驅力發展就越堅實。這樣看來,在模仿中,他人的被模仿行為是一種獲得滿足的線索,這種線索導致個人內部的反應,而內部反應產生了要模仿的驅力,驅力又激起個人的外顯模仿反應。然後,模仿的反應行為使需要獲得滿足,導致驅力的減弱,但增加了隨後情境中模仿產生的概率。